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能环谱写新诗篇
光阴荏苒,在这个春夏交接之际,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迎来了成立后的第六年。在过去的一年里,能环学院全体师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委员会*员大会顺利召开
年11月7日上午,中国共产*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委员会*员大会在教职工礼堂隆重召开。北京科技大学*委书记武贵龙、*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武南出席会议,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全体正式*员余人参加大会。经学校*委审批和大会表决,通过了10名出席中国共产*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正式代表候选人。经现场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出席中国共产*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正式代表8名。同时,大会选举出9名同志担任新一届中国共产*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
创新开办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思*大讲堂系列讲座,截至目前已举办五场
策划开展课程“课程思*大讲堂”系列讲座共计五讲,打造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教授为带头人、以众多专家教授为主体的“课程思*”教师队伍,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元素,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完善与培养目标相吻合、与专业特色相契合、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课程思*教育体系,实现思想*治教育与课程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北京科技大学与江苏中天钢铁签署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年12月8日,北京科技大学与江苏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钢铁”)签署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委副书记孔德雨、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主任姜泽毅、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支部书记马鸿志以及我院博士生冷廷双出席签约仪式。学院*委副书记孔德雨、中天钢铁沙卫东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
我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年10月2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经各省级教育行*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教育部组织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共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林海教授负责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线下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团队其他主要成员包括董颖博、李冰、贺银海。
邢奕教授团队项目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年1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并发布“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评选推荐的10项资源环境领域先导技术入选,其中包括我院邢奕教授团队项目“钢铁烟气超低排放多功能藕合关键技术”。
林海教授获年“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
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材料开发团队领头人林海教授受到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表彰,喜获中关村绿色产业联盟“突出贡献个人”奖项。表彰主要针对在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中引领行业进步、树立行业标杆、推动学科发展以及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及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九个行业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的发布和实施以及自然资源部有关绿色矿山建设的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林海教授团队获“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年10月20-21日,由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主办的“年度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评审会”于安徽省明光市召开。共22个项目参加了评审答辩,其中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林海教授团队的“天然沸石微观结构改造和表面性质调控及其脱氮除磷机理”基础研究类项目经专家组的严格把关和评审,最终获得基础研究类一等奖。该项目主要成员包括林海、贺银海、董颖博、霍汉鑫、刘泉利、王亮、刘俊飞等。
林海教授团队获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公布了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我校共10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林海教授主持完成的“长江流域有色金属采选冶典型重金属污染源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二等奖。应用该成套技术在湖北郧西建成了6个示范工程,重金属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效果稳定,同时在国内多个有色金属矿山、污染场地和河道生态治理中得到了推广,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段小丽教授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抗疫先锋人物
12月22日,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公益慈善论坛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功入选年度“慈善人物”“扶贫人物”名单,我院段小丽教授荣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抗疫先锋人物。
段小丽教授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人才”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领*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环人事〔〕3号),我院段小丽教授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人才”。
李天昕教授获第一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三等奖
年12月26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健康长寿创新大赛决赛顺利举行,经过报名和初赛评审,共有50个创新项目晋级决赛。围绕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四个维度兼顾英语流畅表述能力,50个入选决赛的创新项目以路演的方式展开竞争,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李天昕教授获得新产品组决赛三等奖。
我院多位教师团队获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公布了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共有44个项目获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37项和科普类奖2项,我院邢奕教授领衔完成的“钢铁烟气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段小丽教授参与完成的“环境中典型含氟污染物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项目、汪群慧教授参与完成的“煤化工废渣环境风险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我院五位教师入选北京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年度)入选名单,共有名青年人才入选,我院于淑艳、李子宜、姜博、徐钱、褚福强五位教师入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房山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年11月4日,由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李子富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房山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天工大厦顺利召开。我校校长助理查玉喜、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裴志永、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处长张平、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北京市房山区水务局副处长于占成、中国环科院院士吴丰昌、华北市*院总工郑兴灿、中国科学院大学院长胡正义、同济大学教授夏四清等项目咨询专家及项目组主要成员70余人参与线上及线下会议。
廿廿不忘,必有回响——能环教师为毕业生打包行李
能环几载千帆过,遥遥万里寄离思;北科一别天地阔,不忘浓浓师生情。为做好届学生毕业保障服务工作,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7月6日正式启动毕业生行李打包寄送工作,63位教师不辞辛苦,深入69间宿舍,高效完成名学生件行李的打包邮寄,共计.5公斤。
多名学生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荣获佳绩
广大学生通过创作网络作品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北京科技大学“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中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49项。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斩获一等奖6项,并连续13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于8月27日至8月30日在重庆大学举行。我校参赛作品“光谱调控辐射制冷“零能耗”全天发电装置——太空续光”、“摩擦生“冷”——自行车便携机械能制冷装置”、“千瓦之电,始于足下——基于电磁发电的蓄电旅行箱”、“旋流闪蒸自供热梯级利用的餐厨垃圾制固体燃料装置”、“臭腐神奇”——臭气自净化多层塔式好氧堆肥反应器”、“天下无霜”——基于活性炭变电吸附的空气源热泵无霜罩”获得一等奖,另获三等奖3项。我校再次荣获优秀组织奖,连续13年获此殊荣。
第二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竞赛荣获佳绩
第二届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于12月13日在北京建筑大学举行。我校报送参赛作品15项,其中“臭腐神奇”—臭气自净化多层塔式好氧堆肥反应器等6项作品获大赛特等奖,所获特等奖数量位居北京市高校之首。基于新型载冷剂智慧调控的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等3项作品获大赛一等奖。另有6项作品获三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环境荣获87级校友基金最佳团队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班积极向上、学风浓郁,同学间团结友爱,亲如家人。全体同学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使命,作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筑牢思想根基,坚持知行合一,发扬明德博学、求实笃行的精神,发挥专业特长,为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三年来,环境全体同学携手同行,齐头并进,为成为更加优秀的青年奋勇拼搏,为实现绿色中国的伟大事业不懈努力。班级曾获首都“先锋杯”优秀团支部,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标兵,标兵团日团支部,体育先进班级,班徽班旗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12人获得保研资格,将保送至北大、复旦、北科院士团队继续深造。
蒋滨繁、*昊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四届“校长奖章”
*昊,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86校友奖学金、人民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首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三等奖、北京科技大学节能减排一等奖两项、北京科技大学节能减排二等奖两项、北京科技大学制冷空调选拔赛二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竞赛二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数学竞赛二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竞赛三等奖、北京科技大学青年科技文化节第三名等奖项,以及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三项、标兵宿舍长三项、优秀资助*策宣传大使等多项荣誉,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发明专利审中-实审一项。目前担任能动班学习委员、5#宿舍长(连续两年文明宿舍)等。目前已保送至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热物理系就读研究生。
蒋滨繁,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曾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以成江海”,9年北科大求学生涯,5年硕博连读生活,多个日夜,致力探寻能源清洁利用的有效方法,分析空气雾霾的形成机制,她坚定而执著的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曾获北京科技大学“十佳学术之星”、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次,担任会议分会场主席1次,论文获奖1次,入选Conference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nergy,WaterandEnvironmentSystems科学委员会;参与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1项国家标准编制;以第一完成人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1项;以第一作者(其中一篇为硕士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一区及二区期刊8篇,发表一作SCI论文总影响因子40。
我院届本科毕业生夏振虓、魏佳宁获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
年10月2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示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名单的通知。由我校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姜泽毅教授指导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16级本科生夏振虓同学的毕业论文《氧气高炉富氢燃料复合喷吹工艺方案研究》和曹素珍老师指导的环境工程专业16级本科生魏佳宁同学的毕业论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群洗手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均荣获“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称号。
博士19级学生郭倩获北京科技大学年“道德风尚奖”及“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优秀学生
作为一名中共*员,长期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奉行“以德为先,宽以待人”的方针,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期间,主动作为,勇担重任,主编完成了《新型冠状病*肺炎暴露风险防范手册环保相关从业人员》,免费印发给抗疫一线工作人员,为环保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积极发挥*员的带头作用,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20余条关于疫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