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伴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较早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之一,本刊一直站在高等教育学科前沿,着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类问题。年适逢本刊创办35周年,编辑部约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放先生就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撰写一些心得体会。文章以人才培养札记的形式,展示作者指导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心路历程,与学界同行交流导师角色定位的拿捏以及导师作用的发挥。本刊希望学界专家参与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讨论,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作者简介/龚放,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年第9期1-11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导师角色定位;师生关系
A:文章摘要
C:以札记三则,记录指导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心路历程,与同仁分享并就教于方家。除了增强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创新意识外,特别重要的问题在于导师拿捏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调谐师生关系。导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置疑,更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思考,应当是21世纪大学师生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导师要宽容、理解并支持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帮助他们形成勇于坚持、敢于挑战和善于批判的学术品格。要舍得花时间、真正沉下心来研读、审核研究生的论文,厘清其研究理路,评析其论点依据,特别要细心地琢磨、推敲那些貌似“离经叛道”的观点,斟酌它们是否真有道理,能否自圆其说。决不浮光掠影、妄下断语,决不“想当然”或者因“急就章”而郢书燕说。因为真正有创见和新意的论文,一定是超越导师既有的认知领域、超越已成定势的思维和“习以为常”的共识的。
观点摘编
1.博士研究生导师,特别是资深年长的学者专家应当宽容、理解和鼓励年轻学者的创新观点,要努力保护学生勇于坚持、敢于挑战和善于批判的学术品格,要细心地琢磨、推敲那些貌似“离经叛道”的观点,斟酌它们是否真有道理,能否自圆其说,决不能粗粗地看一眼就急于下结论或忙着扣帽子。
2.回首指导王一*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我最真切的体验是,必须对师生关系有个正确定位,切忌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旨归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大学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更是学术及家国的不幸。
3.作为导师,我的作用首先体现于,全力支持潘同学将博耶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肯定其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将其选题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其次,想方设法,牵线搭桥,尽可能为他改派美国、落实访学机构并顺利查询、收集资料和访谈创造条件。
4.回想起来,我在指导曲铭峰学位论文时,着重做并且努力做对了两件事。第一,把对博克这样一位卓越的大学校长暨高等教育家的研究,置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凸显这一研究对于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加快现代大学治理建设进程,对于激励更多的大学校长“以治校为志业”,实现由学者专家向教育家型大学校长转化的科学价值和本土意义。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和强调深度访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访谈提纲获得博克本人赞同,并为曲铭峰顺利访学、成功访谈创造条件。
王一*:在大学课程哲学领域挑战旧秩、探索新路札记一课程和教学研究历来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和亮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建构主义”和“后现代研究范式”等理论的引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成为最热门、最活跃、最富多样性的研究领域。但是大学教学与课程的研究却迟迟未能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形成气候。
这一冷一热,原因有三:其一,在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这个术语意味着教育内容和形式、体系的规划或模型,它十分强调“系统性”和“基准性”。而高等教育恰恰相反,倡导个性化教学和个别性指导而排斥“系统化”或“基准化”。其二,经典的大学强调“教学与研究结合”,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以及与教授的研讨来掌握新知,提高素养。注重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意识和能力,而不讲究教学的艺术与技巧,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其三,大学教师的发展与晋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而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主要取决于教学的优秀与效能。
这三个因素至今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高等院校教授学者的思维与行动,因此造成了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滞后与薄弱。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难度。诚如约翰·S·布鲁贝克所说:“第三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着低层次学校中碰不到的特殊问题;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教育阶梯的顶层所2.校长在大学里扮演哪些角色?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哪一个?根据您的经验,如何扮演好这些角色?尤其是如何扮演好这个最主要的角色?在您的哈佛大学校长任期内,哪些角色您感到做得很满意?哪些角色您觉得做得尚不如意?哪些角色在您的第几个任期能做得得心应手?哪些角色在您的不同任期能达到不同境界?您如何从一位出色的劳工法学的专家转变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并撰写出多本有重要影响的高等教育著作?美国的大学校长中,任期长的可以达到20~40年。而中国的大学校长一般最多只能当两届(如**系统一般),也就是8年的时间,他们的校长任期太短,以至于他们无法进入校长的角色。中国的大学校长如何从本学科的专家转变成为教育家?您的经验以及其他美国大学校长的经验对中国的大学校长有什么启示?
3.您两度出任哈佛大学的校长,请问: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相比,年至年您再度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美国的大学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有何变化?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何变化?大学校长的角色和作用有何变化?
4.从年出版的专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到年出版的专著《美国高等教育》,再到年出版的专著《大学何价:高等教育商业化》以及年出版的专著《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可以看出,您在高等教育领域的
5.~年您任代理校长期间通过的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与30多年前您任校长期间与罗索夫斯基等人一起建立的创新性的“核心课程”方案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为什么必须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来取代“核心课程”方案?
6.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一书中,您对大学本科教育总结出了八大目标。以哈佛大学为例,您认为哪些目标实现得比较好?哪些目标与您的理想追求相差比较大?原因何在?~年您任代理校长一年中改善本科教育的实践是否验证了您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一书中所阐述的有关本科教育的理论?经过一年的实践后,您的本科教育理论有没有新的发展?
7.您为什么如此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年您创建了“丹福斯教学与学习中心”(也就是“德里克·博克教学与学习中心”的前身),请问:您创建它的主旨是什么?30多年来,“德里克·博克教学与学习中心”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在给博克校长的第二封电子邮件中,曲铭峰注意用语尽可能委婉、恳切而又尽可能准确达意:“尊敬的博克教授,对哈佛大学的短期学术访问,特别是对您的访谈,对于我高质量地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十分关键。我的导师龚放教授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我当面向您请教并查阅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他希望我的学位论文能够真实地反映您作为哈佛大学校长和著名的高等教育家的变革实践与理论贡献,以有益于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筹集了充足的经费来支付国际旅费和在美国的住宿、伙食费用,我也可以自己联系在波士顿的住宿。”“我原本计划在今年5~6月份或暑假期间访问哈佛,……因为知道您大部分时间不在哈佛,因此,我可以调整访问美国的时间,趁您在坎布里奇时再访问哈佛。或者,如果您觉得可以而又方便的话,我也愿意在您方便的时间去您所居住的城市访谈您。总之,我此次访问美国的时间和地点完全可以由您来决定。”
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是“有益于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让博克怦然心动,博克校长在接到曲铭峰邮件的同一天(因为有12小时时差)就立刻回复,欣然接受他于当年5月至6月访问哈佛,且许诺愿意接受3次访谈。随后,博克于2月17日签发了正式邀请信。喜出望外之余,我们着手联系短期访学事宜。因为曲铭峰是南大教研院的副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我希望为他争取到公派出国访学的机会和资助。但申请和批复需假以时日,访谈博克的“最佳窗口期”又不容错过。此时,曲铭峰的父亲明确表示:“为了尽快赴美访学,我可以出资支持。”诸多问题迎刃而解,曲铭峰的哈佛访学终于在年4月底成行。
令我感到诧异而又欣慰的是,向来“纳于言而慎于行”的曲铭峰,在哈佛大学的两个多月的访学却收获多多,成果丰硕,完全超出预想。铭峰的精心准备和巧妙提问,引起德里克·博克的共鸣和好感,他侃侃而谈,妙语迭出,三次访谈之后又主动增加了一次。博克还将自己珍藏的、汇集了他21年的校长年度报告书的精装合订本借给曲铭峰复印,并提供了他当时尚未出版的新著的部分书稿。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曲铭峰的研究准备了详实、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德里克·博克面对面的访谈,感受其精神风貌和大家风范,感悟其人格魅力和个性气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其高等教育理念中最核心、最具个性的东西。
两个月的短期访学紧凑而高效,曲铭峰不仅四次访谈德里克·博克本人,而且在博克及其秘书希金斯女士的帮助下,先后成功访谈了8位博克当*期间的专业学院院长或同事,目的是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把握和评价博克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以及他对哈佛大学的贡献。这8位都是哈佛大学的重量级学者和大牌教授,他们中有:-年间任文理学院院长并主持哈佛通识教育改革的荣誉退休教授亨利·罗索夫斯基;-年间任哈佛学院院长的哈瑞·刘易斯教授(他撰写的《失去灵*的卓越》在中国高教研究界影响深远);-年间任教育学院院长的帕特·格雷厄姆教授;-年间任“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的*府学系教授斯坦利·霍夫曼;-年间任商学院院长的荣誉退休教授约翰·麦克阿瑟;担任哈佛大学“埃德蒙·萨弗拉基金会伦理学中心”主任的丹尼斯·汤普森教授;―年间任肯尼迪*府学院院长的格兰海姆·艾利森教授(他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年间任文理研究生院院长的赛德·斯考奇波教授等。对这些哈佛“牛人”和“大咖”的成功访谈,不仅大大地拓宽了曲铭峰的视野,并且获得了生动、鲜活、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准确、客观地评价博克治校理*的成败得失,进而深入探析其特有的高等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过程中,曲铭峰与我合作,将他对博克校长的访谈整理成数万字的文稿《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张应强、曾伟先生等慧眼识珠,破例在年第10期留出20个页码,及时刊载这承载了大量宝贵信息的访谈录。年第9期又刊载了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教育家校长”的“专业素养”——对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的个案分析》一文。曲铭峰的学位论文不仅在答辩时获得专家们一致好评,而且定名为《哈佛大学杰出校长——德里克·博克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在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回想起来,我在指导曲铭峰学位论文时,着重做并且努力做对了两件事。
第一,把对博克这样一位卓越的大学校长暨高等教育家的研究,置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凸显这一研究对于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加快现代大学治理建设进程,对于激励更多的大学校长“以治校为志业”,实现由学者专家向教育家型大学校长转化的科学价值和本土意义。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和强调深度访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访谈提纲获得博克本人赞同,并为曲铭峰顺利访学、成功访谈创造条件。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能够在两个月短期访学中出色完成如此高端、高质量的访谈,真正满载而归,是曲铭峰全力以赴、兢兢业业的结果。这也为他圆满地完成学业,为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近,曲铭峰正将德里克·博克执掌哈佛大学校*21年的校长报告书翻译成中文,以《持续卓越的哈佛之道:德里克·博克校长的年度报告书》为名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坚信,曲铭峰的博克研究成果,博克的睿智和决断,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大学治理,对中国同行的理解与建设性评价,将在未来的岁月中逐步显现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因为它真的是“有益于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他山之石”。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2]龚放.课程和教学:高等教育研究的潜在热点——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点期望[J].高等教育研究,(11):24-26.[3]王一*.当代大学课程秩序论——在“高深学问”和“个人知识”之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4]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1):57-61.[5]龚放.追问研究本意 纾解“学科情结”[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4):41-48+-.[6](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论文完整版请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