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评论11小学生论文答辩问题在哪
TUhjnbcbe - 2022/8/8 17:29:00

正观综合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7月3日,云南昆明市北清实验学校举行小学生论文答辩会,论文答辩内容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秦始皇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从网传视频看,参加答辩的学生都是脱稿。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讨论,学校也做出了回应。该校一老师解释称,在学生五年级时开始筹备,但和其学业成绩并不挂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家长是全程包揽的。

澎湃新闻:问题在于形式而非内容

小学生讨论一些有启发性的话题,而不只是天天追偶像、打游戏,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坏事。不过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究竟哪里让人觉得怪异呢?问题可能出在“表演”。从现场的状况看,答辩在一个大礼堂举办,台下满满当当的人,前面一排是可以举牌的校领导和老师。学生则拿着麦克风,穿着整齐的校服,完全脱稿,字字铿锵如背诵一般地阐释自己的观点。这个阵势,已经超过了99%的本硕博论文答辩,更加形式化,更加宏大而“正式”。在这个场景下,学生并不像是自由探索,反倒是严丝合缝地完成一种角色扮演。不知不觉中,答辩的性质也异化了,不再是学生的思考与总结,变成了学校的成绩汇报与展示。这可能才是症结所在。

北京青年报:这种形式主义需要警惕和反思

小学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显然是借鉴了本硕博的毕业论文答辩,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毕业论文答辩,既没有要求学生必须写毕业论文、做毕业设计,也没有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审议。这只是借用了毕业论文答辩这一形式,目的是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质上和毕业汇演没什么两样。这种借用大学育人方式进行的“小学教学创新”,需要引起警惕和反思。中小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杜绝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更不能把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把“学生论文”变为“家长论文”。对于义务教育学校来说,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和课程新标准,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创新必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不能流于形式主义。

新京报:创新不是搞噱头,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其实,这些属于小学生项目化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汇报、展示会,由学生上台陈述研究型学习成果,并不是真正的毕业论文答辩。把小课题研究汇报、展示会“命名”为毕业论文答辩会,恐怕只是借用“毕业论文答辩”这个概念,搞创新噱头、成果包装。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意识,但创新不是搞噱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学习需要展开,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学校教师要投入精力,研究怎样开展适合小学生的有效的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并探索建立评价学生能力进步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由此而言,学校不妨放一放“高大上”的研究课题,摆脱急于展示学校研究型学习、创新教育成效的心态,如此,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学成果”的表演者。

东方网:“拔苗助长”是在害孩子

“超纲”的论文答辩不过只是展露“孩子成人化”的“冰山一角”。看看一些父母为子女购买的书籍,突破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书籍堆放在家庭的每一个角落,恨不得孩子从小学一下子就跳到大学毕业。还有,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上,也希望孩子能“高人一筹”。这种家教观念和家教办法,所追求的效果无非就是把孩子“速成”为“小大人”。一些为人父母者不知拔苗助长的危害可以理解,但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也采取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甚至可以说是在害孩子。因为道理很简单,大人不是扩大化的孩子,孩子也不是袖珍化的大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红网:是教育创新的尝试

从个人角度揣测,丢失了对教育创新该有的包容。既然是创新,需要走的路就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个过程中应该包容教育创新的尝试,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尝试好了可以继续搞下去,尝试不好大不了今后不搞就是。更为关键的是,不要小看了孩子们的智商。如今的小学生也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思想,他们对一些事物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有一个问题是,即便孩子的此类内容答辩是幼稚的,是懵懂的,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为,我们需要培养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喜欢思考的孩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评论11小学生论文答辩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