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男,年12月生于浙江。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并曾先后担任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视频观览1文字内容1
采访者
您是91年上的大学,当时备战高考时累吗?心里面会感到非常紧张吗?
周老师
当时有句话叫做“千*万马过独木桥”,那个时候大学没有扩招,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三线城市的孩子来说,上大学可以说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遇吧!我们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刻苦啦,但我个人其实一直到高考前83天才开始真正地紧张起来。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立了一个计划,就是掐指一算只剩下83天了,之前都吃喝玩乐了(大笑),现在必须要奋起了,因此就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计划,严格按照这个计划来执行。考前两周觉得复习得差不多了,就很焦虑,因为再不开始考试就都忘了。高考一共考了三天,文科生需要考6门课,理科生是考7门课,第三天上午我就考完了,下午的时候当地的县电视台来采访我们,问:“考完感觉怎么样,觉得自己能不能上大学?”(大家:大笑)
高中时期的周濂老师
采访者
问的好直接啊!
周老师
当时我就很不忿,就说:“当然能上”(笑)。但是当时的确没想到能上北京大学。我很早以前就对北大充满了向往,记得高二的时候和我哥说过,此生考上北大我就无憾了。但是考上北大之后发现遗憾还是挺多的(笑)。你会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嘛!而且,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不是一个北大就能够提供给你的。
采访者
您当时有一年的*训时光,不像我们现在只是半个月或一个月,那段日子应该很难忘吧!这段时光是如何度过的呢?只是读书和*训吗?
周老师
主要是训练(大笑)。早晨六点就要去跑操,然后是一系列的训练课,而到了晚上会有一点点的文化课,比如学学英语、*治,等等。那一年很难忘,对我个人而言,那一年凝聚了很多青春的回忆。很多上山下乡的知青会说“青春无悔”,这个说法在我们那个时候也非常的流行。所谓“青春无悔”,并不是说对那段日子的所有事情都予以肯定,而只是说那段时间凝聚了我们太多的欢笑、泪水和青春的记忆,很难将之一笔勾销。我记得很清楚,回北大之后,每当在大讲堂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时,同学们的反应就很复杂,心情也很复杂,有的人开始欢呼,但更多的人就开始“嘘”(大笑)。
让我们寻找周濂老师(#^.^#)采访者
我们小时候也看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
周老师
对对,当金光闪闪的八一图像出来的时候,小孩子都很兴奋的。不过对于*训一年的人来说,心情还是很复杂。(大笑)
采访者
想让您谈谈您上学读书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学生的面貌和气象是什么样的呢?包括你们当时的娱乐活动、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呢?
周老师
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学生活有它的特殊性,我们知道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又有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对于社会上的有些人是真的转过去了,但是在大学校园里面,尤其是北大校园里面,八十年代末的余波还在,思想还是很开放的。今天的大学生受困于就业的压力,买房的压力。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年的时候在北大发生了一个著名的事件,就是“推倒南墙”。《北京青年报》还有许多媒体都做了大幅度的报道。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大学从象牙塔终于走向了商业社会。但是在我的记忆中,九十年代初的北大校园还是充满了启蒙气息,那时候北大有一个著名的三角地,铺天盖地都是学术讲座的信息,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人聚集在那里,针对一些学术和*治进行辩论。我很怀念我的大学时代,通宵达旦地在小酒馆或者围绕着未名湖讨论哲学,那个时候似乎除了打篮球、谈恋爱,剩下的时间都在聊哲学。
采访者
因为之前看过一些电影,尤其是前些年的时候非常火,不知道老师您看过没有,《中国合伙人》,电影里面渲染的是当时的学生特别热衷于出国,但是现在好像听您这么一讲,好像没有电影里渲染的那么强烈是吗?
周老师
在我的印象里,出国潮可能要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真正地席卷了大学生。我的很多朋友包括我本人也去新东方上过课。我们会认为出国虽不至于改变命运但是至少可以拓展视野,可以到更好的学校去学习和深造。
采访者
您当时去新东方也是准备考托福、雅思吗?
周老师
对,当时考的是托福和GRE,还没有雅思。这事儿特别的好玩,前段时间还和北大的哥们儿聊起来。首先,你去报班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好多都是自己的同学,更可怕的是偶尔讲台上的老师也是自己的同学。我就遇到过一个91级德语系的哥们儿教我们新东方GRE的阅读题,有个英语系的哥们儿,去新东方听的第一堂课就是这个德语系的哥们儿讲的。听完之后,他就退班了,心想:凭什么你德语系的来教我英语系的!!!(大笑)然后他现在成了新东方的高管。
壹采访者
您曾经说过对您影响非常大的是一些不着四六的闲书,那么对你影响很大的是哪些闲书?(也了解过您是一个金庸迷,那么您会不会有一段时间特别热衷于文学作品?)现在您还会去读闲书吗?
周老师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当时资源特别的少,只能在新华书店买些《小说月刊》、《当代》、《十月》这样的杂志。初中的时候读王蒙、张贤亮的小说,印象最深是《坚硬的稀粥》和《绿化树》。再后来就接触到稍有一些思想性的作品,比如龙应台的《野火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当时有一部很著名的纪录片叫做《河殇》,对我的思想观念冲击非常大。高中的时候,我哥哥很偶然地买了两本哲学书: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这两本书当时都读了,但是没有读懂,不过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了还有另外一种思考方式、表述方式,好像打开了一扇窗。
金庸小说对我影响当然也很大,我始终认为他的小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养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少年时期的人格理想之一就是令狐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远弗届的。我始终认为,高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能够给很多农村的或者三四线城市的孩子提供一个上升的通道。但是如果把高考作为人生的指挥棒就非常的糟糕,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只有通过大量毫无功利目的甚至是不着四六的阅读与思考,才能够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方向。采访者
现在还会读一些小说吗?
周老师
偶尔会,前一段时间还读了《斯通纳》。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对人和人之间的陌生感和疏离感的刻画,比如斯通纳和他的妻子、父母、同事乃至于最亲爱的女儿之间的隔阂,有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悲凉感。另外,这本书还对机械刻板的大学科层制度有很深刻的揭示,你会发现,无论在什么体制中,试图做一个真实的人,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
采访者
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