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和毕业生的那些事儿
TUhjnbcbe - 2021/7/13 3:59: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1118/4292721.html

伟大的戏码继续上演,

而你,或可贡献诗句一行。

——沃尔特·惠特曼

01

坚果的摄影展

坚果的摄影展要开幕了。

这是湘潭大学历史上的首次学生个人摄影展。那几天,图书馆正在进行《初心》话剧的演员培训,我带着女儿去参加,只见图书馆大厅的地上摆满了他的摄影作品,一众朋友正帮着他忙碌地布展。

一幅幅嵌入了不同时空的画面铺展在大厅的台阶上,台阶的最高处是毛泽东的铜像,坚果就站在铜像前他的作品旁,这样一幅充满隐喻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三的时候,我给坚果上课。我讲媒介品牌,提到三联,而他就是一个三联的忠实读者。结课时我便送了他一本我收藏的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报道是金庸。

记得结课后我们有过一次谈话,他告诉我大学里最喜欢的三位老师,我便问其他两位老师最吸引他的特质是什么,他当时用了非常精妙的比喻(其中一个比喻是“吃火锅”),可惜原话我已经记忆模糊了。

后来就没有了联系,朋友圈不见他,也不知他去做了些什么。

愈发觉得这个时代的我们,对媒介的依赖性太强,以至于某人某事不在媒介出现,就不存在,就没发生。

直到大四第二学期,他突然发信息问我,新开的全校公选课地点在哪儿。那时我正为选课人数不足而失落反省中,坚果却说要来旁听,还主动在朋友圈编发信息帮我宣传课程。

于是,后来的3月到6月,长达16周的选修课,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后排。除了中途回家,几乎每次都来,毕业答辩后也一直在听,中途还承接了课堂摄像的任务。

有一次下课了,他邀请我参加他的摄影展开幕式。他语气轻缓,表情清淡,眼里有光。虽然只是口头邀请,并未递上仪式感很强的邀请函,我仍然十分激动。

作为老师,能够见证学生做成自己喜欢做的事,甚至还能帮助他们做成喜欢做的事,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

回到家,兴致勃勃地“翻箱倒柜”,找出五年前一位学生开个人演唱会时给我的门票。虽然这学生毕业后再没有和我联系过,但是当时迫切希望促成演唱会成功举办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坚果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制成了精美的明信片。明信片售价比成本还低,但是能够真实感受到陌生人对他作品的喜爱,他是特别开心的。开幕式前一天,他的朋友们一起帮他剪裁包装,忙碌至深夜。我也想购买好些套送给朋友,他却不肯,说是会送我一套。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不希望我们因为人情来买他的作品,他希望所有买他作品的,都是真正喜爱作品、与其“情投意合”的人。

对,他用了一个词——情投意合。

真是质朴得过分的孩子!支持作者和喜欢作品并不冲突啊。

开展了,他孩子一般,偷偷地去旁观观展人的反应。

开展前一天,写有摄影展序言的海报早早贴了出来。商学院有位老师注意到致谢中有我,便拍了发给我看。

有文字洁癖的我仔细一瞧,这序言从头到尾怎么写得这么口语化,还有几个错别字。赶紧跟坚果联系,让他换一张。默默惋惜,这孩子虽然照片拍得好,文字水平怎么没跟上呢。后来才知事出有因,展览临时提前,不得不仓促行文。我不免有些愧疚,后来仔细去看他的作品,大部分图文的配合其实是相当精彩和韵味无穷的。

坚果的摄影作品

开幕式那天,我坐在第一排,专注地看着坚果在台上讲了两个小时。这大概也是我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聆听学生的讲演。台上的他提到自己的作品时满面光彩,尽管他不善言谈,一不小心就词穷,但是这种憨憨的真实越发显得他幽默可爱。

轮到我讲了。我说,一个长期读三联的人是怎样的人?一个喜欢爬高楼看风景的人是怎样的人?一个希望和家乡的伴侣一起吃面喝醋一辈子的人是怎样的人?一个出身贫苦始终聚焦边缘人群的人是怎样的人?

至少,在老邪这里,他是一个诗意的人,善良的人,有趣的人。

台下的坚果低头不说话。后来,他告诉我,当时眼泪就在眼皮底下打转。

02

彬彬有礼的Z君

每年指导本科的毕业论文,总会忍不住吐槽,某年一气之下还写了篇《温柔的我为什么会生气》(点击标题阅读)。但是大概率的,每一届的毕业生有比较无礼又漠然的,也有特别认真又彬彬有礼的。

面对这种强烈的反差,早些年刚参加工作时特别难以接受,这些年似乎也云淡风轻了。当然,偶尔头脑闲静,也会忍不住问自己,这种所谓的“云淡风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油腻了还是觉醒了?

对于毕业论文,按惯例我会提前一年就把时间节点列好,要学生按照节奏来完成。可是每年临近交初稿时,总会有各种状况发生。我一直有严苛的时间观念,将学生毫无理由的迟交视为未交,拒绝继续指导。

某一年,有个学生迟迟未交又不解释,我不愿指导,快答辩了她又哭着来找我,还惊动了很多老师来求情,我终究是扛不住破了底线。

这一次又有几个没有按时交,但是惟有Z君事先发来长长的一封邮件,详细地解释了家中出现的紧急状况,并承诺了后续的进度。

不久她按照承诺的时间交来初稿,正好那天是3月8日,她在邮件中写道:“老师,女神节快乐,祝您继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工作中收获满满。另初稿迟来,辛苦老师帮忙审阅,感谢。”

虽然这只是一封很普通的来信,但是相比那些写信时无任何称呼和说明只是孤零零一个附件的学生,Z君的邮件礼仪便显得难能可贵。

就好比,大家都说假话时,一句真话就有了力量。

大家都不正常时,一个正常的行为突然就有了光芒。

论文中期检查时,她来办公室找我签字,再次对迟交初稿表示歉意,还羞涩地将一个小蛋糕递到我手里。

我素来不爱吃甜点,但是这个细节让我很甜。

后来几番的邮件往来,论文经历了六七稿的修改,她不仅把改动之处一条条列出来,而且把自己的疑问也一条条总结出来,还会对老师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反馈和表达谢意。

不禁想起几乎每年指导新一届的研究生,都要告诉他们如何遵守邮件礼仪,如何给文件命名,如何给邮件取标题。经历了16年的读书生涯,这些基本的素养于他们依然如此欠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虽说作为老师应有教无类,但是面对那些既彬彬有礼又不虚浮矫饰的学生,还是难免高看几眼。毕竟人是向美的,既真且善的人儿,浑身散发出美的光辉,谁不喜爱呢。

03

“吃螃蟹”的肖

一次课后,肖问我,师傅,你今年还会写毕业生的故事吗?

我开玩笑说,我写你太多了,其他学生恐怕有意见啦。

但不可否认,有时候,某些人自然而然就跑到你的文字中来,让你无法回避。

这么多的学生中,肖和我的交流应该是最多的了。他经常会把瞬间的感悟发给我,遇见好书好文也会与我分享,因此,和他聊天其实是一种能量循环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输出。

我尤为珍惜这样的学生。

要知道,意外收到学生的问题或感悟,真比节日应景的短信更令我惊喜。

有一天,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肖携着他自己制作的古画《高士观瀑图》,欣欣然到家里来。我、狼和他,围着茶桌,品着一杯又一杯的茶,不知不觉聊到凌晨。每一个话头,都会有接应,每一次话轮,都会迈向更深远处,那是何等惬意的时光啊。

我因此不喜欢太多人的聚会,三五个人,刚刚好。

本科时肖就是我的学生,便知道什么是他热爱的和擅长的。研一时,我建议他可以考虑不写毕业论文,改做毕业设计。当然,作为新传专硕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实现这个创新,难度非常大。这不仅涉及学生个人,还考验学位点对纸面制度的实施力度。

早些年湘大专硕刚刚招生时,我曾陪同院领导去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考察学习。令我十分诧异的是,虽然专硕的相关制度规定,可以用毕业设计作品取得学位,而且这也似乎是专硕区别于学硕的一大特色,但是这些高校多年来无一例外地都沿用了学硕的制度,所有专硕的学生均以毕业论文申请学位。

毕竟,毕业论文长期以来形成了可供遵守的规范,而毕业设计究竟如何开展,质量如何衡量,并没有细节上的规定,于师生而言当然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后来我又咨询了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南昌大学,也从未有专硕的学生做过毕业设计。湘大早几年有一位学生尝试过,但中途放弃。

听了我的提议,肖是特别欢欣的。既可以做喜欢做的事(尤其是向他如此尊敬的彭燕郊先生致敬),又能顺利毕业,何乐而不为?当然,我们也曾犹豫摇摆过,因为不仅要拍作品、写创作报告,还要推动学位点的制度建设,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

那些天,我几乎问遍了所有在高校工作的同学,咨询他们学校的做法,寻求可供参考的文本。苦恼的是,因为没有研究生真正实践过,好多高校都没有细节的规定,后来从浙江传媒学院才找到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

我结合我院的情况拟了具体的草案供领导讨论,大半年后,肖的作品顺利完成了,但还要提交一份创作报告,而这创作报告应如何写也无所依据。

没有参考,那就干脆自己创新。肖索性用诗性的语言洋洋洒洒写下几万字的创作感言,行云流水,情感丰沛。但我隐隐不安,我担心这份不守规矩的文本外审时被指“不够规范”,便要他将这浑然一体的文章硬生生切出几章几节。

然而,答辩时仍有老师指出,这报告“不够规范”。

最终,肖呈现了一个52分钟的纪录片《寻找彭燕郊》,和长达两万多字的创作报告。答辩那天,为了彰显一种仪式感,肖还特意为老师们准备了漂亮的周边——一个装有作品光盘的精美的木盒。遗憾的是,因为纪录片太长,现场并没有播放。

也许,它有它更舒适更自在的场景。

年10月31日,这个作品的精简版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彭燕郊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上播放。彭燕郊的女儿张丹丹来了,王鲁湘、王跃文、李洱等众多文化学者、作家也来了。作为目前唯一一部用影像记录彭老的作品,肖花了七年时间用心准备,它以一种独特的身份出现在后来的各种彭老纪念会上。

我深受肖感动,写下《一颗种子的故事》(点击标题阅读)。

04

“羞愧大哭”的Q君

Q君是我的研究生。我是如何接纳她的呢?

记得三年前,研究生复试已经结束,有一天我给本科生上课,下课后一个很漂亮的高个女孩儿被一个男生领着过来找我。

来到跟前,她说:华老师,我是从长沙特意过来找您的,希望能够成为您的弟子。又指了指身边的男生说:他是湘大的学生,我让他带我来找您。

我一看,这女孩白白净净,很有礼貌,也很有诚意。但是她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到我几乎下意识地带着一种偏见去看待她,甚至本能地拒绝她,我担心她外表的美会侵蚀内在的美。

后来小心翼翼地去求证,去考察她的学习态度,鉴定她的文字水平,虽非特别优秀却也无可挑剔,便接纳了她。

意外的是,入学后她上我的《新闻叙事学》课程,虽然发言不甚积极,但是思维很活跃,课后会主动当面找我探讨问题。而当她提交第一篇叙事学的小论文时,居然让我有了一份惊喜——行文流畅,逻辑严谨,观点也不乏启悟性,更为难得的是,她对新闻叙事学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

小论文很顺利地发表了,而且是那一期杂志的封面文章。

据她自己说,上完课程后,觉得很空虚,之前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的时光令她很享受,于是她约了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学术讨论小组,但很快,这个小组就因各种原因难以为继。

答辩后,我看到她写的“致谢”,很长很长,没有分段,似乎是一气呵成。她详细记录了我和她交往中令她四次“大哭”的故事:

我指导她的小论文,前前后后改了八稿,她拖拉了好几个月,当我再次问起论文进展时,她羞愧不已,一边打字说明缘由一边“泪流满面”;

关于开题报告和邮件礼仪,我直言批评,她又“羞愧地大哭”;

她回信反省,我予以谅解和开导,她“再次大哭”;

她读我的公号文章,尤其是《母校的平庸》(点击阅读),被其中想法所感染,她“又哭了”……

…………

这篇并未把导师吹得天花乱坠而是充满真情实意的致谢文,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很震惊,那些被我忽略的瞬间,早已在一个学生的心中激起巨浪,也强烈感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而言是如此的意味深长。

便去许知远的单向街空间买了四个笔记本,送给本届毕业的弟子们。内页写了四句不同的寄语,但是扉页都写了同一句话:

(完)

图片来源:肖振锋、郭坚、项巧佳、金宇、华老邪

你有什么难忘的毕业故事吗?

期待留言中看到你

华老邪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和毕业生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