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宋燕鹏编审提供宝贵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宋史学者马玉臣生前重要论文共40篇,时间主要集中在年至年间,内容涵盖宋代经济史、宋代*治史、王安石变法、家族史、史料整理、书评、历史地理、研究生教育等领域,是马玉臣先生毕生学术成果之总结。
作者简介
马玉臣(.6-.2),男,河南卢氏人,主要从事宋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至年,先后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年至年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师从著名宋史专家漆侠等先生,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年至年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其中至年在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主持完成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各类课题7项。出版专著《《中书备对辑佚校注》《古代河南经济史》(合著)二部。在《地理学报》《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整理者简介
杨高凡(.10—),女,河南镇平人,主要从事宋史、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至年,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年至年,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年至年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史学月刊》《求是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1篇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序一
文丨程民生
写序虽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总是一桩愉快的事情。去年盛暑时连写三序,也热赫赫地操笔,乐呵呵地交稿。这篇不行,不仅加倍辛苦,更是沉痛哀怜。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师,为一个英年早逝的学生写序,何其不幸!问世间有几人曾有此难?民生无状,祸及爱徒,遭此罪责,不亦当乎?
马玉臣君原本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本科生,后为贾玉英教授、刘坤太教授和我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面试时,我看中了他的冲劲儿,期待他学业奋进,学术创新。尽管后来我常批评他说话冲,不知掩饰,可以理解为性格耿直,无法求全责备。
短短十余年间的学术生涯,他在《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农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宗教学研究》等著名刊物发表了30多篇论文,出版了30余万字的《中书备对辑佚校注》,还有一些合著、参编的著作,成果累累,可谓有功于史学。
年担任学院科研副院长,也是众望所归。他兢兢业业,督促学院的国家项目论证和申报,激励老师们论文写作和发表,鼓励研究生深入思考和继续学习,对学院科研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实有功于学院。
生前具体操办的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宋都开封与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以中国宋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的身份,他竭尽全力,办好了那次规模最大的年会,诚有功于宋史学界。
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各方都寄于诸多希望,前途光明,道路宽阔,可消失的如此忽然、如此不讲道理,莫非真的是天妒英才?
玉臣君生病期间,正是我去国赴韩国授课讲学的一学期。去以前有一次宴席,他说自己喉咙不舒服,所以不喝酒了。当时,大家都没在意。到高丽大学后,陆续打听、听说他的病情,我虽震惊,但并不揪心,坚信以其年轻体壮和冲劲,必定化险为夷。年9月22日,我发出邮件:
玉臣:近好!你的病情我原本不多清楚,近来经过广泛了解,和我原来感觉的一样,没事。额外的收获应当很多,对人生、对工作都会有新的感悟和促进。
祝康复!
一个多月后的年11月17日(星期六)下午3:38,玉臣君给我的最后电邮是:
尊敬的程老师:
你好!
托老师的福,学生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谢谢老师的关心和问候!我现已放疗结束,出院在家休息,20天后再去化疗。请老师放心,学生一定坚持下来,至少一定要见到老师,并为老师接风!
程老师,前天回到院里,听说咱们《河南经济通史》仍未问世,请老师过问一下,为什么这么难产!
鲍老师前些日子来看望我,非常感谢!
祝老师韩国生活愉快!
学生马玉臣,即日
阅毕,我自是十分宽慰,满心想着回去时他一定会彻底康复。我太天真了,或许是因为自己太为他自信了,当那一天终于到来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他被从郑州接回来时,医院门口等他,接他。但当面包车上的人下来后,留下他躺在担架上、白单下。我却踟蹰不前——不知该如何面对?害怕情绪崩溃?不知道,不知道。
学术界没有忘记他。在编辑“宋都开封与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的过程中,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醒,在写《编后记》时,“是否还是应该提及马玉臣老师?”所以我写道:“还要特别感谢为本次年会做出贡献、英年早逝的马玉臣博士。”这是学界的怀念。
《中国社会科学报》年12月27日的B06版,要出学界《逝去的背影》,玉臣君作为一个年轻人也选上了,这是学界给他的待遇。责编邀请我写不超过30字的介绍,我写的是:“才华横溢多建树,热情诚恳有人缘,实宋史学界青年学者的佼佼者。”连标点符号,满满30个字。
这本论文集,是新星闪烁留下的光斑。
读者在阅读时,想来也会感到惋惜,更期望诸君掩卷之余,有所感悟,善自珍摄。或许,这是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啊。
年7月6日
序二
又为学林哭英才
——《一隅斋宋史文存》序
文丨李华瑞
玉臣于我的关系较为复杂。玉臣是师兄程民生培养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我是他的师叔。我自年起即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故玉臣硕士毕业前的年年初,民生师兄写信郑重推荐玉臣考我的博士生。但当年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后来的宋史研究中心)招收博士研究生均是列在漆侠师的名下。玉臣考取博士研究生后,到河北大学报到不久,漆侠师就比较赏识玉臣。第一学期结束时,玉臣的博士毕业论文也选择了与熙丰新法理财有关的题目,随即跟漆侠师做毕业论文。有了这层关系,玉臣又名副其实是我的小师弟。年11月2日因医疗事故,漆侠师遽归道山,宋史研究中心重新安排玉臣的指导老师,刘秋根学兄和我被指定为玉臣的指导老师,这样我和玉臣之间又有了特殊的“师生关系”。如果准确地讲,玉臣于我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尽管如此,玉臣对我一直执弟子礼,且恭敬有加。年以后,在河南大学的漆门诸位学兄程民生、贾玉英、苗书梅开始陆续有了博士毕业生,特别是苗书梅掌门历史文化学院,我去河南大学参加答辩的机会也多起来,加上其他学术活动,我差不多每年都要去河南大学。而每次迎送我的又都总是玉臣。玉臣每次见面,总是用很浓的河南地方口音“老师,老师”亲切称呼我,起初我对他说你也是漆侠师的学生,你是我的小师弟,玉臣总是用不容分辩的口气说,“我管不了那么多,在我心里你就是老师,就是我的亲老师。”每每想起玉臣,耳旁犹响彻着那沁入心扉的声声呼唤:“老师、老师,亲老师”。
年2月21-22日,我专程赴开封参加玉臣的告别式。玉臣身长近1.9米,可是遗体只有六七岁小孩那么大。他得的是食道癌,不能进食,想必生前经过了相当剧烈的痛苦,真是令人扼腕相泣。我知道他得病是年8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的“‘宋都开封与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期间。有人说他得病与平素生活习惯有关,如他喜食盐度很高的咸菜,喜食滚烫的稀饭,我想这种说法有一定根据,但是我想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太劳累了。玉臣的年龄正处在人生事业、家庭中义务、责任都很繁重的阶段。我在与玉臣频繁的接触中,从其言谈、从我所目击,真切感到他处处在拼命,他拼命干工作、拼命搞课题、拼命写论文。玉臣经常跟我聊历史文化学院未来的发展远景,聊他今后的研究计划,也聊国内宋史研究的喜和忧,他是很有抱负的人。他担任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之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就上了一个台阶,每年都能通过五六项,甚至更多。我知道申请国家课题是件很麻烦很琐碎的工作,国内很多大学都下很大气力,成效并不显著。我曾问玉臣,这样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听了玉臣讲他的工作“经验”——其组织之缜密、外联之勤奋、督察之严谨、工作之细致,前所未之闻也,令我感动。对工作如此的认真努力、尽职尽责,那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呀!玉臣又是典型的暖男,舐犊相濡,有情有义。尊老爱幼,四面八方的亲戚都要照顾到。玉臣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朋友多,交际广,总有说不完的新闻和趣事。有时偶尔也听他说,不想干了,太疲乏太劳累,但是说过之后又一笑了之。玉臣身虽长却不甚强壮,甚至有点瘦弱,过快的工作节奏和过重的事业压力,不断悄悄地侵蚀着他瘦弱的肌体,使他的身体常处于亚健康或易于引发疾病的状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玉臣有一种先忧后乐忘我的品质。自年武汉大学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参会人数超越人之后,承办年会对于组织者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压力。玉臣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筹办年会,他是苗书梅院长的主要得力助手,也是具体事务的操盘手。可以说他是年会筹办和会议期间最为忙碌的人之一。据说玉臣早在年上半年就感到身体的不适,苗书梅院长和他的老师、家人、同事都劝他早点检查,早点医治,可是他总说年会筹备工作很繁忙,待到年会结束后再去看医生。我在年会会议结束离开开封前也曾督促他早点去看病,他还是说把代表们都安全送走,会议结束之后马上就去,可是等到有时间去检查时,已经到了不能治愈的晚期。痛哉!惜哉!
明年,按传统说法,玉臣虚岁五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辑出版《一隅斋宋史文存》,很有意义。玉臣生前正逢其时,学术的春天在拥抱他。玉臣在中国宋史学界有三个第一:其一,玉臣21岁读大学,应是比较晚,其后用10年时间在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先后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接着又在四川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经历,玉臣是中国宋史学界第一个完成中国教育、人事系统各个阶段学习训练的70后。其二,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宋史研究之所以从落后到兴盛,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研究队伍的扩大。、年以后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三代宋史研究者,至世纪之交逐渐成为宋史研究的主力*,由第三代学者培养的第四代宋史研究者也渐次成为近十年来的宋史研究生力*。玉臣所受的教育、训练背景恰好是经历第二代向第三代培育相传的第一人。其三,年8月宋史年会期间,河南大学研究生院的负责人找到我,说历史文化学院拟增补玉臣为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经过考核同意历史文化学院的增补申请,但玉臣当时还是副教授职称,属于破格增补,故请我以校外专家的身份客观评议玉臣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由于我对玉臣有很深入的了解,我当下就表示同意和签名,而且我还说河南大学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做法值得称道。玉臣是中国宋史学界年以后出生的第四代学人中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一隅斋宋史文存》收了四十篇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年博士毕业之后。此外,出版《〈中书备对〉辑佚校注》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另参与其他科研项目多项,参与编写著作两部。这个成绩单在当时同年龄段的学者当中应当是颇为突出的,由此也可看出玉臣是非常勤奋的。现收入《文存》的四十篇文章,从目录上看,差不多有一半我都读过,个别文章玉臣在发表前跟我交换过意见。对于《文存》所收文章,我的总体印象是,基本功比较扎实,问题意识强,视野开阔,其研究始终站在宋史研究的高点,把握宋代历史的发展大势,这在70后中是比较突出的。虽然文章研究的问题多集中在北宋时期,但议题比较广泛,涉猎到*治、经济、*事、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王安石变法是玉臣研究的重点,这个问题已有很深的学术积淀,玉臣的数篇文章仍能挖掘出新问题并赋予新的解释,譬如从神宗时期主客户消长变化看王安石变法的主旨和实践,是颇有独到见解的。宋代“三冗”问题是宋史研究中的又一个大问题,过往研究者虽多,但深入讨论的却不多,年玉臣申请获得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宋代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现象的历史教训研究》,力图在学界研究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做综合全面的考察,以期有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这个心愿成了玉臣的未竟事业,但是他的遗孀杨高凡继承遗志做了有深度的探索。户口数量、家庭规模均是宋代经济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玉臣补苴罅漏对于宋代家庭规模的再推算、宋代城镇草市人口的再统计,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毕仲衍《中书备对》有关熙丰之际各种数据统计不仅对于研究宋代经济史,特别是对于研究宋代财*史有重要意义,而且这种性质的资料为清中叶之前的中国古代财经史所仅见,目前虽然学界对这部书已有很高的评价,但是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开拓。众所周知,“精确地量度”是现代经济史研究乃至一切科学重大发现的基础,古代经济史因缺乏“精确地量度”数据统计,一般定性描述远远大于定量研究,所以《中书备对》所载“精确地量度”(当时条件下)资料的价值尤显珍贵,对于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玉臣对《中书备对》的辑佚和研究显然具有很高的学术眼光。
总之,从玉臣生前生逢其时、学术践行、组织能力和学术境界来看,他都具备了成为中国宋史学界第四代具有代表性学人之一的资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天妒英才,天不假年,让他早早遽归道山,悲夫,痛哉!
是为序。
李华瑞
年8月23日星期日
后记
文丨杨高凡
现在是年11月26日晚上八点,开封的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窗外涧水河内外灯光柔和,我静静地打开电脑,开始着手为《一隅斋宋史文存》写后记。其实早在半年前,极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相卿已经开始整理玉臣的文稿,和几位学生负责了几乎全部的整理、校对文稿的工作,和部分未能保存下来电子稿的早期文稿的输入工作。相卿早早就嘱托我写后记,我却迟迟不知道如何下笔,一拖再拖至今日,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开始。
玉臣出身家境贫寒,幼时又被送入舅家为嗣,几年后再辗转回到父母身边,命运亦算坎坷。其家位于深山,求学之路不易,需翻山、趟水,每每身着半截湿裤,冬夏皆是,且又衣食不足,其中艰辛不一而足。然玉臣生性乐观、善良、勤奋、上进,求学不辍,先后师从漆侠先生、程民生、李华瑞、贾玉英、刘坤太、刘复生诸先生,在学术上终有所成。然幼年经历已养成他勤奋努力,却自俸极简、不知顾惜自身的隐患,长期身体透支终至一病不起,徒留给家人和师友们的悲伤和叹息。
时间过得真快,玉臣已经离开我们七年零天了,七年前,孩子刚刚10岁,实乃懵懂孩童不解人生七味,今已长成高高少年初识求学苦乐,我亦有了些许白发,时光荏苒,长眠于家乡青山绿水中的玉臣无喜无悲。然而,诸多关爱着他的师友们却都还念着他、想着他,这才有了为他出版一本文存的想法。在历史文化学院和宋文化研究院诸位领导和师友的关爱、相卿等人的推动和学生孟泽众、华明星、吕萌园、潘梦斯、韩苹、鲁畅的努力下,将玉臣生前公开发表的四十篇文章整理出版,作为对他永远的纪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玉臣离开虽不及十年,然亦不远矣。抬起头,看到窗外涧水河畔柔和灯光下的河水,不由想到玉臣家乡那条小河,应该还是从他的栖息之所前不急不缓,静静流淌而过。
杨高凡
11.26
《一隅斋宋史文存》出版赘语
文丨仝相卿
先生生前,除了出版以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的《中书备对辑佚校注》(河南大学出版社7年版)外,没有出版个人专著和论文集。此次《一隅斋宋史文存》(以下简称《文存》)出版,选择了先生生前所有公开出版的成果40篇集结成册。根据知网搜索所见,先生第一篇学术论文为《论王安石的救荒思想》,发表于《抚州师专学报》年第4期;最后一篇论文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科目命题改革刍议》,发表于《研究生教育研究》年第1期,前后跨度15年。师母杨高凡教授告知,先生电脑中还有未刊稿、半成品、资料汇编等等颇多,则先生用力之勤,或可管窥一二。
先生学术兴趣广泛,对宋代经济史、王安石变法、文献学、历史地理等皆有涉猎,这在《文存》中多有体现。另外,先生对有上进心的学生关爱有加,《文存》中与研究生考试有关的文章,多是在学生们的反复请教下催生的。
《文存》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文字整理工作,先生早年发表的文章,虽师母高凡教授尽力找寻,然没有电子文档的仍多,感谢鲁畅、华明星、吕萌园、潘梦斯从PDF版本转为Word版本,并做初步校对;感谢华明星、吕萌园、潘梦斯、韩苹、孟泽众对相关文献的核对。接踵而来的是经费来源、出版社选择、如何署名等等,这些问题都曾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工作进度。最后在申请书号的时候还出现了如何定名的问题,师母杨高凡教授拍板,定名现在的《一隅斋宋史文存》。先生生前似无斋号,师母高度概括先生谦虚低调的风格为“一隅”,定能契合先生心意。
从有给先生出版文集念头开始,先生好友、我的硕士生导师刁培俊教授一直牵挂,并对如何整理给了极好的意见;先生在河南大学的恩师程民生教授和苗书梅教授,在文集出版中给予全力支持;先生的博士生导师之一、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教授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