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下半年,也就是我大四上学期收尾的时候,通知说毕业论文选题的事儿,有的同学早就想好了要做什么,当时我是啥想法都没有,就等着分配题目就完了。没过几天,有个供选题的表,给我们专业的大概就两大类,一个是土木工程或基础工程设计与计算,另一个是文物保护相关的,我自知自己啥也算不出来,就赶紧看看文物保护相关有啥内容。提前早就问过哪些老师的论文管的不严,容易通过,并且我常年混迹于学院办公室,对于各位老师的风格也有所耳闻,于是就选了某老师给的《青海省明长城遗址的形制研究》,毕竟我对文物本体还是很感兴趣的。我那时候经常逛文物相关的论坛,所以在选定题目之后,我就开始收集“长城小站”中热心网友发布的相关资料,但是,几天后,发下来的表里,我的题目却成了《青海省明长城遗址的赋存环境》,原来是负责统计的同学把我和李旭的题目弄反了,不过也没关系,只要不做计算,写啥都一样,只是不能做文物本体让我觉得有点儿遗憾。马上就寒假了,我因为路途遥远就提前买票回家了。但是却错过了指导老师组织的开题报告会,我也不知道开题报告咋写啊,就在回家的路上,还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回来时候,我把电脑电源线忘在了学校。第二件,我坐火车回家路上,那天是个下铺,,也就是现在的K,行驶到锦州时候大概是晚上八点左右,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听上来老两口,听意思是两个上铺,上去费劲,我就把我的下铺让给其中一个老人了,我上去睡觉至半夜,起来上厕所,黑黢黢也没有灯,我稀里糊涂就踩空了,短暂的昏迷过后自觉还没啥事,但是第二天,疼的受不了,去医院一看,骨折了。这个骨折导致我没法写开题报告,就一直拖到了开学,看着其他同学的开题报告,我模仿了一份,接着大家开始写论文,我那个时候就已经去为了我土木工程的论文去翻阅《明史》,看来我天生就应该是学历史的人。其实写赋存环境这么一篇文章,基本没有新意,也不可能有创新,因为也不能去现场勘察试验,所以无非就是把各项材料整合一下。也就是说整篇文章就是在拼凑其他人的基础材料。我当时的想法是既然写赋存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并重,可是老师不让写人文环境,只让写自然环境,那么这篇文章本来可以有的原创部分,就无情的被砍掉了。因为并不是照抄原文,所以到最后我这重复率达到了人间最低的0.00%,但其实呢,貌似除了致谢之外,就没有属于我的内容。关于这个致谢,我写了九百多字,大概满满一页纸,老师看后笑了,给我一个既能通过又不需答辩的分数,这就是我们这些学渣梦寐以求的结果啊!当然,说了这些其实都没啥用。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七年,我也看过了很多很多别人写的各种论文。所以,这几天/我现在/越来越/极其/特别认同东台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当一张纸,上面有了字,它的名字会有三种可能,其一称为文章,可以流传后世;其二称为材料,可以给人的研究带来帮助;可是,更多的纸张,在字迹印上的那一刻,它就注定变成了——垃圾。纳文慕仁的孩子
您的赞赏就是李老师脱发拯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