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夜问”免费订阅
毕业季·致青春
川外四年的难忘记忆①
送给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的你
慢慢
喜欢你
特别鸣谢:川外*委宣传部
改编自莫文蔚《慢慢喜欢你》填词:德语系届毕业生温作鹏演唱:英语学院级陈春蕾新闻传播学院级王思睿
梦里总会想起初次相遇的川外漾在镜湖心底你和我的笑脸课间的打打闹闹铃声还没响呢好多桥段好多都喜欢好多人怀念好聚好散好多年都忘不完刚才收拾了行李你会舍不得吗想把四年回忆紧紧攥在手心你说你还记得身穿迷彩的模样锦绣三花钟楼和礼堂过去和现在都一个样你说你也会这样慢慢喜欢你慢慢走进你慢慢习惯你慢慢变得离不开你慢慢我想爱上你慢慢把我给你慢慢爱上你慢慢的回忆慢慢的送我慢慢的远去因为慢慢是个最好的原因校门口的82马上要开走了下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见了这声再见我还没有勇气说啊老师挚友习题和故事都没讲完啊都留这里有天等着我回家慢慢喜欢你慢慢走进你慢慢习惯你慢慢变得离不开你慢慢我想爱上你慢慢把我给你慢慢爱上你慢慢的回忆慢慢的送我慢慢的远去因为慢慢是个最好的原因梦里总会想起初次相遇的SISU
……
策划人语
2June
离别前的日子:最大的感慨,最多的思绪,最刻骨铭心的爱,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个人,一门课,一道菜;一间教室,一场比赛,一次经历。你想说的,你愿留的,你不舍的……短可千字,长由思绪。夜问,为你保留最珍贵的铭记。
??????????????????????????????????????????????????
前些日子杨清波老师向我约毕业季的推文稿,自然是万分惊喜,兴奋之余怀有忐忑,去查看前年《夜问》
又或者爬梯过道,期待下一眼的惊喜景色。
在冬季去往仙女山看雪景,冻得直哆嗦也甘之如饴。
2
回想起在川外的四年,我表现得并不像一个严格意义的好学生,大学四年略显平凡又插曲连连。
每一幢建筑都会记在心中
进入大学一月有余之时,就觉得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轻松。会忙着赶往教室上课;会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会议与技能培训;会紧绷着神经听全英文的课堂,也时不时思绪走远,又满心羞愧地把思绪扯回。在平淡的大学生活里,偶尔会参与一些活动。与室友参加寝室活动,上台表演不怎么行的京剧。作为工作人员参与班服大赛,看穿着各色班服的班集体在舞台表演。陪着京昆社成员一起去重庆大学演出,在后台又看一场好戏。初入川外时我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的英语专业,大一时探索兴趣加入校新闻中心,这一举便影响了今后的路途。在实践体验与反复叩问自身后,选择在大二转专业到新闻传播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从此与新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与新传相关的实习经历中,自身也在不断试错与成长。去深圳参与影视制作工作,参与深圳市*府宣传片的拍摄。在艳阳高照的夏天协助外拍弄得热汗淋漓,在夜晚的树林边拍摄获得满腿蚊子包。去湖南广电做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编导,在这个喜欢了好久的节目里出谋划策。在这里,写出的节目策划案还得到导演组组长表扬,说“不像是实习生写出的东西”。还请到《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故宫男神”王津与同是钟表修复师的其儿子王光苏。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在《天天向上》实习的难忘记忆
在《天天向上》实习的难忘记忆
这些都是想起来就很开心的事,实习工作做的大多也是些小事,哪怕是一点点推动,也觉得自己有一份光一份热,又能获得勇气继续向着喜欢的领域努力前进。
临近毕业,对于未来,迷茫仍占多数。但在各色选择的迷雾中也能坚信,自身的能力不在这里开花,就在那里开花,不开金花,就开银花。我依旧想在芸芸众生中做个普通人,认真地对待生活,以回答生命。
大一通识语文课时,记得宋雷老师曾引用过一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在大学里遇见的各位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也将受益终生。最后摘抄本人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为此篇推文结尾。
3
致谢
文将落篇,致谢最后。行笔至此,大有矫情之势。
很难不在这部分开始思绪万千,细数人生过往。但当回忆起时,内心又五味杂陈。
不得不说我是幸运的,遇到了我的神仙导师,杨清波老师。初遇到杨老师是在大二的《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之上,老师风风火火走进教室,向我们讲清没能早到的缘由。短短五分钟,我就喜欢上了他,换专业初到这个班级的我鼓起勇气举起手,做起了这门课的课代表。和杨老师的相处总是轻松又自在,他温言细语地讲述,耐心真诚地倾听,书里的文人形象一下子就有了模样。
在论文选导师时,我也毫不犹豫填上了杨清波老师的名字,在得知论文导师名单确定了后,看到自己被反选的我激动得跳得老高,立马给家人打电话分享好消息。论文正式开写,在最初的开题报告里,我也没少画大饼。在交初稿时,由于当时个人相关论文阅读量的贫瘠,文中核心内容难以撑起,杨老师40多分钟的电话给我敲醒了警钟。我推掉了占时耗力过多的腾讯视频的实习工作,天天坐在窗前慢工磨细活地优化着论文,这样的日子延续了大半个月。二稿就相对顺利了很多,杨清波老师十分细心地一点一点地给我指出问题,到如今,终于有了还拿得出手的论文。文中若有出彩之处,皆出于杨清波老师的包容与耐心指导;若有欠妥之处,源自个人能力有上限,尚需时日提升。犹记得转专业时敲响刘国强院长的门,那是我大学四年最明智的决定。从英语跳到新闻传播,国际关系学院的刘玉梅院长曾对我说,“你不要后悔哦”,期间面对新闻评论脑袋空空的无力,还有写代码程序时的“暴躁”都曾左右过我,行至如今,我终于可以由衷地说出“我没有后悔过”。我向来不太擅长与老师们打交道,和老师们最多的情感交集都是在朋友圈里。刘国强院长的读书会我一直心有向往;陈若溪老师转发的有趣的广告创意推文我常看;蓝若宇老师时不时发一些意义深厚的文字图片;蒋东旭老师的猫咪真的好可爱;张春林老师的文字引人深思,拍花草的技术也是一流;任晓丽辅导员是我一看到她就会开心起来的人……
他们是我看朋友圈的期待,因为他们,我的朋友圈都有趣温柔了起来。还有许多位恩师,好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加到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