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方老师专栏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看金融学
TUhjnbcbe - 2021/11/19 13:20:00

读书会上大家读了诸多经典作品,有介绍诺奖作品《蛙》的,有讲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有说文革历史的,有推荐《*原》和《檀香刑》的,还有讲要细心观察生活的《谈美》,也有访谈精神病人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还有让人觉得有些压抑和无奈的《在细雨中呐喊》的。刚才主持人已经对大家的品读进行了总结,这里不再给大家赘述。应当说,这里面的作品大部分也仅仅只知道一些书名,而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因此,今天大家精彩的分享,也让我收益颇多。在此,我作为一个门外汉,并结合我教学科研的相关经历来谈一下此次读书会的有关感想。

(一)细节决定高度

大家可以发现,刚才同学们推荐书目的每一位作者,他们著书的角度都是从一个个的小切口,不大不空、落在实处地去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但是,同学们在阅读这些作品之后,自己却能悟出一些道理。因此,一个好的作品往往不是直接说理型,而是通过各种细节逐步铺垫,严谨求证,最终形成由读者自己归纳出的各种道理。

尽管文学作品与学术研究、项目报告有诸多差异,但是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完全一致的。我从入职以来,指导了不下于三十篇的本科毕业论文,评阅了数篇硕士毕业论文,参与开题及答辩的博士论文也有10余篇。我发现同学们在做研究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在选题过程中特别喜欢选****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浅析、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研究等非常宏大的题目。我非常理解选择这些宏大题目的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本科生甚至博士生是很难在短短的篇幅去把这些问题讲清楚的。我甚至猜想,这些学生选这些题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题目越宏大,能找的材料越多,然后各种材料汇集即能成文,同时满足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相信大家读了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再对应一下我刚才阐述的,即能评判这些论文的选题是何等的失败。

除此之外,大家在做研究过程中最擅长的是把别人的结论拿过来当自己的结论,把别人的*策建议汇总拿过来当自己的*策建议。这也是研究过程中的大忌。说句实话,研究的“表面”目的是得到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建议,但是研究的“实质”或者根本却不是这个,而是研究数据的分析、研究模型的推导、研究命题的论证,这中间的论证过程才彰显了文章的高低优劣。因此,对别人的研究结论、*策建议实行“拿来主义”必然是一次失败的研究。这些文学作品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这些人生哲理从来都不是作者用文字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作者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故事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试想,如果作者一开始就给大家堆砌各种人生大道理,灌各种心里鸡汤,我相信没有几个人能读得下去的。这些人生哲理,心灵鸡汤,就好比我们论文的最终结论和*策建议,它尽管重要,但绝不是靠作者直接写出来的,而是通过前面的详尽的逻辑推演自然而然得到的。

在这里,我还想讲一下教材和学术论文的差异。我主要讲授《金融学》这门课程,应该说《金融学》这门课程我讲了不下二十次,每一次讲都有新的体会。下个学期,本来我计划给你们班讲授这门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深表遗憾。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登录我的《金融学》邮箱查阅我《金融学》教学每年教学的课件及相关的资料、答疑问题等。《金融学》这门课程与其他教材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喜欢摆各种结论、乃至*策建议(不得不说,李健老师主编的《金融学》仍然是国内同类教材最好的),但是结论的推导几乎很少见。这种风格是国内教材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原因在于,教材不是让大家去体会原创的经济学家怎么去演绎这些理论的,而是以一种高密度形式向大家灌输各种理论、各种结论、各种*策建议。这样一种形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是很好的,但是过于抽象,且让大家几乎没有体会如何去思考问题。

曾经有一位学生直接给我吐槽说《金融学》这门课程太抽象,也很难背。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你们读文学作品非常酣畅淋漓,而读《金融学》却比较困难。原因在于,以《金融学》为代表的教材是说理型的,而不是细节铺垫型的,而文学作品则几乎不说理。因此,教材其实是一本心灵鸡汤文集,而科研论文则是一本细节推进型的文学作品。一个主打知识轰炸、面面俱到,一个主打细节制胜、步步推进。针对这样的一种巨大差异,我自己在教学时做了一定的融合,我把这种融合,称作“研究式教学”,即我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传授金融学知识。对于《金融学》上的任何结论,我基本上保持怀疑的态度,并且如果能搜集到数据,我一定用数据去检验它。如果数据支持教材结论,我会告诉大家为什么结论是对的。如果数据不支持教材结论,我则会告诉大家为什么经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因此,我的课件特别类似于证券公司做的研究报告。我在课堂上还会从理论首创者角度去告诉大家,这些经济学家如何发现这个结论。下面的四张图形是从我《金融学》课件复制下来的,由图可以看出,金融学理论的创新并不是无章可循,而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图1弗里德曼对凯恩斯“流动性效应”的推广研究思路1

图2弗里德曼对凯恩斯“流动性效应”的推广研究思路2

图3弗里德曼对凯恩斯“流动性效应”的推广研究思路3

图4弗里德曼对凯恩斯“流动性效应”的推广研究思路4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科学是严谨的,不能参杂虚假;同时,科学也是美丽和迷人的,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领略高处更诱人的风景。大家刚才读的几本书中,莫言写的《娃》、《檀香刑》以及大家未读的《生死疲劳》都展现了莫言大胆且细腻的想象力。在科研过程中,这种想象力也非常难能可贵。大的科研突破并不是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组装得到,而是需要想象力,也就是所谓的灵感而得以推出。这里我想首先讲一个物理学的经典案例,再讲一个自己经历的事情。

相信看过新闻的同学都知道“发现引力波”的事情。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推出来的,而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改进。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讲的是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质之间均存在引力,且引力大小与两个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一种简单粗俗的说法是,太阳通过万有引力牵引住地球,并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转(实质上太阳也围绕地球转,只是其围绕半径较小)。牛顿及其后来者不知道太阳靠什么将这个引力传导至地球上,因为力的传导需要媒介。一些“聪明”的科学家想到太阳通过一种特殊的绳子拉着地球,这个绳子并被称为“以太”。事实上,这个以太从未被发现,关于以太绳子的假说也被否定了。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最终才得以解决太阳通过什么媒介来吸引地球。他将太阳作为一个大球,这个球放在一个具有弹性的平面网中(这个平面网实质是“时空”)。由于太阳有较大的质量,这种大质量物体似的平面网弯曲了,且质量越大,这个网的弯曲程度越大,弯曲范围越广。由于地球的位置恰好在这个弯曲范围之中,从而地球会沿着此弯曲空间而运动。这个平面网弯曲的传播是通过引力波传导的。因此,爱因斯坦是通过异于常人的想象力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鄙人不才,在研究过程中碰到过诸多麻烦,但有些麻烦最终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得以解决。我是研究系统性风险的。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我构建了一个风险传染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基准参数对该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发现,工农中建交等大银行的传染性很小(有的甚至为0),而类似于恒丰银行等较小的银行的传染性却很高。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结论却是这些大银行是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传染性是最强的。这种结果明显有违现实,然而这也是我研究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事情。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对文章的基准参数进行了参数变动式的敏感性分析,并发现参数在突破某一个阈值时,这些大银行立刻凸显出较大的传染性。这种结果仿佛看到一丝希望,但如何协调大银行传染性的非线性变化是非常苦恼的事情。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生物学中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是那种在正常情形下被表露出来的基因,隐性基因则是隐藏在生物体中不被表露出来的基因,且往往许多对生物体不好的基因是隐形基因,例如癌症基因。由此,我灵光一闪,将系统性风险分为显性系统性风险和隐性系统性风险。显性系统性风险是由小银行驱动的,是一种显性基因,这种风险对金融体系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至于致命;隐性系统性风险是由大银行驱动的,是一种隐性基因,这种风险一般不会出现,一旦出现即会发生金融危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金融体系平时都比较安全,否则金融体系出现危机呈现常态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在配合一定的想象力之后,不仅能“化险为夷”,而且能做出非常有意思、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三)我注六经不如六经注我

这一点,并不是我的原创。这里我是借鉴社科院何帆老师的观点,我非常敬佩这位老师,尽管我不认识他,当然他更不认识我了。

他曾经说过:有人问我,读这么多书,都能记住吗?他说,问这句话的人本质上而言,并没有理解读书的真谛。实质是,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跟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不是为了把这本书背下来,因为现在社会不需要百科全书式专家(电脑在这方面比人强多了)。读书的目的是需要做读书的主人,即自己先要有一个大框架,然后再把每本书里面符合这个大框架的东西装进去,也即六经注我。

我相信,这种读书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原因在于,关于如何读书有两个维度:在有限时间(人的寿命有限),如何提高读书数量;给定读书数量,如何提高读书质量。这里,何帆老师告诉我们提高读书数量的问题,即不是每本书都得通读,绝大部分书只需要按需来读即可。对于,如何提高读书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多读经典书籍。何谓经典,经典一定是有年代感的,即我们要读20年以前、50年以前、以前的经典书籍。原因在于,这些书过了这么多年,仍然被人提及,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也即经历了历史的反复检验。我反对读当前的畅销书。原因在于畅销书存在“泡沫”,这种泡沫就跟打新股一样,是有极大泡沫的。

其实,读书是这样,读论文也是这样。我现在看书主要利用Kindle看,且主要在地铁、睡觉时看,看的书也主要跟经济相关。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读论文。当然,我读的论文分两种:一种是为教学而看的论文,还有一种是为科研而看的论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看自己科研领域的论文。应当说,现在论文的数量是海量的。怎么去读它?这里面也有提高数量以及提高质量的两个方向问题。数量方面,主要是海量地浏览跟自己研究领域一致的论文,记录其研究结论、采用的研究数据库、采用的研究模型等等;在质量方面,则应该挑选经典的论文。这种经典论文一种是大牛写的文献综述,还有一种是大牛写的经典模型,这个模型可以作为自己模型改进的workhorse(往往是作为模型的workhorse)。

(四)阅读经典作品需要长久的坚持

古语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亲爱的同学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用七个月才跟那个女孩谈上话,讲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数十年才能打磨出一本著作,“罗马不是一天筑成的”,我们的读书需要坚持,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坚持。希望你们都能术业有专攻,持续地训练和学习一万小时,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为业界的专家。

“坚持”有两层含义:(1)做一件事情,要想做精,需要长期的投入。这讲的是坚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2)做一件事情,一旦开始,就需要坚持将其完成,不要轻言放弃。这讲的是坚持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关于第一层含义,是打造精品、汇聚大成功的必备品质。这里我不多讲。我要讲的是第二点,“不抛弃、不放弃”式的精神。

我是年开始进入博士研究的。在初始过程中,我模仿了一个师兄的一篇论文,但是写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写不下去了,因为觉得这篇文章没创新,没意思。之后,我又通过较长的时间学习,并在另一个领域模仿了另一篇理论文章,写了一小半之后,我又发现没意思又将其放弃了。等到写第三篇的时候,我又碰到这样的问题,写着写着觉得没意思,又想放弃。幸运的是,一个师兄帮助我,并把我这篇文章修改好,最后得以成功发表。自此之后,但凡我自己亲手开始的题目,无论那篇文章再怎么“恶心”,我都会将其完成。因为,我发现,当放弃已经成为习惯时,成功必将远离自己;每次选择都会遇到困难,只是你愿不愿意克服这个困难。一次次的小坚持,汇聚成一次次的小成功,才能有大的成功。

我不相信“沉没成本”的说法。沉没成本指的是,一旦投入花费了经历和时间,这些已经花费的时间即成为沉没成本,不应该再进入自己的决策。按照沉没成本的说法,当你在发现一个事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可以放弃的,因为之前的投入是沉没成本。事实上,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选择、一次博弈的话,我相信“沉没成本”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人生是多次选择、多次博弈,每一次都用“沉没成本”来对自己的放弃进行辩护,是非常不好的一种习惯。

(五)经典作品需要挖掘独特的数据

这一点是较为技术的。前面同学讲的切尔诺贝利幸存者采访、文革见证者采访、精神病患者采访都是数据挖掘的经典案例。这些作品的作者在想好选题之后,便去搜集各种素材,精心挑选样本,做到精彩且富有逻辑。作者在搜集样本数据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精力。

其实,这对于完成一个杰出的研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独特的数据,很难做出精彩的研究。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思维:这个数据很难找,这个研究做不了。其实,这种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应该辩证地去想一想:正是因为该数据难找,我把它找到了,并做出来了,才凸显我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其实也有一种类似于比特币的工作机制——“proofofwork”。即作者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论文的质量。那些难以找寻的数据在一定程度是“proofofwork”。在此,我想引用王安石的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次读书会开得非常成功。我给大家总结的一些东西,难免有些狗尾续貂。刚才给大家展示伟大的作品不是说理,更不是心灵鸡汤文集。原谅我给大家灌了一堆心灵鸡汤,尽管我在灌的过程中有一些故事细节和简单的逻辑推理。

我衷心地祝愿大家的生活不单单是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

后记:年6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级金融1班学生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的第二次读书会,在读书会最后,作者发表了一些关于读书的看法。这些看法由级金融1班杨容同学通过录音并整理成文字。作者在该文字基础之上,稍加润色,形成该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老师专栏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看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