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刷屏:让穷人放弃读书是骗局,句句扎心!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的一生,不一定都有机会行得万里路,但阅读对每个人来说却能触手可及。
读一本好书,如同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隔膜,与一位睿智的老者诉说人生,畅谈古今。
慢慢我们会发现,读书改变了我们的气质和涵养,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生命。
这几天,全网都被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感言打动了。
文章作者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篇论文放到你的面前…
我相信每个看完的人,都很难不为作者的故事流泪动容。
那是一段即便只用寥寥几句勾勒,也让人心疼极了的人生。
文章在网上走红之后,作者的身份也很快曝光。
据悉,作者是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国平。
博士毕业后,*国平赴腾讯就职,在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从一个寒门学子,到顶尖人才,他完美地实现了阶级跨越。
寒门学子一般是指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这些家庭的学子能够考上大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家长都很重视教育,他们都知道读书是有好处的,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
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也很争气,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意志力,能够很快适应环境,对人生也很有信心。然而,尽管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背后却是有许多的心酸。
首先是家庭经济。
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过,她爸明确跟她说了,她家的家境不好,什么事都得靠她自己来奋斗。
说白了就是父母不能够给她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她必须得自己努力。我听了以后当时真的很心酸。
其次是所上的大学和所选的专业。
寒门学子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尤其是专业。
譬如一些艺术类的专业,学费是寒门学子家庭无法承担的。所以他们在选专业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到了家庭经济压力。
第三是家庭资源。
相比较于那些非寒门学子家庭,他们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家庭教育环境非常好,更加重要的就是家庭能够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我身边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某学生学医受了家庭影响,他说他大伯、爸爸和妈妈都是学医的,他家族也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医生。
他上了大学以后,他每天都可以跟父母线上交流,得到帮助与支持,他说他家族已经帮他设计好出路了。而这些是寒门学子无法拥有的心酸。
寒门真的能贵子吗?
肯定地说,寒门能出学子,而且能出优秀的学子。但前提是别人不能把这扇门给关了,把学子关在门内,或在门外筑起高高的围墙,把学子堵在门内。
报导出的山东许多农村优秀学生,本可以通过深造,在更重要的岗住上发挥自己的能智,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就是被那些人用无法反抗的手段,把他(她)们的门给关住了,堵住了,才有这些优秀的学生被关住,被困住,被堵住,以至于他(她)们被埋没。
当然,寒门嘛,不管古代是怎样解释,是指哪些人,在今天来说,我们暂且把它解释为没有社会地位,家庭经济贫寒的人家。
这类家庭的孩子,很难拿出那么多的钱去接受更多的、更好的教育,难有那么好的条件进行学习,要啥有啥,许多家庭“累掉一身皮”供孩子读完大学就很不错了,更谈不上到外国去留学深造了。
关健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很普遍,不同于以前的包分配,就业竞争压力很大,找到合适的工作都很难。受到任用很难,重用就更难了。
我们还可以从事实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做一个调查。
现在如果对北上广深的居民进行深入调查,上查三代,或者两代,大家就会发现,很多人原来都不是北上广深本地的,他们来自哪里,比如俞敏洪来自江苏江阴,刘强东来自江苏宿迁,马云来自浙江杭州,刘永好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乡,任正非,来自贵州省镇宁县……
现在,依然有无数人如潮涌向北上广深,说明什么,如果希望渺茫,多年的事实会明确告诉他们。
所以,不要用这种理由来为自己不奋斗来作借口了,努力,才有希望,如果直接就不努力,即使有机会也是别人的了。
很喜欢蔡康永的一个观点:
15岁时你觉得游泳难,放弃了,到18岁时遇到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
18岁时你觉得英文难,放弃了,到了28岁出现了一个很棒但需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
读书不会让你大富大贵,却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至少能让你在机会到来的时候,不至于生生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