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专业大揭秘带你解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TUhjnbcbe - 2021/9/30 17:33:00

什么是智能硬件?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距离智能硬件都很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人脸支付等等。

智能硬件产品越来越多的走向了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电子产品也从单一的硬件电路板走向系统化、智能化、集成化,呈现出大电子、泛电子的特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信息与电气工程系,一起解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01

专业定位:

根据现代智能电子技术新形态、新功能、新技术的“大电子”特征,结合区域经济ICT和半导体产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本专业设有现代智能电子方向。本专业以“大电子”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硬件设计、软件开发、传感通信等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具备从底层软硬件设计到云端全栈设计的“大电子”应用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物联网、智能控制等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02

专业发展:

本专业办学16年,不断明确专业发展思路,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年通过江苏省首批独立学院专业验收,成绩优秀;年通江苏专业建设评估,评为江苏省星级专业。

03

专业就业:

本专业就业面较宽,就业地区灵活,社会岗位需求量大,毕业生可以在电子信息、计算机、集成电子系统、物联网、智能系统等领域中的企业公司、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

04

专业课程:

电路理论、信号与线性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FPGA技术及应用、现代传感器技术及虚拟仪器、数字信号处理、SOPC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微电子电路与系统、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AI技术与应用等。

05

专业负责人:

专业负责人为任子晖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矿井通风机故障诊断、电网谐波治理等研究与应用,近三年曾主持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矿井爆炸危险性实时预警技术研究项目(万元)、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电路理论》立项建设等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专著《煤矿电网谐波分析与治理》。

06

专业师资:

目前,本专业已形成自有专职教师和长期外聘教师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充足稳定的师资队伍。本专业在校本科生名,共有教师12人,其中自有专职教师6人,长期外聘教师6人。6人具有企业行业背景,比例为50%。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共计9人,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博士、硕士学位比例为77.8%。

专业特色

在新工科建设引导下,电子信息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成“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升级改造,凝练成“大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学科交叉电子类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学研用”融合的“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四年一贯制,项目实训、学科竞赛、工程训练、职业导向并举的应用型、创新型、交叉型人才培养特色。

“大电子”教育理念,“互联网+”学科交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交叉示意图

现代智能电子技术包含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学科内容,因此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强化电子专业软、硬件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加入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与云服务等信息通信、计算机等交叉学科内容,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大电子”教育理念,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从而培养复合型人才。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将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为两条培养路径,一条是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路径,涉及基本的电子电路相关知识,单元电路的设计与性能调试,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与调试,嵌入式系统处理器的应用与程序设计能力;另外一条是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路径,涉及PC上位机的开发,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云端服务器的架设,运行与维护。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交叉课程设置图

“*产学研用”融合,“3+1”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把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与ICT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点。以徐海学院电科专业升级改造为目的,先后完成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徐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创新体系研究》,成果发表2篇论文,为*校企合作打下了基础。在以上研究课题成果的支持下,电科专业半导体人才培养实现高校(徐海学院)+*府(邳州市)+院所(中国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产业(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邳州半导体企业)协同培养。第二期集成电路研修班由邳州市委组织,中国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专家和教授授课,学员修满学分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结业证书,学费由邳州市承担,结业后在邳州市内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级有5名学生参加该研修班。研究成果《“企业需求”视角下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先后与多家企业、行业学会建立了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本专业先后与Atmel、Altium公司、东软载波、宏晶科技(STC)、徐州市电子学会等20余家行业企业及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在实验室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有长期稳定校外实习基地7个、校内联合创新实验室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工作室15个、大学生创业公司1个。

工程师职业成长导向,实践创新协同培养

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以工程师职业成长为培养主线,创新训练贯穿整个培养体系,创新训练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与纽带,在创新中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强化能力,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闭环,通过实践引导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加深实践的认知,着重强调课程对能力与职业的贡献程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1)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本专业鼓励青年教师到行内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行业培训、出国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年以来,本专业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4人次,获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正式出版教材及习题集7部,主持或参与教研、科研项目、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共33项,获批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41项,发表论文30篇(教研3篇,科研27篇),获得各类科研成果以及教学成果奖26项。

(2)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开展学科竞赛、科研立项、能力测评、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等科技创新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考研提供助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下设学科竞赛、知识产权、技术开发、创新创业四个事业群和若干工作室。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年以来,本专业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近百人次,本专业指导省级创业创新立项项目6项,参与学生18人次。

(3)学生就业升学成绩显著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近四年年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本专业注重学生深造,近四年研究生考取率近12%。本专业届毕业生赵璐同学读研后继续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同宿舍下铺同学邢强完成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学位后继续考入东南大学攻读博士。

左三赵璐左四邢强

欢迎报考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封面制作|王嘉依

图文编辑|李佳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业大揭秘带你解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