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院新生儿科成功开展LISA技
TUhjnbcbe - 2021/9/12 16:26:00
年8月24日,出生体重仅1.26kg的29周的早产宝宝迫不及待的来到我们的世界。由于体重低,胎龄小,发育不成熟,生后不久就出现了气促呻吟,点头呼吸,三凹征阳性,立即转入新生儿科,立即给予保暖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在NCPAP无创呼吸辅助呼吸下(氧浓度30%),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85%,病情逐渐呈加重趋势。根据患儿母亲的孕产史和患儿的典型进行性呼吸困难临床表现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需立即予以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帮助宝宝度过"呼吸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的,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患儿于生后4~12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发病率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体重越轻病死率越高。患儿病情严重,情况十分危急必须立即抢救。按以往的治疗方案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内给药。该方法可能造成娇嫩的气道损伤。经细致检查和评估患儿情况,考虑用新技术LISA给药途径可以给患儿带来更大的好处。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新生儿科李书芳主任和高年资医护团队,决定实施我院首例经细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技术,简称“LISA技术”。手术采用国家级先进水平LISA技术,同时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分钟后完成药物注射,手术顺利完成。治疗期间,该宝宝没有发生药物返流、烦躁不安、心率下降等不良反应,用药后宝宝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生命体征平稳。什么是LISA技术?LISA技术,是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在保证患病早产儿持续无创通气的基础上,用细软管替代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再给予药物。相比经气管插管给药技术,该技术有效降低了气管插管对气管黏膜损伤的风险,避免了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过程中正压通气。因此,该技术可视为早产儿肺保护策略的一部分。此技术的成功实施能有效减少早产儿肺损伤及神经系统损伤,明显降低早产儿后遗症,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瘫等,对改善早产儿预后有极大帮助。我院首次成功开展LISA技术,为成功救治小孕周,低出生体重儿的极早产儿、超早产儿,增添了一道技术法宝!文/张艳

编辑:董婷审核:李利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新生儿科成功开展LISA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