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畅,中共*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专业级本科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本科四年GPA3.99,加权平均分91.57,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际旗舰会议/期刊论文两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其中一作JCIN期刊论文被遴选为封面论文,目前已连续四月入选该期刊热点论文。参加全球通信旗舰会议GLOBECOM、中国信息通信大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受邀在IMT-任务组智能超表面专题研讨会作三十分钟专题报告。赴香港中文大学直博深造。
迷茫之始蔡畅的大学生活是从迷茫开始的。
“我小时候非常向往那种一旦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笃定,但我在进入大学后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远方是什么?”人就是这样,随着慢慢成长,总会对那些固有的理念产生怀疑,继而思考。在百团大战时站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在熄灯的寝室里写着实验报告,在期末考试前面对一摞摞的习题的时候,蔡畅都会想,这是否就是他向往的远方?
“后来,我意识到在大学的一些阶段,是允许迷茫的。这才让我从无边无际的焦虑中抽离出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一种怎样的人生呢?”
初识科研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交流时,偶然的机会蔡畅听到了无线通信领域一位大牛RuiZhang的讲座。他从香农容量的角度,介绍了可重构智能表面这样一种通过实时改变电磁波传播方向,以重构无线传播环境,从而大幅提升通信质量的下一代潜在通信技术。听完讲座后他萌生了一丝好奇,却没想到此时在心中埋下的一粒种子最终会生根发芽。
后来,无线通信领域另一位知名学者戴凌龙的报告唤起了他的热忱。那场讲座中,主讲人将可重构智能表面这样一种改变电磁传播环境来适应通信收发设备自身的技术比作一种“不理智”的技术,并借用萧伯纳的名言“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但历史总是后一种人创造的。”来表达对这样一种技术应用前景的期盼。
那次讲座吸引到蔡畅的不仅是这种革新性的技术,更是这位学者对科研与生活共通之处的思考。“与科研在我脑海里的刻板印象不同,我第一次感受到通信人对科研的思考是生活化且富有哲理的,科研与生活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蔡畅说,“我向往能以十分的热忱去拥抱科研,同时又渴望将科研的收获回馈给生活,于是说服了自己去尝试科研。”
拥抱科研蔡畅与导师袁晓*教授讨论智能网络与通信研究中心的袁晓*教授是国内最早进行可重构智能表面辅助未来无线通信研究的学者之一,其课题组率先提出了“级联信道估计”和“被动信息传输”这两个可重构智能表面通信系统设计面临的新挑战,受到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