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网报道,7月3日,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举办的一场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吸引了不少家长的目光。据学校介绍,“论文答辩”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情实境参与探究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让小学毕业生搞“论文答辩”,确实别出心裁,似乎不宜简单地用赞成和反对来判断评价。毕竟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值得鼓励的。尤其是家长,面对这种新颖独特的校园活动,没有理由不激动、不期待。但站在教育的专业立场上,在投下赞成或反对票之前,有必要仔细考察,认真思索。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心智成熟的普遍规律来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显然还撑不起一场逻辑严密的专业论文答辩,或许将其看作一次体验或一场游戏更合适。虽然我们不能小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视野,但从教育规律来看,我们宁愿看到小学生像《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丫鬟翠缕探讨阴阳时的“瞎掰”。那种幼稚的“深刻”和无知的“认真”符合其身份,让人忍俊不禁。学校强调小学生的答辩不在于其论点高深和文采斐然,而在于培养其兴趣。但真正实施起来,尺度的把握并不容易。如果教师和家长为了让答辩更精彩、更专业而暗中代劳,答辩活动就有拔苗助长的风险。
学校举办小学生“论文答辩”,其本意和初衷应该不是要制作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但挡不住网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