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招生简章
学院简况
文学院的前身是年建立的中外文系,开始只招收专科生,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年建立中文系,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年成立文学院,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文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新闻学系和广告学系,包括4个中心、11个教研室。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语言科技与东北亚语言资源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心、辽宁省写作学会、辽宁省鲁迅研究会、大连市明清小说研究所、大连市写作学会、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均挂靠在文学院。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新闻学、广告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国家首批一流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为省一流专业。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八个硕士学位点,另有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新闻传播学硕士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五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文学院现有教师7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1人,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3人。凭借数十载厚重的积淀,文学院的教学建设与学术研究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显示出了较强的优势与实力。教师曾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6门课程获得省一流课程,多位教师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师教学成果奖、全国性大赛指导奖,多位教师应邀赴海内外高校讲学,做客央视百家讲坛、辽宁省辽海讲坛等。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等发表高层次论文余篇,成果多次获辽宁省*府奖、大连市*府奖等。
70年来,文学院始终坚守“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校训和“尚志、笃行、博雅、乐群”的院训,形成了兼容并包、严谨朴实、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长期以来,文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构建专业突出的课程结构,扎实专业基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以把握行业前沿为主导,以实践教学和素质训练为两元,通过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和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很多学子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教育家、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以及传播学领域的新锐,为基础教育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招生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学制学位: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掌握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同时为文化、教育、出版、传媒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掌握语言文学专业系统完整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基础素质良好,在汉字书写、口语表达、写作应用等方面有较高示范能力,能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
学制学位: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能够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需要,系统掌握汉语、语言学、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师资以及汉语作为母语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同时为涉外机构等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热爱祖国,以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精华、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熟悉和遵守涉外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具有国际意识和现代意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办公技术。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闻学专业
学制学位: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系统的新闻传播知识与丰富的实践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知识素养,熟悉我国各项新闻管理法规,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编辑、采访、评论等新闻实务,以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规格: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接受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基本的社会活动和科研能力。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策和法规;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
广告学专业
学制学位: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掌握广告学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在广告公司、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市场调查、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广告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主要学习广告学、传播学、市场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传播理论与广告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广告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现代广告的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广告经营管理的能力。
师资力量
文学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成果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7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1人,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3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皆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影响遍及省内外。
洪飏,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辽宁省中文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大连市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等。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多次。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大连市首批领*后备人才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等。
王卫平,国家二级教授,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带头人。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曾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作专题讲座,国内外反响良好。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委托项目等1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文学评论》《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篇。获得省级、副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20多项。
张庆利,二级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曾获得“全国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师奖”,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出版个人学术著作4部,主编或参与撰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等高校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主持辽宁省一流课程“国学元典导读”、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先秦诸子散文导读”。
孙小兵,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告系主任。曾任文学院教学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理论与传播和广告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在《光明日报》《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成果有:专著《公益广告研究》;论文《关于传媒低俗化的思考》《商业化运作:未来公益广告发展之路》《公益行动:提升地方电视台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策略》《对公益广告概念的在思考》《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
张学昕,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吉林大学文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当代文坛》《钟山》《长城》等发表文学研究、评论文章余篇。著有《真实的分析》《唯美的叙述》《青春小说精品读本》《话语生活中的真相》《南方想象的诗学》《我的现实我的主义》《穿越叙述的窄门》《文学,我们内心的精神结构》《苏童文学年谱》《苏童研究资料》《简洁与浩瀚——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研究》《小说的魔术师——当代短篇小说文本细读》《苏童论》等专著10余部。主编有“学院批评文库”,《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布老虎系列散文”,“百年百部短篇小说正典系列”等。连获第三、四、五、六及第九届辽宁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奖,获年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主持国家、省社科基金多项。
原新梅,二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语言科技与东北亚语言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辽宁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永久会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辽宁首席专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主持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语言/方言资源、汉语国际教育等教学与研究。年获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奖,先后四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国家语委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引,出版著作与教材10余部(含合著),成果多次获辽宁省和大连市*府奖。
*玲,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系主任。兼任辽宁省本科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记者协会理事,大连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曾在辽宁报业集团子报《半岛晨报》工作5年,发稿余篇。出版专著2部,在《中国记者》《现代传播》等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美国期刊行业协会在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导作用》等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期刊年鉴》转载收录。
曹丽芳,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刘禹锡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古委会项目多项。在《文学遗产》《文献》《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有《唐末别集版本源流考述》《唐末诗歌在宋代的传存与接受》《唐集版本在唐宋时期的流变研究》《阅读李清照》等专著。主讲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先秦诸子散文导读”。
杨春宇,学术博士(日本),辽宁师范大学三级教授,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辽宁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曾任校科研处副处长,现任校图书馆馆长。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会长、辽宁省语言学会理事、大连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等。主要研究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学、近代汉语、社会语言学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各一项;完成国家社科、国家语委、日本住友财团等基金项目19项。在日本《中国语研究》《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中国关系论说资料(文学·语学)》《明清小说研究》等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3部。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大连市社会科学进步奖多项。
乔世华,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出版《寻求诗意的生活——大众诗人徐德凝传论》等著作多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论著曾荣获辽宁省哲学成果二等奖。
王平,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辽宁省写作学会理事、辽宁省鲁迅研究会会员、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先后在《文艺理论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明清小说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出版》《名作欣赏》《写作》《中学语文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文章被《中国文学年鉴》《人大复印资料》及《文学遗产》网络版等全文转载。
王虎,文学博士,教授,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和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2部。在《中国语文》《光明日报》《语言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历史语言学研究》等权威期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先后入选社会兼职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辽宁省语言学会理事、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高明峰,文学博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教育部古委会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文学遗产》《中国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求索》《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北宋经学与文学》《北宋经学史论》《江藩研究》等专著5部,多次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郑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台湾地区中等教育阶段语文领域教学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获“辽宁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文科组第一名”“辽宁五一奖章”“辽宁省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标兵”“辽宁省教育科研骨干”“大连市十佳青年教师”“大连市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近20项。主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省级精品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平台。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名师说专业
洪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辽宁省优秀教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隶属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专业始建于年,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辽宁省本专业创办最早的一批。年被评为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70年来,专业薪火相传,厚积薄发,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研成果突出。现有专任教师46人,高级职称教师32人,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导9人,硕导39人,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3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领*人才、优秀人才11人。近五年来,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获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数百篇,建成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教学大赛奖1人。多位教师做客百家讲坛、辽海讲坛,深受好评。
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特色鲜明。专业扎根辽宁,立足师范,培养教育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养齐备的创新性人才。专业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点,融入学科前沿,注重研究性、启发式教学,形成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专业教学不仅强化理论建构,更突出实践训练。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教育教学实践、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专业培养体系完善,育人成效显著。专业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把握行业需求为主导,以素质训练和专业实践为两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深受社会赞誉,就业前景广阔,其中涌现出一批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重点中学校长等,“辽师毕业”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原新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年开始招生。专业依托积淀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围绕汉语国际推广,发挥地域区位和师范优势,形成了“内外结合,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专业建设并重。在教育部各类评估中均获优秀,专业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二,现为辽宁省一流示范专业。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师资队伍建设精良。师资团队成员实现全员博士化,形成了由辽宁省教学名师、领*人才、创新人才等组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年获评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全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集体”。
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先进。专业建成“语言科技实验室”“语言研究中心实验平台”,为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现代化平台;在海内外建设2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专业建设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形成由10余门课程组成的省级精品课程、学习强国精品慕课、一流课程群。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汉办等高级别项目50余项,在海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项成果获省市*府奖。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多种竞赛、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佳绩。考研率多年位居学院之首,考取大陆和港澳地区及海外名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成为海内外高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中小学汉语教学的骨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部门的新锐。
*玲(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记者协会理事):
新闻学专业依托文学院积淀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于年,是辽宁省内高校较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三,年获批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点并招收研究生,是全国师范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联盟成员单位。
专业师资队伍学界业界深度融合。通过“向上”提高学历学位和“向下”到一线挂职锻炼两种途径,提升专业教师从教能力。专业教师年龄梯队合理,90%以上为高级职称,其中博士学位教师60%以上。实施卓越新闻计划,聘请多名媒体精英为兼职教授,承担课程并指导研究生。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行业骨干共同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多样化。“教室+实验室+基地实习+竞赛项目”多样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同时,新闻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等先进教学设备和实验空间,可适应当前媒介技术发展,实现传统媒介向数字网络转化。
专业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与北京传播创意公司、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等单位建立14个实践基地。以品牌栏目“传媒大讲堂”为阵地,邀请学界大咖开展系列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扩大知识面,实现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
专业实践成果丰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在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中近百余人次获奖。依托本专业成立的“辽宁师范大学青少年媒介素养中心”,是辽南地区唯一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多次被新浪网、光明网、《半岛晨报》等媒体报道并转载。
孙小兵(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告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告学专业是在我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公共关系学(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的基础上,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于年正式招收本科生,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特色,以及“以理论教学搭建专业知识体系、以赛事实训促进创新能力转换、以校园文化打造人文素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研成果突出。师资队伍由三方面人员构成:一是文学院本专业教师,二是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三是聘请的业界兼职教师。既有学科专业性,又有行业前沿性,高级职称比例达到70%。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级项目、教育部产学研项目及辽宁省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
专业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金犊奖等比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获奖作品覆盖了平面、广播、影视、户外、策划等类别,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广告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已进入东北地区同类院校的前列。
毕业生因思维活跃、文字功底强而广受赞誉。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入职媒体出版机构、**机关宣传部门,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行业网络编辑等。部分毕业生读研深造,曾先后考取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有的还成功申请到美国南加州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等学校继续深造。
咨询方式
招生咨询
联系人:王峰
文学院各专业招生QQ群: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
新闻学专业
广告学专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