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总结了护理本科专业认证开展6年来各护理院系在本科教育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分别从课程计划、教学方法、科学方法教育、主要课程、课程计划管理、与毕业后和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联系6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旨在为院校提高护理学专业教育计划制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执行质量提供参考。
课程计划问题
课程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建议
打破学科分界,开展整合性课程教学训练,有利于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问题
课程计划不合情。
建议
设置分类课程平台,根据不同专业特殊性,将大学物理、大学数学、大学化学等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按教学内容的深浅和份量划分为不同等级,供不同专业选用。
问题
课程计划改革不合理。
建议
广大有志于开展课程改革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学和教育研究理论素养,学习课程理论,了解一些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在课程设置改革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规律。
问题
课程计划不落实。
建议
(1)提高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2)分类设置选修课。
(3)降低选课人数要求。
(4)加强对选课的宣传和指导。
问题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建议
(1)建立医院护理本科实习协调管理体系,医院临床实习管理制度,及时解决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2)健全临床师资的聘任考查制度,护理学院要承担对社区、临床师资规范化教学的培训任务,以全面提升临床带教队伍的带教意识和带教能力。
(3)对外省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实习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反馈。
(4)建立实习基地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
教育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运用不娴熟。
建议
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护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应用能力的培训。
问题
年招生数多,影响PBL等教学方法的效果。
建议
控制招生人数,师生比应符合教育部规定,应与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匹配。
问题
教师缺乏方法理论素养。
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的跨学科整合式发展,建立相关科室联动式发展的机制。
科学方法教育问题
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建议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护理科研、卫生统计学、信息检索应用、流行病学等课程。
问题
第二课堂未得到重视。
建议
建立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保证机制,在培养流程中要有切实的保证机制,如资源平台、*策激励、组织管理等。
问题
学生科研活动缺乏*策支持。
建议
有条件院校可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的机会。
问题
毕业无论文答辩环节。
建议
把科研能力培养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任何课程都可以发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不要把科研方法教育理解得过于偏狭。
主要课程问题
公共基础课偏多、各类别课程设置不合理、护理学专业实践不落实。
建议
(1)整合课程,以扩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主要是整合医学基础课程。
(2)设计公共平台中不同等级的课程,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3)加强实习计划协调管理机制,在某一实习科室未完成的实习计划内容,科室应建立后期弥补制度。
(4)教学计划应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一般情况下至少第3学期应设学生临床学习的实施计划,实习科室包括社区和精神科。
(5)课程均应有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完整的考核方案。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应该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课程计划管理问题
课程计划中学生参与度不够,以医院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管理随意性问题。
建议
(1)进一步确立学生为主的基本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在课程设置和调整时应采取利益方共同参与决策。
(2)在以临床为主的护理学院,要真正发挥院校指挥和协调的作用,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与毕业后和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联系问题
对这条认证标准不够理解或认识模糊。
建议
在执行时主要看各护理院系课程设置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的需求是否相适应,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是否适应,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离校后自主学习、适应专业、发挥专业角色功能的作用。
全文详见《中华护理教育》年第7期-页。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订阅《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教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