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小学美术论文
TUhjnbcbe - 2022/8/8 17:29:00

从学生角度---------探索美术教学

作者:释然了凡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美术教学如何真正从学生角度去教学。一是从学生生活角度,巧置情景。二是从学生心灵角度,去体验情感。三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及时、积极引导。通过探索教学转变我们美术教师存在的一些误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去教学。让学生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

关键词:美术教学从学生角度个性心灵自由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我们的美术教学正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地位,转变以前陈旧的教法、学法。但在其中有很多美术老师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美术,自愿学美术,以为做一些新鲜的道具、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创设一些虚拟的情景,讲授新课,就认为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实则不然。学生对美术兴趣浓厚,自愿学美术故然好,但只局限在老师设计的圈套里的美术兴趣或者是美术老师坚决否定学生发自内心的不符合老师要求的创造(如老师要求画猫,而学生把猫画成了类似狗的东西就加以否定,那就失去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直白地说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了课,备了内容,也备到了学生。但仔细的看我们美术老师备的课,其实还都是传授知识技能,这层意义上的备课。即学生在学知识时,是否能掌握技巧、技能、知识。哪些难掌握,哪些容易掌握,仅此而已。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也就是所谓的“人性”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教学,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从学生生活角度,巧置情景。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一种需要。所谓需要,就是一种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儿童自出生后就会在社会生活、周围环境及家庭中生活成长。由此可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生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源于自然,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泡泡飞呀飞》这一课时,按照常规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等,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泡泡的情景。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回忆在玩泡泡时泡泡飞呀飞的情景,加上教师所谓的“形象生动地”描述来让学生获得对下雨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吗?非也。这种虚拟的场景对小学生来讲,太遥远、太不可感知了,很难触动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也就难以积极的去回忆、去创作了。

在小学生的不随意记忆中低年级学生占优势,他们对已经历过的事物很难有理性地、整体的把握。因此,让同学们在教室中回忆吹泡泡的情景,就不可能对吹泡泡飞呀飞的情景有一个全面认识与把握,无异于纸上谈兵,学起来学生也就没兴趣,内容也就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泡泡飞呀飞》的教学,让同学们去室外直接接触泡泡,亲身体验泡泡飞,去和泡泡一起嬉戏。观察、了解、感受泡泡们飞呀飞,这对于他们来说形象是生动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对泡泡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吹泡泡的感受画下来。

其实,“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我们知道,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他们在吹泡泡中亲自去体验泡泡们飞的形象,体验泡泡碰到身体时的那种惬意,更体验到了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所有的这些,不可能用话语和挂图能说清楚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以前的单纯的表现泡泡飞,到同学们发挥自已的想象,表现“和泡泡跳舞”“和泡泡一起飞”的有意思的场面。因为在这种愉悦与激情中,他们的感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呆板变为敏锐,久而久之,这种感知会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变成一种自觉。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做到“心中有画”。

二、从学生心灵角度,去体验情感。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不可小视。在我们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就举起自已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你会很气愤,但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不是小孩的一时冲动,也不是他的故意作秀,他恰恰给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学生开始喜欢上了美术,他只是在试探老师对于他信的态度,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点与线,也许你一时看不懂,但学生自已很明白,做老师的不应该冒然打断或批评,而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分析事理,切不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理。

现代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于成人的监督,因此,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美术的喜爱之情和表现欲,教师千万不要粗鲁地打断,应给予正确引导、由衷的表扬。例如,在教学完《闪光的烟花》后,大部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一个学生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画出烟花的不同形状与色彩,而是从头到尾画的是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这些点和线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你也许会气愤地说这简直不是一幅画。但你能说这不是一幅很好的画吗?这幅画里不是充满了激情吗?只要我们仔细地、冷静地回忆生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这不是一位小学生对烟花的独特感受吗?孩子们的创意是永远意想不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理,一切都如春天般的花朵绚丽多姿,他们可以选择自已的表达方式传达心里的烟花形象。烟花在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一个一个的,但在孩子眼里就有可能是一点一点的,一条一条的,也有可能是其它形状的。这一切的不可思议,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决定的。对于这种情况,这一切的不可思议,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决定的。对于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的马虎与浮躁,反而表扬他观察生活仔细、角度独特。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的作业非常认真而有个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总喜欢站在小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及时、积极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乐趣之中。我在一年级教学中发现,有一位同学不管老师教哪一课,他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然后开始画小人物形象。我对这种“不务正业”的现象先是采取制止的办法,让他认真听课,完成课堂作业,可结果他的课堂作业还是完成得很不好,我心里很困惑.以后这种现象被他重复多次,但我没有按以前的方法做,而是改变了策略.我故意不作声,让他尽情地去画,甚至还有意鼓励他画,结果发现他对小人物形象是情由独钟.而且,我惊奇地发现他画了整整一本子的人物形象,对这些人物形象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没事就会拿起画笔去画小人物形象。

此后,我开始有意地去指导他,把他的小人物形象作品在班上传阅,鼓励他进行小人物画创作.现在这位同学不管是美术兴趣还是绘画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中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自身存在的自主发展能力,大多数学生因个性等条件的差异会有自已独特的想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敢于去实践,敢于去创造。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他们的爱好,表现他们的追求,并给予恰当的辅导,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怎样使学生越来越热情,越来越喜欢每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他们心理需要,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这实则满足了学生心理上的成功城要,这种成功会促使他们会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事事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1、《教育学教程》,汕头大学出版社。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经典论文撷英》,伊犁人民出版社。

4、《中国美术教育》、《湖南教育》相关资料。

5、《教育理论读本》,茶陵县教育局主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