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毕业寄有一个姑娘上篇
TUhjnbcbe - 2021/7/18 13:53:00
百姓放心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5792166.html

#毕业寄#

从大一到大五,目送着一批又一批学长学姐离开了校园、奔赴前程;等到了自己,感觉还是那么不一样。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个中酸甜苦辣现在看来都那么遥不可及。

于是准备了一系列《毕业寄》文章,以期能够稍微捕捉此刻微妙的心境。

关于大学五年里大家关心过的话题,如英语的重要性、那些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内卷话题、就业以及让我印象深刻的人都会在这个月里娓娓道来~

今天要介绍的是我的一位相见恨晚的挚友---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已经本科毕业三年的厚朴姑娘。(厚朴如下图,我记的方法是大大卷。要注意跟肉桂区别--肉桂有*棕色线纹。等有时间,再出认中药专辑……)

这名字是她自己取的,原因其一是老实憨厚之意,我不这样认为哈,她就是很纯粹);原因之二是她的本科是中药专业,取这个名字很应景。

我自认为本科五年阅人无数,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籍、不同年龄段的都接触过。但是,直到遇见她……我感觉我所有的经历、经验、认知、判断,都没有了作用。

我现在只能用一句----“她真的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的贫乏的辞藻来形容她。

很喜欢《一代宗师》中宫二她爹所说的练武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练武尚且如此,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内卷抑或躺平,都只是一种人生的催化剂。快也好,慢也罢,我们不是为了加速到达终点的速度,而是增加过程的厚度。

而在路上,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人,看过的每一道风景,都是生命的馈赠。他们的所见所闻可以带我们去往我们去不了的远方或者我们向往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涉足的地方。

感恩每一次相遇~

关于她的奇妙经历,我现在先不剧透。这是下篇要讲的内容。

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都是认为中医药不分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没法实现中医和中药专业互融互通。

经过技能大赛Y教授对于认药的指导和前几天听的一个北大中药学关于活性成分和钩钓靶点的讲座,对于中药的兴趣更浓了。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感谢厚朴姑娘答应了我的邀请~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跟随厚朴姑娘看看上中医中药专业本科生是怎么培养与生活的吧~

1

#序言#

大家好,作为一个上中医合格的本科毕业老生,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说在上中医念本科的那些事儿。

如今回想起三四年前的往事,虽有许多不如意的小插曲,但最终我还是深爱着母校的,正如有句话说,纵然有许多不如意,但它毕竟是我的母校,和我亲。Stop!我们现在来说点学弟学妹关心的、有用的。

#(图:人生之问:中药学专业or化学专业?)

2

#关于学习#

#Section1#

在上中医学习中药学本科还是很棒的,先来说说基本情况。

作为中药学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我们学校对中药学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本科阶段的课程种类那叫一个充实,并不细分什么制药方向,科研方向之类,所有相关的都要学。

不得不提的是,中药学其实已经“现代化”了,化学占的课程比例很高,大概有7门左右,因此每个学期都有很扎实的化学课,理论配套实验,其他就是一些中医和西医的基础课。

考试实行5%淘汰制,同专业最后5名无论成绩多少都要重修,没有补考。

关于学期,一学年是三学期制,别的学校放寒假的时候我们第二学期已经开始了一个月了,开学不久就是期中考,第三学期是小学期,比较短,一般都是一些不重要的杂课,大一小学期还有诱人的浙江天目山野外实习,一周都在山上认药,基本包吃包住,医院的各个药房实习。

大四就是一整年跟着老师或者研究生博士生在实验室里完成一个课题,自己选择导师,一整年的实验内容和结果就是毕业论文。

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精力有余的话还能参加全国的中药学技能大赛,学校非常重视,配备最好的老师,培训条件很赞,选择最后的参赛成员也完全公正透明。

#Section2#

关于上课。首先来说说实验课,作为一所科研型学校,学校的教学经费那自然是很足,就本科生来说,每个学期每周都有至少两节实验大课,每节课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材料齐全,两人一张实验桌,不用抢座,中药学不扩招,就是为了保证实验课教学效率。

再说理论课,中药学本科每届为一个班,多号人,教授和副教授都要上课,很多专业课都是一整个班在一个阶梯教室上课。

自己安排,自己选课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点。4年的教学计划发到学生手里,教务处只负责每学期给出“推荐课表”。

至于你想修哪些课,什么时候修,没人管你,只要最后达到毕业要求就行,选课也是自己的事,抢老师手速一定要快,抢完之后,上课前两周对老师不满意的话还可以跳槽到别的班去,这样看来在选课上我们还是有着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的。

#Section3#

对于一些对学习有追求的小伙伴来说,就不得不提一下辅修、转专业、双学位和保研的事了。

辅修是从大二开始,我们学校只有一个辅修专业,针灸推拿,不用申请,每个学生都可以学,按照辅修课程列表学完辅修课程,毕业前就可以去教务处领一个辅修证明,只要有一门课上不完都是领不到的,其中医院实习。

辅修课程也都是安排在周末,不会和正常课程冲突。关于钱,如果成绩不错的话是不要钱的,因为我们学校对每年绩点3.0以上(绩点满分4分)的学生会奖励10个学分(价值块),用这些学分可以选专业外感兴趣的课来修,辅修肯定是够了,自己买学分也可以,一个学分元。

转专业要求是大一结束时不能挂科,成绩3.0以上,4级以上,然后是笔试面试,不太容易,记得当年我们班只转出去一个中医学专业。

保研是通过奖学金积分,每年一次奖学金,一等奖学金3分,二等2分,三等1分,到大四的时候总共有4分以上基本就能保研了。双学位在大二结束的时候申请,好像是每年绩点3.0以上就可以。

这个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非中医学专业要修一个中医学双学位的话没这么简单,首先课程不好安排,其次很关键的是毕业以后拿到的是一学历证书两学位证书,也就是差了中医学5年的学历证书,所以还是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不能临床。

学双学位会有一本中医专业的教学计划,同样是自己安排自己选课,毕业时要同时达到两个专业的要求才行。

#(图:学习药用植物学ing…)

#(图:做饭课——中医药膳学和炒菜课——中药炮制学)

3

#关于生活#

生活上我就不多赘述了,学习的忙碌充实足够掩盖生活上的那么一点点艰苦。

宿舍条件一搬,没有独立卫浴,但永不断电,也不跳闸。饭堂一般,但有小黑街和小白街来弥补。

社团组织活动丰富,比如我在红十字会学了一年急救技能,在社团里学了两年笛子,还记得每星期授课的是音乐学院里专业的老师,学费也很低。有的推拿协会的小伙伴每天中午还会去给有需要的老师推拿,既能练手又能有一点报酬,十分不错。

我们学校勤工俭学的机会也不少,比如在上中医博物馆做讲解员,在图书馆整理图书。

陪伴我最多的莫过于百草园了,在小小的园子里和草药们近距离接触,从撒种、浇水、除草到观察每一种草药春华秋实,花开花落,直到最后对每一个品种的位置,开花结果、收获时间都无比熟悉,心里的满足感也无法比拟。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么多,但愿能让感兴趣的宝宝们多一些对上中医的了解吧,愿大家珍惜当下,前程似锦。

#(图:百草园的发发~)

#后记

每一个中医药学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百草园

在写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拿起了微微布满灰尘的关于中医纪录片的笔记本。对,你没有听错,专门记载中医纪录片的。

哈哈,我这个人特矫情也特奇怪;写论文、准备资料、干啥正经事的时候拿着一沓草稿纸(背面是打印打废了舍不得扔的)。搞外门邪道各种本子花里胡哨。

最初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因为《中医世界》这部纪录片。最初为了纪录片给充会员也是因为《中医世界》(当时是爱某艺独家播放)。

这个本子记录了我第一次看《中医世界》的时间---年10月18日。

当时也是很迷茫。突然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推广,被它精美的配图和色彩搭配吸引了,从此,也打开了中医纪录片的大门。

纪录片一共分为5集:妙手、仁心、济世、相生、流芳。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中医在海外的发展。内容涉及针灸、中药、太极、气功……

在纪录片里,我得以一窥上中医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更深一步了解上中医品牌打造项目“海上中医”;了解到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海牙会议对于中国针灸的意义……

对于我这种沉不下心来看古籍的娃子,以纪录片来打开中医的一角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时,我对上中医也充满了神往:有生之年,能去看看,就好。

很高兴,在我即将离开校园之时,遇见了厚朴姑娘。更感谢她能够信任地把她的故事和关于上中医的往事毫无保留的告诉我。

在近距离了解了她眼里的上中医,我心里的那团火没有那么冲动了,也更加珍惜我在HBUCM剩下的盛夏。

你有你的百草园,我有我的药园子,你有做饭课、炒菜课,我有描经课、手工课(经络腧穴学和刺法灸法学),你有百搭的自选课,我有逐步递进的、满满的必修课……

最后放上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也要珍惜眼前人。

捻转指尖

1
查看完整版本: 毕业寄有一个姑娘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