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精神,按照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有关要求,水土保持学院积极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年获批的北京林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截止目前已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4期,参与人数余人。
课程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程是高等院校土木类、水利类和地质类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人类工程活动“嵌入”地表圈层之中,由此引发一系列地质问题,进而衍生出来的一门古老而又实用的科学。这些工程既包括地上楼宇、地下隧洞、架空桥梁、通天铁路、拦水库坝和引水渠道等建造工程,又包括边坡修复、水土保持和城市绿化等环境改造工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初步掌握工程地质勘探、评价资料应用、地质图的编绘与应用以及对不良工程地质的避让、防治措施等能力。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精品在线课程由*建坤副教授带队组建,陈丽华教授以及李珺讲师共同打造,主要讲授地壳及其物质组成、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表地质作用、岩土工程地质分级与分类、工程地质勘探等内容。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不仅是一门关于工程安全的科学,还关系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永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迫切需要的基础科学。“学习于山谷之间、探索于白水之上”,本课程将带领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将地质学的原理用于解决土木工程岩土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程主要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
教师介绍
课程负责人介绍
*建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员。
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及实习、工程监理、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建筑概论;主讲研究生课程弹塑性力学、防灾减灾工程学;讲授线上慕课精品在线课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主持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1篇;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三等奖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地震、滑坡、环境振动和噪声等方面的防灾减灾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了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最佳论文奖、年第二届国际水土保持优秀青年论文奖(全球仅10例,其中中国获奖3例)、第五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3水土保持分会场优秀论文等奖励;年入选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精英培养层次人才”培育计划。
课程授课教师介绍
陈丽华,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结构力学;主讲研究生课程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小城镇规划;讲授线上慕课精品在线课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主持编写教材《小城镇规划原理》、《小城镇规划》两部;在教学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现为北京林业大学教学督导,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水土保持、森林水文、土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任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理事、中国南方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主编或参编《林木根系与土壤的拉拔摩擦特性研究》、《林木根系固土力学机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人工耗水规律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森林健康评价、监测与预警》等多部科研专著;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编写国家标准4项;主持编写完成北京市地方标准3项;获得林业部、北京市、陕西省等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
李珺,讲师,博士,中共*员。
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画法几何、建筑学基础;讲授研究生课程高等土力学;讲授线上慕课精品在线课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在教学过程中能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工程实践,极具亲和力;获得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教学教案二等奖。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工程环境效应、土体工程特性、地质灾害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欧合作项目1项、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担任BulletinofEngineeringGeologyandtheEnvironment等顶级行业期刊的审稿人。
欢迎广大师生选听《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