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学人故事吴家庆学林勤耕耘桃李吐芬芳
TUhjnbcbe - 2021/7/3 21:06:00

■学人简介

吴家庆,男,年10月生,博士,二级教授,广西大学君武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八桂学者,广西高校思想*治教育领*人物,湖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重大决策智囊团专家。曾长期在湖南师范大学工作。

主要从事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中国*治发展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及一般项目2项,共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出版学术著作14部,其中专著8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治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吴家庆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治学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有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中国*治发展等。

1.执**建设研究方面

在巩固*的执*地位研究方面拓展了新的问题空间,对公信力与中国梦等大众性*治共识领域中*的领导问题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执*道路和实现中国梦研究”和一般项目“提升执**公信力夯实执*社会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围绕执**公信力、中国梦等问题的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出版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探索研究》《中国共产*公信力建设研究》《中国共产*执*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研究》等专著,从构建*治共识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如何实施领导进行了深入探讨,是国内较早将公信力引入执**研究的学者,提出了以**权威、**信任、**认同加强*的领导等新观点。

在提高*的执*能力研究方面拓展了新的实践维度,对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出版了《新时代中国共产*领导能力和水平提升研究》等著作,发表了系列论文和咨询报告,围绕如何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实证分析方法运用到提高地方各级*委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领域,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应用性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

2.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方面

吴家庆的学术生涯就是从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编写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开始。年参加由周作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车有道教授等共同主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下卷)编写,年8月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年吴家庆遴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三批重点编写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题组首席专家。课题组历时5年,完成教材编写,年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6月,吴家庆作为首席专家,受到中宣部和教育部表彰。年7月,俄罗斯环球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俄文版,面向全世界发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成为第一部输出外文版权的“马工程”教材,同时也是俄罗斯25年以来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图书,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本书在观点、语言、体例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生动体现了“中国视角、国际表达”,极大提高了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二版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如何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吴家庆也有独到见解,《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一文就是其代表作,他从方法论高度,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研究必须克服“四种倾向”,强化“四种意识”,做到“四个统一”。主编出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方面

20世纪90年代初,吴家庆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年主编出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是年底,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发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之我见》一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关系视角,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的观点。年,出版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分专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阐释。

吴家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整体性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从年5月开始,他在多场学术活动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解读为题发表学术演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独创性贡献研究”及其他相关国家项目,认为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价值维度、框架体系核心观点和历史地位。吴家庆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这一中观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理论贡献进行系统梳理、综合分析和科学阐释,这一开创性研究有别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宏观探讨和中国共产*治国理*的微观分析,突出了原创性贡献,不泛谈理论创新或理论贡献。

吴家庆主持编写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四卷本),这部超过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聚焦中国先进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良性互动,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话语建设的全貌,是国内第一部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为题,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进行系统梳理、全面分析和科学阐释的学术著作。

4.当代中国*治发展研究方面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快车道,吴家庆即开始研究经济领域愈演愈?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西治理理论比较视角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及遏制对策,提出以制度创新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

他对县域*治发展的探讨具有开拓性,在我国学术界较早提出县域*治发展这一概念,对其本质内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阐释,就如何推进我国县域*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拓展了中国*治发展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其研究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

关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问题也有较深入研究,针对改革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他提出,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是中国共产*人肩负的历史使命,要以创新精神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是基础,扶贫脱贫是重点,制度是保障,特别是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利益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对地方治理也颇有研究,他认为中国入世首先是*府“入世”,地方*府能否应对”入世“的挑战,关键在于新环境下的*府能力。他对地方*府能力的构成进行了探讨,概括为市场规制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公共*策执行能力、信用能力、软环境维护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社会公正与秩序维护能力、危机处置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

吴家庆是地道的农家子弟,是高考改变了人生命运。年10月,他出生在位于湖南常德澧县城西五公里的滟洲,这是一个睡躺在悠悠向东澧水河畔的江心洲,呈棱形,长约米,最宽处约米。澧水到张公庙地段时,河面逐渐开阔,水流逐渐变缓,携带泥沙的能量减小,到滟洲段时,水中的泥沙淤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淤积面积不断扩大,淤积厚度不断增加,逐渐高出水面,经过漫长岁月,最终形成江心洲,澧水在滟洲段被分成南北两个水道,北宽南窄。从滟洲往北渡过宽阔的河道就是湖南省最大的澧阳平原,往南渡过狭窄的河水就是彭山,有两道山垭口可以越过彭山,彭山南边就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地区。滟洲土地肥沃,居民有上千人,洲上的吴姓居民从江西迁徙过来,这里民风淳朴,是远近闻名的富饶之地。计划经济年代,周边不少地方收成不好时,一个成年男劳动力一个工作日仅值一角钱,滟洲少则也有五六角。但一项重要工程建设打破了滟洲百姓平静的生活,年,县里为了解决用电荒的问题,利用滟洲独特的地形修改水电站,从当年冬天开始,来自全县上万名青壮年劳动力汇战滟洲,家家户户把房子腾出来无偿让民工居住,支援国家建设。当年的工程施工现场,到处红旗招展,号子喧天,那时全靠民工们肩挑手推,工地上人似游龙,一派战天斗地、奋战苦干的热烈景象。但至年,由于工程预算和复杂程度远超预期,加之国民经济调整,只得停工缓建,成为县里有名的“胡子工程”,年复工续建,年6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也就是这一年,滟洲居民为了水电站建设的大局,全部迁移。滟洲这块肥沃的土地,在水电站拦河大坝建好后便改造成湿地,现已建成彭山国家AAAA级风景区,成为“世界稻作之源、中华城市始祖”城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吴家庆成长记忆的村落早已和宽阔的澧水融为一体,每次回家乡,他都会和妻子一起到澧水北岸的大堤上散步,在大堤上眺望对岸那片睡躺在水中的乡土,熟悉的老房早已不见踪影,但老屋附近的几棵大树仍清晰可见,从那里寻找儿时的记忆。

吴家庆的父母养育了五个子女,吴家庆排行老四,老大、老二是姐姐,老三是哥,下有一弟。五姊妹中只有吴家庆考上了大学,二姐虽然喜爱读书,成绩也好,考上了县一中,但后来因头疼中途退学,老兄因家里困难,十二岁就开始出集体工,最为辛苦,弟弟从小被父亲溺爱,没兴趣上学。两个姐姐出嫁后三兄弟尚小,加之母亲长年卧病在床,家里就靠父亲一个劳动力支撑,生产队年终分配时,他家几乎年年超支,累积元左右,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吴家庆自小就懂得体恤父母,刚上小学就学会做饭,打扫卫生,扯猪草,尽可能多做家务,学校组织学生到县城看电影,母亲一般会给二角钱午餐用,可以买一碗肉丝粉,但他只花一角钱吃一碗光头粉,剩下的一毛钱买二个面包带回家。读高中最后一年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回家后他尽可能多做家务,离家前一定会把家里大水缸的水挑得满满的。吴家庆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在地里扯猪草时也会带上书看,《水浒传》《闪闪的红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是最爱,一百单八将的绰号是烂熟于心,少年英雄潘冬子的形象深深刻在他脑海里。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对既懂事,又爱读书的老四是经常鼓励,告诉他人穷志不穷,要好好读书。吴家庆也不负父母所望,年考上湖南师范学院,成为全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年7月吴家庆从湖南师范大学*治系思想*治教育专业毕业留校工作,在科社教研室当助教。那时在大学当教师,感觉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环境很宽松,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很强,学习热情很高,老师也很敬业,主要精力都放在教书育人上,这样的环境让刚入职的吴家庆丝毫不敢懈怠,首要任务是过教学关,站稳讲台,科研方面单位上没有特别要求,主要是凭兴趣爱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思想非常活跃。吴家庆在年下半年开始在本校读科社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也是从读研开始的,到年之前这段时间,学术兴趣比较广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但基本上还是集中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领域。

吴家庆在其学术生涯中开始体会到学术梯队、研究特色、学术精品的重要性是在李屏南教授带领下振兴湖南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开始的。湖南师范大学*治系(年改名为法学院)在八十年代中期拥有三个硕士点,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中之一,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科社的学术领*人物是周作翰教授,90年代中期周作翰教授因年龄原因退下来后,*百炼教授领衔负责,当时*百炼教授也是法学院院长,年,*百炼教授进京任职,原来的学术梯队中缺乏合适的学科带头人,年该硕士点被有关部门亮*牌,学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学校安排时任期刊社社长的李屏南教授任法学院院长,并担任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带头人。在李屏南教授带领下,确定了以申报博士授权点作出振兴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的突破口和核心目标,为此着力建设学术团队,凝练学科方向,推出学术精品。在推出学术精品上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借改革开放二十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了“20年沧桑回眸丛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吴家庆独著的《封闭大裂变——中国对外开放20年透析》是其中一本;二是参加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编的《信念丛书》,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对待资本主义》一书由李屏南、马伯钧、唐未兵、吴家庆合著,该丛书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吴家庆、李屏南合著的论文《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一文于年和年分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湖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三是李屏南教授组织主编了一套学术丛书:《社会主义观:从马克思到江泽民》(七卷本),历时两年,年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由吴家庆、蒋国海合著。这套丛书出版后受到学界广泛好评,成为重塑湖师大科社学科形象的拳头产品,这一时期学术梯队也建立起来,学术声誉大为改观,经过五年的卧薪尝胆,年由李屏南教授领衔牵头,吴家庆、谢俊贵教授作为方向带头人申报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授权点终获成功,同年,还由吴家庆领衔申报成功*治学理论硕士授权点。

这些重要平台的获得,为学科后续发展,特别是学科队伍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吴家庆在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方面有着直接影响,之后他尽其所能,在学科建设和其他平台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年吴家庆领衔申报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从年开始吴家庆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及学术带头人,之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年11月到年4月他担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期刊社副社长、社长,任期内湖南师范大学社科学报成为湖南省最早入选CSSCI来源期刊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也是湖南省唯一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年1月,吴家庆转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功入选湖南省首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年领衔申报成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在吴家庆看来,学术研究要出高水平成果,必须在高水平项目上有突破,不断超越自我,地方院校的学者更是如此。作为首席专家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编写,这是他个人学术生涯面临的第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最有价值的历练。年1月,湖南遭受罕见冰灾,正是这个时候,吴家庆接到学校教务处通知,希望他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三批重点编写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和成员的遴选,当时他感觉这事完全是高不可攀,加之天寒地冻,故委婉推脱,之后在公共管理学院教务办工作的大学老同学杨龙和专门给他打电话,要他无论如何都要申报,杨龙和这位大学同学年龄稍长,大学期间很有威信,特别讲感情,很受同学尊敬,大家都尊称她为大姐,正是她的再三要求,最终还是接受了申报任务。吴家庆这人有个特点,只要答应的事,认准的事会尽全力做,并力求做好。经过通讯评审,吴家庆获得进京参加答辩的资格。通知规定,参加答辩的单位可有三人进入答辩现场,为此吴家庆特地请他的导师周作翰教授出山,周先生在国际共产主义史领域造诣颇深,主编过多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包括年出版的国家教材。年过八旬的周老欣然同意,同时还邀请周仲秋教授一同参加答辩,仲秋教授是77级师兄,硕士研究生读的是人大国际共运史专业,博士是中共*史专业,功底深厚、思维敏捷,应变能力超强。有他们二位在答辩现场助阵,吴家庆心理踏实多了,最终顺利参加完答辩,后经严格审核,吴家庆被遴选为首席专家,课题组另外三位首席专家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恩远研究员(召集人),中联部柴尚金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俞思念教授,另外还有十二位课题组成员。受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等因素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严重萎缩。编写高水平国家教材可以借鉴的资料少。教材编写非常艰难,为此付出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吴家庆记得,年下半年,他几乎常住北京,当时教材修改进入最关键阶段,每位首席专家和部分核心成员承担的修改任务非常具体,责任到人。吴家庆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眼睛严重疲劳,到后来宾馆的台式电脑已经无法使用,只能使用高清晰度手提电脑,年11月7日晚,当他把承担的第七章修改稿电子版发给秘书组和召集人时,手提电脑在他面前也是模糊不清了。三天后的11月10日晚,吴家庆收到恩远先生发来的电子邮件说,他修改的稿子转交宋处长后得到他的“极力推崇,大力赞扬”,这一刻,吴家庆感觉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课题组在召集人吴恩远先生带领下,经过五年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较好完成了编写任务。吴家庆在这次历练中收获很多,但他的眼睛却出了很大状况,之后几年时间眼睛不能正常睁开。他自嘲说,为了马工程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双眼,而且他也曾经想过,类似的工作以后是不能也不想再承担了。

但他作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负责人,为了学科建设的需要,必须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年11月11日,国家社科规划办推出一批研究阐释*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项目选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吴家庆仔细研究后,感觉其中第32号选题“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可以一试。为此组织了一个以年轻教授为主的团队,由彭正德、李风华、刘先江、卢爱国、陈云凡担任子课题负责人。申报材料的撰写是非常艰难,从选定题目、组成队伍到上交材料,前后五十二天时间,期间几乎每星期论证组所有成员都集中研讨一次,从未有人缺席,研讨会有时开至凌晨,一开始大家很迷茫,面临的难点、疑点问题很多,好在大家能够坚持下来,齐心协力,不放弃、不退缩,迎难而上,每研讨一次,论证工作就往前推进一步。年元月3日,课题组进行上交材料前的最后一次研讨,论证工作基本完成,此时已过晚上六点。在外出用餐的路上,大家的心情是十分轻松,特别是几位青年教师一路上是欢声笑语。

大家的共同感受是这次课题论证让自己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集体攻关,感受到学术研究中团队的力量,有的年轻老师甚至说,这次五十多天学到的东西超过以往五年。非常幸运的是,这次申报得到评审专家认可,最终获得立项。非常难得的是,课题立项后,课题组的所有核心成员没有松懈,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大社会影响的阶段性成果,年4月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准结项,结项成果《新时代中国共产*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研究》(上下卷)在建*一百周年这个特殊时间节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申报和完成,最深的感悟是,申报难,完成更难!但有时又感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学者做学问,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事业追求。年7月吴家庆受聘广西大学后,感觉清静了许多,可以集中更多精力做点学问。*的十九大召开后,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原创性贡献等问题颇感兴趣,感觉很值得研究,年6月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为题,在多个学术论坛作过专题发言,给干部、学生进行理论宣讲。年11月,国家社科规划办推出了年度重大招标选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独创性贡献研究”位列其中,由于征集选题时吴家庆也参加过该选题的推荐,近几年也有过一些思考,而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反映了特定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因此,虽然刚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结项,本想调整一段时间,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此放弃实在心有不甘,于是下决心硬着头皮上,并邀请周小毛、张明海、陈德祥、彭进清几位学界同仁、教授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申报,他们均欣然接受了邀请,而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全身心投入论证工作,戴晓慧博士及博士生唐林峰、瞿红等也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这次申报最终也得到评审专家和国家社科规划办的认可,为相关问题的持续研究、推出高水平成果提供了最重要的平台。

吴家庆在高校从教三十多年,教书育人始终是他心目中最崇高的事业和神圣使命。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站稳三尺讲台,站好三尺讲台,坚守三尺讲台。年,他曾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挂职任副处长,挂职结束时有机会选择留下,但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学校继续当老师。他走上大学讲台是从给思想*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开始,之后改为主讲科学社会主义,直到年,从未间断。年下半年,又主讲全校研究生公共*治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前后有十多年,年开始主讲本科生思*课“邓小平理论概论”。吴家庆还给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生、*治学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生讲授过多门专业课程。在讲授的多门课程中,他认为难度最大的还是上公共*治课。对讲好思想*治理论课教学他有很深的感悟,年他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谈到,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难度很大,教学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突出“真”、“深”、“实”、“新”四个字。所谓“真”,就是思*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岗位、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对自己的学生要有真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府要真信。所谓“深”,就是要根据思*课的教学要求,紧紧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重点讲授,抓住热点、不畏难点、直面疑点,分析讨论要深入,给学生的启发要深刻。所谓“实”,就是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治理论课教学最重要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理论,既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人故事吴家庆学林勤耕耘桃李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