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第一位博士生田恩泽毕业啦!祝福未来一切顺利!
第一次见恩泽是在年8月15日,你们作为建环2新生刚入学,而我是建环2的班主任。然而年8月16日,我才正式入职清华,成为建筑技术科学系讲师,你们比我还早报道1天。白驹过隙,以本文记录这九年来的点滴。
第一次班会集体合影
本科之路
第一次对恩泽有印象是在年8月18日的班会上。我试图开场逐个说出每人的名字,希望在第一次班会就镇住全场,因此我花了点功夫,提前对着新生名字和照片背了半天。我挨个走到新生旁边,说出他们名字和家乡,颇为得意。然而轮到恩泽时,我居然忘记了,只好故意拖延时间。她看出了我的尴尬,用小纸条写了几个字:“周恩来的恩,毛泽东的泽”。(以下是当时的黑照)在*训之余,恰逢专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由于恩泽的偶像是苏轼,被选为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记不清当时恩泽讲来了什么,留下的是下面两张照片:在清华主楼后厅台上的紧张发言以及发言结束后的青涩。建环2是一个很出色的班级,4年间拿到了班级荣誉的大满贯:从校甲团到校优良学风班,从校先进班集体到清华大学毕业班先进班集体、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优秀团支部。全班29人,除了2位转系,有15人攻读专业博士学位。而作为大一班长的恩泽为建环2班集体凝聚力做了大量工作。下面是建环2班对恩泽的评价:(“排球队的灵*!女班~”“坚强要强开朗”“全面”“志气”“充满正气热心的女侠田恩泽”“一身正气行动力与统摄力兼备的女中豪杰田恩泽”“认真”“好班长!”“霸气”“川妹子的乐天”“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果断坚决的轻微理想主义者”“各方面No.1”“坚定”“理想主义者,强大”“努力、有目标的好榜样、好朋友”“英明神武的女班”“温柔,个性,有几分霸气的好班长”“霸气的美女周恩来+毛泽东”“铿锵玫瑰”“班长!初中校友咯~大名人诶~排球队长~鸡毛信?”“阳光,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工作认真”“活跃、自信、有主见”“没想到你如此健美!佩服!”“田班长名字很红,有上进心,加油声可以进合唱队了”“做事很认真努力,阳光向上,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真的要做什么事会很努力很努力的把它做到最好。另外,也真的很体贴,会为人考虑的很细致。集体荣誉感很强,运动也超强的,身材也很好了,完人呀”)下面三张照片非常珍贵:在年秋天,刚步入大三的恩泽选了我负责的专业课。恩泽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学生,提了一些很奇妙的想法,可是都被我拍死了,见下图蓝色点评。在课程期末答辩中,恩泽做了一个我不太认同的答辩,具体内容我都回忆不起来,只记得答辩过程被我猛拍,答辩结束后哭的稀里哗啦。(可是被我拍死的点子,就是下图第3点的摩擦带电题目,类似美国某院士提出的摩擦发电TENG,年被用于过滤颗粒物。我这是实锤坑学生)
有一次我参加某国际会议,看到了别的高年级学生在会上的不佳表现。回校后,我不知道发什么神经给建环2开了一次班会,借此痛斥学习作风问题、精神追求问题。可能那时候建环2同学们都很懵圈,不知道为啥挨骂。恩泽是班上唯一一个事后敢给我写邮件,敢质疑,敢交流的。后来恩泽就经常在我暴躁的时候打圆场,事后给我邮件提醒,包括年那次重要提醒。年秋回复田恩泽的信年的夏天,恩泽来找我讨论推研,我心中狂喜但依然故作矜持地说:“你要多到其他老师那里转转多了解,遵循本心。”后来恩泽转了一圈又回来说要跟我读硕,心中窃喜,说:“嗯,要加油,我要求很高的。”
年春,恩泽来找我商量说要当辅导员,被我从个人志向、个人能力和团队现实角度狠狠地分析了一遍,严辞拒绝。当时我作为“青椒”真的是一穷二白,从年入职到年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硕士,这样的现实似乎真的不允许我们走双肩挑的路线。朱老师给我“莫老师,你是不是不让学生当辅导员啊”,我只能觍着老脸说:“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件事是我对不起恩泽,扼杀了她走双肩挑的路。
研究之路我们每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都会紧张,这种紧张会让我们更加专注和认真。因此尽量早地让学生多面临陌生的环境(譬如国际会议、海外交流),对学生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都很重要。年秋,带着硕士生恩泽、肖儒和本科生潘瑾第一次去参加国际会议(IAQVEC,韩国仁川),我说的最多一句话可能是:“就你们这样的情商,在社会上活不过3天”。会上,恩泽作为刚入学2个月的研一学生,获得了BestPosterAward,也是5个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年秋日本建筑学会会长HiroshiYoshino教授给田恩泽颁发BestPosterAward和IAQVEC获奖的poster合影从年开始,和唯二两个学生相依为命,讨论、实验、写论文,到后来如流水般的建环3和建环4本科生加入和离开,不变的始终是三人彼此相依为命,还有不断的压力。直到建环5三兄弟的加入,团队才慢慢热闹起来。在-年JanSundell教授对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的组会有时候会请Sundell教授指点。Jan对恩泽也非常鼓励和照顾。
年唯二的两个学生和JanSundell教授合影恩泽是“一个常常陷入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中但却始终充满激情的人”。年冬还问我“人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这个很奇怪的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后来我还写成2个短文,还给建环5、建环7、建环8和建环9的本科生作人生规划讲座:“我们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进步?”“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我从副教授、到副研究员、到准聘副教授、到优青获批。恩泽说她答辩次数多,我又何尝不是呢。在优青答辩前一天,我还在学校人事处交申请表,申请从研究系列的副研究员转成教研系列的准聘副教授。进入9月份,我一直询问进入准聘教研系列后到底能否招博士生,学校一直支支吾吾,“等通知”这三个字真的是万能回复。所以当我坐在马桶上接到学院电话通知,说我从招0个博士生变成可以招2个博士生时,我真的是又喜又悲,喜是终于能招博士生,悲是我根本没有提前物色人选。我继续在马桶上拨通恩泽的电话,问:“想硕转博吗?”此后,恩泽在科研学术上成果颇丰,在年的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学术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在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室内空气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ndoorAir上获最佳学生论文奖(共4人获奖,唯一亚洲获奖者,也是清华学生近13年来第一次在该系列学术会议上获此奖)。(猜猜过去13年得奖的是谁?)田恩泽获IndoorAir最佳学生论文奖和lulu在IndoorAir合影,lulu给恩泽第一篇论文提了很多修改意见田恩泽参加年UCBerkeley会议的黑照(感谢某人供稿)这一年,恩泽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被访问时说了一句:“莫老师说,迷茫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选择更艰辛的那条路”。从此发现来我们团队的、追求卓越的本科生大幅增加。我们一直坚持“师生之间,凡论学事,不拘于俗”,可是在一个团队里难免有矛盾,而矛盾的堆积就会引发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有人及时点醒。年8月,天大龙老师邀请我和恩泽到天津交流。在回学校的路上,恩泽提醒了我在那段时间的暴躁状态。这个突然交流,颠覆了我的坚持,我整个人变得非常不好。不是每个学生都敢叫板老师,很感谢恩泽及时的提醒和勇于提醒,否则可能我一直都很自傲、自恋、自以为是。此后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反省,还写了个帖子“自责自省”。出国之路年底,和恩泽商量是不是要出国交流一下,与别的团队合作交流,特别是和非同行的交叉学科交流不仅能增长科研技艺,更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正如前一阵朋友圈里提到的:IfyouwanttogoFAST,goalone.IfyouwanttogoFAR,gotogether.申请留学基金CSC的过程很曲折,恩泽投出去的邮件都石沉大海,一直持续到年3月才收到MIT李巨教授的橄榄枝。感觉恩泽很欢乐地去了MIT。时间定格在年9月至年8月,自己似乎只招了个3年的直博生。年8月欢送恩泽出国交流恩泽一直研究低阻高效过滤技术,在访学期间终于完成了颗粒物在纤维表面上受力沉积的工作,成功发表在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期刊上。可能对材料方向的学者来说只是一个小成就,但对恩泽来说,是希望能绕开高端材料的限制,在界面受力方向上寻求新突破。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新冠疫情,因此当整个MIT实验室几乎关闭的时候,她还坚持战战兢兢地在实验室做实验。为了做完实验,恩泽还主动延期了3个月回国。令人高兴的是,实验成果最近也被Small发表了,虽然来的有点迟,但表明恩泽已经慢慢走向独立科研之路。在MIT期间的工作延期的结果就是机票买不到、航班被熔断、核酸*策几乎天天变。当经历了多次航班被熔断,买了条几万块的机票,终于可以回国。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赶紧回来干活)
回国一通隔离,然后就是准备博士预答辩、答辩(我真的只招了一个3年的直博生!?)
恩泽答辩结束后的感人发言其他集锦(特别感谢提供图片、视频的各位同学):
作为清华女排二队(非特长生)队长,受伤是家常便饭收录在王步高先生主编的清华学生诗词选恩泽在MIT交换期间写的抗疫回文诗恩泽在地铁上被某大姐“壁咚”时刻提携师弟恩泽,生日快乐
最后,用这组照片回忆这九年。从本科到博士,九年以来感谢有你帮助!如果不是你和肖儒选择了我当导师,可能我已经离开这个园子了。“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祝福田博士未来前程似锦,海阔天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