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作为跨学科组织的研究中心以康奈尔大学东南
TUhjnbcbe - 2021/8/20 17:16:00

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高子牛,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级本科生。

致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周陶沫教授向笔者慷慨赠送她收集保存的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的珍贵档案资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牛可教授对本文的研究和写作予以指导,笔者在此对两位老师深表谢忱。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区研究在多重动力作用下于美国大学兴起,促生了诸多以学科互涉和学科整合为宗旨的区域研究机构。作为美国大学地区研究组织的典型案例,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形成以区域为认同基础和研究对象、以跨学科为共同导向和特性、覆盖东南亚所有国家的研究和教学制度体系,成功解决了教师聘任和学位授予权缺失的问题,创建了高度灵活的体制和独特的组织文化,成为富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跨学科活动带来大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研究中心成为美国社会科学在跨学科的制度化和组织建设方面的重要代表。

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内部结构和组织方式出现多样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科和跨学科活动各自获得了充实的制度化形构和组织表达,并相互间达成协调、补充和整合。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运动迅疾开展,大学内部组织经历了“学系”(disciplinarydepartment)纷纷建立并成为主导性组织形态的过程;自、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化和学术研究向纵深推进,作为对前一阶段生成的“学科门户主义”(discipinaryparochialism)之抗衡和矫正,跨学科理念和实践在多个学术领域和方向蓬勃兴起,并相应发生了对组织方式和制度构建的长期探索。其中,跨学科的、开放和疏松的、侧重网络构建(networking)的研究中心在大学广泛建立,是意义重大的动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区研究”(areastudies)运动在美国蔚然兴起,在其后多年里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领域规模最大、最深入的跨学科学术运动。地区研究首要的和最突出的组织方式是学系之外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在确立地区研究在大学内的合法地位并组织、整合和协调大学内部分散的对外研究力量方面,承担着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们也直接参与和补充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参见牛可:《美国地区研究创生期的思想史》,载《国际*治研究(双月刊)》年第6期;RichardLambert[].AreaandInternationalStudiesintheUnitedStates: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InJamesD.Wright[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BehavioralSciences,Amsterdam:Elsevier,—。)本文以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全名为“乔治·卡欣东南亚高等研究中心”[theGeorgeMcT.KahinCenterforAdvancedResearchonSoutheastAsia],本文简称东南亚研究中心)为例,分析这一研究机构在美国大学的发展历程,其意义不限于地区研究的学术史,而是试图从中探究战后美国大学内部组织和学科建设问题。

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于年成立(年成立时名为康奈尔大学东南亚项目[SoutheastAsiaProgram],行使研究中心职能;之后又建立约翰·埃尔克斯东南亚图书馆[JohnM.EcholsCollectiononSoutheastAsia]和东南亚项目出版物机构[SEAPPublications]。东南亚研究中心自始至终是东南亚项目的主体和核心,故将东南亚项目的成立作为研究中心成立时间,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为跨学科组织的研究中心以康奈尔大学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