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河网——拓展边界
论文简介
小景之趣与蟾蜍意韵:从图像与制作工艺角度讨论明代女子头面“金蛙嵌玛瑙银簪”
作者:马雨杉
指导教师:*小峰
简介
常州市东门和平新村发掘的明代殷氏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嵌玉金银女子发簪,由常州市博物馆收藏后命名为“金蛙嵌玛瑙银簪”。银簪簪首呈荷叶状,簪柄扁长,簪脚为锥形。簪首造型在底托的金片上镶嵌了荷叶形的玉石,又将一只金蛙(蟾蜍)连接在玉石上。明代首饰中与金蛙簪相似的草虫形式的女子头面很多。由于殷氏墓缺少考古材料,便根据已知信息的各样草虫簪,以及前人的学术研究,分析金蛙簪的大致时代并品级。进而有讨论了这一簪饰图像的渊源及其内涵。导师评语
*小峰老师:一座数百年的古墓被打开了,但墓主人的秘密世界却依然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墓中女子小小的发簪上,趴着一只蟾蜍还是青蛙?年轻学子的细致考察,能否穿透历史迷雾?
从共情观众到展示思想:“四月影会”的产生与消散
作者:马莉
指导教师:吴雪杉
简介
“四月影会”作为中国第一个自发的民间摄影团体,在中国摄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只存在三年,却是中国新摄影时期的重要摇篮。本文以“四月影会”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分析摄影作品,简述“四月影会”三回摄影展的变化及其原因。导师评语吴雪杉老师:决定研究“四月影会”后,马莉制定了一个访谈计划,打算一一联系那些依然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摄影家们。遗憾的是,这个计划在年注定无法实现。经过漫长而焦灼的等待,马莉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毕业论文。她很满意自己的写作效率,我也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王维《辋川图》与辋川文化初探
作者:卢笛心
指导教师:贺西林
简介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描述王维所作《辋川图》:“山谷幽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自唐以来,除了清源寺壁上那一处《辋川图》真迹外,又有许多仿本于后世相继出现。《辋川图》中所绘的辋川二十景涉及了大量园林和建筑景观。宋代界画名手郭忠恕运用了当时新兴的画科技法“复活”了辋川胜景,元代商琦、王蒙、赵孟頫等人也相继用青绿石色“演绎”避世净土,使得《辋川图》在宋、元之际的艺术创作中既保留了一些“唐风”元素,同时还展现出了时代性的美术特征。一直以来,学界都执着于查明《辋川图》的“身世”,而缺乏对其相关摹本与绘画风格的研究。唐代王维绘于寺观的《辋川图》原作已不得见,但依据传世文献及摹本等资料可证:《辋川图》描绘的正是诗人及其友在《辋川集》提到的亭台楼阁、山水树石。《辋川集》收录了王维和裴迪为辋川别业所作的二十首山水诗,其序言中提到了二十处辋川胜景。现今流传下来的几幅《辋川图》摹本中,除了原有的二十景之外,又增添了一处辋口庄。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有:首先,作者拟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寻找《辋川图》历代摹本与唐代山水画风格的联系,并以此推测王维《辋川图》真迹的艺术风格。其次,作者试图证明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所藏的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是一幅雪景图。之后,论文将探讨“辋口庄”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出现在历代摹本中的图像义涵。笔者希望进一步探索“辋口庄”与坛城(曼荼罗)在图式层面的关联性,体会它所表达的艺术思想。最后,文章想要结合以上论证结果,阐释王维及其《辋川图》被视为南宗山水发端的原因。导师评语
贺西林老师:卢笛心同学论文选题有意义,通过对传为唐王维《辋川图》两个主要摹本的详细分析,讨论了《辋川图》源流、风格、思想内涵等问题。作者思路开阔,有个人见解,体现出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乞丐文人":任伯年《横云山民行乞图》的个案研究
作者:向宁
指导教师:石东玉
简介
在任伯年于年为胡公寿做的《横云山民行乞图》中,任伯年将胡公寿描绘成"乞丐"模样。"乞丐"虽然意味着饥饿、贫困等负面语义,但是在文人眼中,其早已脱离现实语境,成为其精神世界的寄托。到了晚清,随着时代与场域的变化,"乞丐"在原有的文化表征基础上,成为一批"迷惘"文人的身份图码。导师评语
石东玉老师:本文通过任伯年送给胡公寿的一幅《横云山民行乞图》,从乞丐与文士、行乞与隐居、行乞与文人才子的放浪不羁、行乞与品性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了乞丐形象成为赞美文人身份的图像表达的深层原因。本文资料准备充分,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对主题分析、探讨、论述有一定的深度,符合学士学术论文要求。
打破与融合:南·戈尔丁私人空间中的社会身份构建
作者:刘西朵
指导教师:刘晋晋
简介
南·戈尔丁是美国著名的当代女摄影家。本文从青年亚文化群体、女性主义者、AIDS抗争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分析南·戈尔丁的私人纪实摄影风格,从她的艺术活动过程与公共接受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那一时期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从隔离到逐渐融合的过程,是对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真实记录,是一种具有社会*治性的私人纪实。她的摄影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符号,真正做到了通过记录历史来创造历史。导师评语
刘晋晋老师:刘西朵同学的论文基本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该文对戈尔丁摄影作品中的私人空间问题展开了初步讨论。文章的主题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论述不够深入。主题及其相关理论应该成为文章贯穿始终的核心,而不是传记中的点缀。
何处一僧:丁皋《客吟僧衣图》研究
作者:刘冠楠
指导教师:杜鹃
简介
《客吟僧衣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的小册页,纵25.7厘米,横长20厘米,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幅上的像主肖像大约仅有8厘米大小。这是一幅订件,订件人为汪舸,绘制者为丁皋与康涛,因此到涉及订件人与肖像画画家两方,三个人之间的关系。若要准确解析这幅肖像与其背后内涵,考量它在画史上的地位与意义,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肖像像主汪舸是何许人。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订件人的基本信息与他对定制该画有无个人要求?如果有要求,会是什么?像主汪舸他为何要绘制成册页的形式?本文将结合汪舸的生平经历与自跋来进行分析解读。第二,两位画家丁皋与康涛是如何分工绘制这幅肖像的。从画面来看,汪舸的头部描绘的十分精彩,这部分是由丁皋完成的。那么肖像的具体创作过程是怎样的。本文将结合他的师承、画风与绘画成就以及明清民间肖像画史中的宏观脉络中进行考量讨论。第三,这幅小像的用途是什么。小像仅有八厘米左右,这种小尺幅的形制设计是否具有独特的用途?从册页上可见有十三处题跋,涉及名人甚多,那么册页的具体用途是什么,与他的社交圈子,特别是书画交游圈是怎样的,本文将通过分析题跋展示汪舸的人生轨迹,揭示僧衣像背后的含义。导师评语
杜娟老师:该论文选取了一件以往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