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7日下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治学系举办了级*治学与行*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答辩圆满完成。本次答辩按照老师和同学论文的研究方向分为三组同时进行。第一组为*治学理论与*治思想方向,王云萍教授担任组长,成员包括:雷艳红副教授、李剑副教授、张钧智副教授、聂安祥助理教授。第二组为中国*治与地方治理方向,李艳霞教授担任组长,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杨玲副教授、林雪霏副教授和庄玉乙助理教授。第三组为国际*治与区域国别方向,罗思东教授担任组长,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李丹教授、夏路教授、王伟光副教授。冷雪雁、常海霞、管予强三位研究生担任答辩秘书。级*治学与行*学专业30位同学参加了此次答辩会,此外还有部分低年级同学参与答辩现场旁听。
答辩现场严格按照厦门大学本科论文答辩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共分为三个环节:学生自我陈述、导师提问和学生回应。首先,参与答辩的“准毕业生”就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框架结构、论文的创新指出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等方面对论文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在场的各位导师就大家的研究问题、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框架、内容等方面进行细致提问,汇报答辩的各位学生均做出了相应的回答。最后,导师们肯定了各位同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对每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同时,各组老师严格把关,指出存在的问题,针对每位同学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指出了之后的修改方向。
答辩小组的导师们对同学们的论文及答辩过程进行讨论,形成决议,认真填写答辩小组评语,并就是否通过答辩和答辩分数的评定进行投票。
答辩结束后,各答辩小组的同学们还与导师进行了合影,感谢导师们四年来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也纷纷相互合影,感谢大学四年的相互陪伴和相互鼓励。
观看了一下午的答辩,旁观的同学也表示收获颇多,毛诗颖谈到:“有幸旁听了17级学长姐的毕业答辩,比起想象中咄咄逼人的质询,此次答辩更像是一场师生之间的探讨与交流,而在友好的氛围之外,老师们也给出严谨的论文建议。此次答辩使我受益匪浅,注意到了许多自己写论文存在的问题,例如文不对题,文章没有明晰地呈现出核心要素和理论架构,研究对象过于庞杂等等。”肖慧庆说:“我以为毕业答辩的整个过程会特别严肃,各位老师会言辞犀利地指出自己毕业论文的各种问题。但是答辩的同学只有5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做研究的分享,这需要我们把握好时间和要讲的内容。而老师则会根据论文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和建议。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老师多次讲到论文标题和文章内容方面的对应,标题要体现论文内容,字词也要仔细斟酌。”
导师们表示:毕业答辩是学校对学生的一场“考试”,同学们需要注意到更多地是把自己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能力,只要你要以后的学习中或工作中表现出来一个闪光点,那么一定会有人注意到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