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引争议,莫让小学生成为“教学成果”表演者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学生论文答辩活动在昆明市北清实验学校举行。据了解,该校是云南省首家开展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会的学校。论文答辩内容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秦始皇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话题似乎都有些“超纲”,甚至从相关视频看,参加答辩的学生,都是脱稿。
好家伙!毕业论文答辩可是大学才干的事,小学就搞毕业论文答辩,难免给人成人化的“观感”,“超纲”自然不在话下。那么,该学校缘何搞“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活动?
该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秉承帮助孩子成为“领导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学思、学用、学创结合,使孩子们在六年中快乐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而毕业论文的撰写无疑是一次绝佳培养领导型人才的机会,这个过程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研究能力,唤醒孩子们更多的梦想。答辩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参与探究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天呐,从小学就进行“领导型人才”培养,这样的办学宗旨,尤其是“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确实高大上,但同样超出小学生们的认知,难免引发争议。不少网友就认为,真的大可不必,展示孩子才能的途径有很多种,用论文答辩的方式就是成人化。如此超前教育,对小学生的相关认知和养成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老实说,所涉及的课题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都没问题。这里面牵扯的内容和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太过于专业,需要搜集的东西很多,仅靠小学生是不可能单独完成的,也只能过家家走形式。要搜集的多,而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最后势必变成家长作业,学生上台“表演”。
问题是,不少大学生对写论文、答辩都很头疼,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即便有家长帮忙,也会更头疼。如果因此用脑过度,确实会损伤大脑。但相信涉事学校也好,家长也罢,对此都心知肚明。明知如此,该学校仍然“逆流而行”,确实有种吃饱了撑的,拍屁股做得决定的感觉。
不否认,这是学校创新教育的一种尝试。只不过,由于“超纲”,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成为“教学成果”的表演者。到头来,搞噱头,辛苦了孩子和家长,学校“为创新而创新”博取了眼球,实质上玩的是营销,并非揠苗助长这样简单。
当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很好很有必要。这也“稀缺”资源,该学校想到并付诸行动值得鼓励,但不宜采取“小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这样的手段,以免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该校组织的,实际上就是这类研究型、项目化学习。而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学习,该学校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无可厚非,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什么不可。但不能冠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名称,偏离项目化学习主旨,变着法子搞营销。
说实话,布置一个“小课题研究”,让小学生积极主动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去完成,只要可以自作主张写自己喜欢的研究“成果”,他们就不会有多少压力。退一步说,即便有所压力,恐怕也没有成天做题刷题那样压抑,反而获得了很好的锻炼,留下难忘的印象,还是可以的。
至于学校认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绝佳培养领导型人才的机会,这个过程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研究能力,唤醒孩子们更多的梦想。这一点,笔者不太人同。但学校不在乎小学毕业答辩多么高深或文采斐然,在乎从小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与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本身是值得鼓励。
说到底,作为一种尝试,让孩子的校园生活丰富些也是挺好的,只要孩子喜欢,乐于参与,能够做好,但既不能用大人的视角限制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成人化”,让小学生成为“教学成果”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