昆明“某小学毕业论文答辩”引起网友争议,这究竟是什么教育
7月3日,有微博爆料称昆明某小学举办小学生作文答辩会,该微博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留言说:"小学里有论文答辩,这是一件很离谱的事情","有很多方法可以展示孩子的才华,论文答辩太过成人化,真的没有必要,"还有网友质疑:"论文答辩不通过就不能毕业吗?"
7月4日下午昆明市北青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务主任包玲林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小学生论文答辩秉持体验式学习的理念,在实践中传递创新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况参与调查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展示和多方协作的能力,这也是该校此次为小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的实际目的。
7月3日,昆明北清实验学校的小学生论文答辩会在网上引起了很多讨论。论文的主题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对中国女性服装变化的讨论,智能AI对家庭生活的利弊,以及秦始皇的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7月4日,#小学生论文答辩话题被批太成熟#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表示,这种成熟的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找不到,全国小学生都在减负,为什么还要让小学生写论文?
该校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已经举办了两届小学生论文答辩,小学生论文答辩活动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具体方面,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项目式学习方式,答辩中坚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学习中体验的理念,学习,通过实践来应用,通过转移来创新,主张学生围绕真实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北清实验学校小学部主任包玲林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学校的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与学校培养领导人才的目标相吻合,答辩结束后,家长们给我们发了一条微博,说他们通过答辩看到了另一个孩子。”包玲林说,“论文答辩会的形式在北清实验学校的小学中尚属首次,年,校长多次到北京的小学调研,发现当地的学生口才好,表达能力强。"校长认为我们学校的孩子也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创新了论文答辩环节的形式。
据包玲林介绍,参与今年答辩的小学生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准备,每组分为4至6人,共同研究一个论文题目,通过提出题目、团队策划、实地调研和成果展示,最终呈现出对该题目的研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也帮助学生完成论文,例如“有些学生会报一个研究范围较广的课题,那么我们的老师就会在选题上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从那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中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的论文答辩形式是否否定了双减*策的初衷?对此,包玲林也回答记者:"答辩会的题目都是由学生自己指定的,都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题目,我们学校进行论文答辩的初衷也不是希望学生尽可能的学术化,而是希望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当记者提出要看小学生制作的PPT时,包玲林以"不能提供内部资料"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昆明北清实验学校坚持以帮助孩子成为领导型人才为使命,强调学思、学用、学创相结合,从理论上看并不新鲜,"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高小强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说,在小学教育中赋予学生自己发现的权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理念,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
捍卫小学生的论文真的如网民所言,被过度采用了吗?高小强认为,在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学习方面,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都可以做研究论文报告,但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具有表演性质的结果,这种方法有其价值,因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基础和经验,然而,小学生在答辩前做了什么,如何做的,都要从儿童的学习方面考察其有效性。
一些家长认为,这些主题对孩子来说过于宏大,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这些主题设置是否符合小学教育的要求呢?高小强则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有两个关键:一个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另一个是团队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成为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高小强说:"通过应试教育,我们只专注于教科书,这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害的,这些让儿童参与的科目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培养儿童关心社会福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品质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