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初心传承middot导师访谈录俞
TUhjnbcbe - 2021/7/3 21:08:00

卷首语:百年之前,嘉兴南湖看似水波不兴,却激荡历史风云,孕育了民族的新生。百年来,中国共产*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彪炳人类史册的伟大成就,演绎出了属于中国共产*人的伟大史诗。百年后的今天,风暖物新,南师新传的学子聚焦身边的导师群体,策划开展“初心传承·导师访谈录”栏目,聆听导师们的初心故事和奋斗历程,感悟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导师简介俞香顺,江苏溧水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传播研究、媒介语言研究、出版文化研究。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奖”、“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讲课程有《古代文学》《中国编辑出版史》《文化文学系列》。

(俞香顺老师)

伴随着初夏的暖风,我们来到了俞香顺老师的办公室。一进门,成堆的书籍映入眼帘,办公室的书架都已被各式各样的书籍压弯,惊叹之余也让我们更加心生敬仰。几句寒喧过后,俞老师开始跟我们讲述起自己的往事……

1求学:随园“土著”的南师情怀

俞香顺老师自称随园“土著”,说起这个称号,还要从他的求学经历谈起。

俞老师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在古色古香的随园校区,他从本科读到硕士,再到博士,最后留校任教。三十多年来,随园绽放的绣球花、飘散的梧桐絮一同伴他从青年到中年,从稚嫩走向成熟。回忆起这段充实的求学时光,俞老师满是怀念,随园“土著”的称号也由此而来。他对于随园中的一草一木、建筑风光都如数家珍,也正因为这段独特的教育经历,俞老师有着强烈的“身份”意识。他说“南师人”的身份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维护,勤勉工作。(俞老师办公室书架)2入*:久久如一的入*初心

年对俞香顺老师来说是特别而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俞老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员。

(俞香顺老师接受采访)谈及入*动机,俞老师说:“决定入*,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性原则,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和工作的我们,平常跟*报、机关单位联系也比较多,*性修养的提升是必要的。同时,我原来接受的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和*的主张高度吻合。比如《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与共产*员的使命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加入*组织也是源于院*委领导的引导与周围同事的鼓励。”从入*宣誓的那一刻起,俞老师便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有这样一个正式的身份来约束自己,来要求自己。”在之后的学术研究中,俞老师的肩头多了一份作为*员的责任,“尽到一名教师的本分,上好课,教好书,让更多的学生成人成才。”3育人: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科研

教师和*员的双重身份让俞老师深知自身所担负的使命。在教学中,俞老师也开始进行融合创新。“大概是在年的时候,我参与到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节目,叫《总书记点击的经典诗词》。我担任这个节目的文学顾问和总撰稿。这个节目的创意非常好,它是截取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引用的一些诗词,并进行阐释。这对于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具有建设性作用,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红色价值。”

(《总书记点击的经典诗词》栏目宣传图)

这档节目也成为了一个契机,在后续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俞老师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潜移默化之下,我觉得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是得到提高的!”

“后来我就将自己的一些积累反哺给社会,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从年初,我开始在社会上宣讲‘总书记引用的诗词’这一主题。今年恰逢建*周年,我又将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习近平引用诗词后所积累的一些成果在社会上推广,反响也是相当不错。这就是将我原来所研究的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进行的一个巧妙结合。此外,这两年我还担任了江苏电视台《我爱古诗词》节目的点评嘉宾,今年该节目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古诗词中融入红色教育,这恰恰和我近年的工作相符。”

(《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宣传海报)

“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用历史的笔端传承红色基因”,俞老师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份坚守和信念,潜心治学,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文化篇章。

学生眼中的俞香顺老师

俞香顺老师任教负责,和蔼可亲,总是将枯燥无味的知识结合一些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延伸许多课外知识,他的课程在同学们中极受欢迎。俞老师的板书也是他的一大招牌,行云流水颇有魏晋风骨,不少同学因为仰慕俞老师的书法开始练字,也因此获益良多。俞老师同时也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导师,这使我倍感荣幸。毕业论文的开题过程中,俞老师描摹思路、修改大纲,并为我甄选了大量的参考文献,我因而得以迅速抓住研究课题要点,拟定行文框架,并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俞老师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会对我做得较好的部分给予鼓励,让我在枯燥的学术研究中重获动力。毕业论文后期,俞老师在外出差,白天忙于奔波和工作,晚上仍坚持修改我的毕业论文终稿。我的毕业论文得以丰富和完善,最后呈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俞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在南师新传院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位尽职尽责、诲人不倦的老师,让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我非常感谢俞香顺老师和南师新传院的教育培养。

——*潇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对“俞夫子”的第一印象是“传闻中学院的男神”,这个标签在见到老师的第一面时就得到了印证。高大的身材、不紧不慢的语气,给人以颀然而风雅的直观感受,不禁令人感叹道人如其字、人如其名。在学术上,俞老师是严谨的、亲和的,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指导论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的不足并“对症下药”,在我们陷入困境时又给予老父亲般的鼓励与关怀。在治学时,俞老师是刻苦的、执着的,老师对于他所研究的古代文学的钻研与热爱让我深感敬佩。在这样浮躁的生活气息中,俞老师总有一方书房,有着自己的淡泊与宁静。在生活中,俞老师则是风趣的、活泼的,常常在朋友圈中晒他与非鱼的家常趣事、诗酒茶的快意人生,非常接地气。俞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儿奴”,是一个豪爽的文人,更是一个生活家、一个哲人。当然,令我最受感染的是他对于学问、对于生活、对于所追求的一切事物的热爱。两年虽短,却受益良多,承蒙恩师教诲,祝愿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永远热忱、永葆青春。——张菊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啸张雨薇

张雨薇网络

编辑

李瑞琦潘盈

责编

张一川周丽申浩琳审核

新传研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心传承middot导师访谈录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