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真的来了本科生学业导师
TUhjnbcbe - 2021/7/3 3:5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本文原标题:《学业成长“约”来好导师》

在南开大学,学生只需登录线上预约平台即可根据导师时间、咨询主题,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导师“零距离”交流。针对性、目的性更强的指导也让导师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指导质量。

学业,大学生成长道路上最核心的话题之一,随着“为大学生合理增负时代”的到来愈发牵动学生心。这也意味着高校不仅要严把教学关,也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业支持。

据媒体报道,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中,大学生普遍存在不会学、不爱学、学不会等问题,而且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和年级群体特征也为学业帮扶增加难度。

例如—学年,麦可思曾对中国部分本科院校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半数新生在入学第一年遭遇了学习适应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学习动力(62%)、缺乏自主学习方法(60%)和学习氛围不浓(46%),而在学校的帮助下能够得到缓解的比例不足六成。

研究还发现,不到七成在校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且大一新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强(69%),大二(68%)、大三(67%)甚至略有下降。

为解答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类学业问题和困惑,不少高校都设置了学业指导机构,但由于指导针对性不强、活动种类不丰富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意愿不强。于是怎样确保学业指导机构真正发挥作用,就成为这个“严”字当头时代里的一个关键问题。

构建“校—院—班”三级学业指导体系

年底,南开大学校级学业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在谈到机构成立的初衷时,该校教务处负责人向麦可思研究介绍,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的主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怎样将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真正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多难题需要去解决。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自主性?怎样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开展学业规划,消除迷茫?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提出了搭建由教务处牵头、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学业指导体系,形成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全员育人的格局和氛围。于是在年底,学校召开南开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打造校—院—班三级学业指导体系,成立校级学业指导中心,完善学院学业指导体系,推动本科生班导师制,建立师生、生生、生师三个层面的沟通机制,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

“校—院—班三级学业指导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介绍我们了解到,校级学业指导依托学业指导中心开展,包括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学习中心、本科生学习事务委员会暨学务研究会(简称“学务会”)四个模块。其中“名师面对面”定位为学校最高水平的学业指导平台,由校长、各学院院长等担任名师;“导师工作坊”是学校学业指导的常规性咨询组织,吸纳专任教师与生涯教练参与;“学习中心”是负责实施学业帮扶、朋辈指导、专题讲座的常规性辅导组织;“学务会”聚焦于学生有效学习,是开展本科教学相关的调研,为本科教学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的学生组织。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实现了师生层面的交流,学习中心实现了生生层面的交流,学务会实现了生师层面的交流。

在学院学业指导层面,各学院根据学科和学生特点开展具有学院特色的学业指导活动,如朋辈辅导、个体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复习备考等,突出帮扶重点,提升帮扶效果。

班级层面的学业指导实施每30名学生配备1名班导师,并重点加强了本科生班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在年还下发了《南开大学加强本科生班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对班导师的选聘、岗位职责、管理与考核、*策保障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学生主动“约”导师

谈到更具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导师制在很多高校也有试水,但从实际效果看尚有一定改进空间。比如有的学生表示,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四年下来和导师只有几面之缘。也有学生抱怨,导师是分配的,好不好都得看运气。作为导师也有苦衷,“平时教学任务就够重了,当导师任务又加了一重。”

作为南开大学学业指导中心开展的特色活动,“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正是依托导师平台开展的工作。但是与传统的为本科生“配”导师不同,它采取学生主动“找”导师的方式,自主性更强。

在学业指导中心网站的导师风采页面,包括校长、院士、教学名师、院长、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生涯教练)等近名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咨询预约。学生只需登录线上预约平台,即可打破学院壁垒,根据导师可提供咨询时间、可咨询主题,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导师与其线下“零距离”交流。针对性、目的性更强的指导也让导师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指导质量。

将近名导师从哪里来?据了解,导师队伍组建的工作采取了两步走的方式。在试运行阶段,学业指导中心招募了一批经验丰富、有工作热情的教师参与导师工作坊的工作;步入正轨后,随着学生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扩充导师库,主要通过各学院推荐,再由教务处遴选优秀的教师入库。*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工作经验丰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热爱学生,愿意跟学生交流是导师遴选的最主要条件。

怎样兼顾导师工作量?

学业指导体系的搭建是为了师生能够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在考虑学生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导师的工作量。

教务处负责人表示,经过调研,目前原则上“名师”每学期咨询时长不少于4小时,“导师”每学期咨询时长不少于8小时。而且学校还出台了系列文件,给予参与学业指导的教师元/小时的工作补贴,同时鼓励各学院为参与学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发放工作补贴或计算教学工作量,用以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的贡献。也有的教师表示工作量其实不重要,他们更希望通过参与学业指导工作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业导师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学业指导中心还建立了“实施—评价—改进—实施”的闭环系统,通过学生评价、导师自评、校内互评,保障工作成效。

譬如在“名师面对面”和“导师工作坊”活动结束后,学生可在预约系统内对导师提供的咨询支持进行评价。

评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整体星级评价;二是自己的收获和提升;三是对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末,学业指导中心也会通过问卷的方式收集同学们对学业指导活动的满意度。导师自评则主要通过召开学业指导导师及班导师的研讨会,为导师提供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探索提高指导效果方式路径的机会。学校教务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的来了本科生学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