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团结引领教职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不断扩大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成果,天津大学工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推出天津大学年劳动竞赛优秀集体和个人风采展,进一步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天津大学年教工示范岗01
孙涛/机械工程学院
孙涛,教授,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机构学与机器人系统研究。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第一作者);受邀担任机器人著名期刊Robotica和IMechEJMES副主编等学术兼职。分管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年构建了机械大类“”新工科建设方案并深入实施,形成了校、院、系三级新工科平台体系;6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02
吴斌/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吴斌,教授。以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和智能感知工程新专业建设为抓手,结合“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组织开展了20余场次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和企业广泛参与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等座谈和研讨会,大力推进仪器类专业新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结合教学研究工作,申请并获批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仪器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1项。参与学校部处评审、验收和评价工作,仅教学验收评价近30人次。
03
高忠科/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高忠科,教授。北洋青年学者;首届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奖。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科睿唯安);年、年连续两年获得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高被引中国作者奖。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发表SCI论文余篇,论文SCI引用余次。第一发明人中国发明专利68项,年专利转化万元,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担任5个国际SCI期刊编委。研究成果被多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引用报道。
04
王建荣/智能与计算学部
王建荣,副教授,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年度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对抗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等多项国家级高水平竞赛,举办“天津大学智能车校赛”和“天津大学机甲大师赛”,指导包括来自智算、机械、自动化、精仪等多个学院的余名学生,取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对抗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3项。
05
及春宁/建筑工程学院
及春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欧盟居里夫人学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国际水利学协会会员、天津水运工程学会理事、《JournalofHydrodynamics》、《HydroScienceMarineEngineering》、《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所在部门获得天津大学“青年文明岗”称号;讲授本科生、研究生课程5门,评教成绩优秀,获得全国首届水利类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负责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建设,主持修订了级和级培养方案,成功通过了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一流专业申请;主持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总研究经费超万元,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在《JournalofFluidMechanics》等国内外高水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
06
*晶涛/建筑学院
*晶涛,教授。先后主持承担了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在《建筑学报》《中国园林》《城市发展研究》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主持完成遍布全国数十座城市的数百项重点工程规划编制工作。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40余项,其中荣获联合国不动产金奖1项,詹天佑金奖2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07
仰大勇/化工学院
仰大勇,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工学院*委委员、院长助理。在科研工作中,围绕面向生命健康的DNA生物功能材料研究,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在Chem.Rev.(1篇)、J.Am.Chem.Soc.(3篇)、Angew.Chem.(3篇)、Adv.Sci.(2篇)、NanoLett.(1篇)和Prog.Polym.Sci.(2篇)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被Chem.Rev.、J.Am.Chem.Soc.和Prog.Polym.Sci.选为杂志封面/内封面3次。多项研究成果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化学学会CENews、Sciencedaily等国内外媒体和平台报道。申请发明专利47项,其中获得授权7项。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和省部级项目3项,累计到账经费0余万元。
08
潘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潘莉,教授。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与企业横向合作项目两项(单项经费均超过万元),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在Chem.Rev.,Angew.Chem.Int.Ed.,Macromolecules等高水平共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余项,目前获授权中国专利4项。主讲的《高分子化学》《波谱分析与表征》等课程深受广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好评。
09
宋春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宋春风,教授。天津大学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年);天津市青年托举人才(年);天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年)等。近5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34篇。包括一区16篇,二区top13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热点论文1篇,封面论文4篇。授权专利8项。以负责人身份,主持科研项目16项。包括国家级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省部级项目5项(包括天津市自然基金、天津市青年托举人才等),天津大学自主基金项目6项、企业横向1项。
10
王用源/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王用源,副教授。曾获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员、天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线上一流课程)。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结项优秀)。近3年发表论文10余篇,CSSCI辑刊1篇。年建成天津大学第一门通识类在线开放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和超星泛雅平台,目前累计选课人数逾30万人。积极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翻转课程进行教学,努力打造金课,深受学生欢迎,获评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出版教材3部,即《中文沟通与写作》《沟通与写作:应用文写作技能与规范》《沟通与写作:语言表达与沟通技能》。
11
王磊/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磊,副教授。先后申报立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并且参与主持国家社科重点委托课题子课题,参编一部著作。向教育部提交一篇咨询报告。在《系统科学学报》(待刊发)《*课》《支部生活》上发表多篇论文。大力推广虚拟仿真教学,协助领导举办多场虚拟仿真教学研讨会和建立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国家教育行*学院录制虚拟仿真实验讲座视频,为全国十余所高校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提供7*24小时免费服务。
12
王勇/理学院
王勇,教授,理学院科研和研究生主管副院长、*委委员、*支部书记、侯德榜班班导师。圆满完成疫情期间本科课程《仪器分析》线上授课、考试、阅卷等工作,全面承担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科学研究方向》及《高等仪器分析与实验》部分课程,评价优秀;参与获批两门通识课程/思*课程;积极推进本研贯通教育,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动性,指导多项大创计划及本科生毕设;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科研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近十篇;受邀学术会议报告数次,受聘《色谱》、《Curr.Anal.Lett.》《Chin.Chem.Lett.》《JOAT》等国内外知名杂志青年编委。
13
史国良/数学学院
史国良,教授,数学学院教学副院长。为学院的教学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包括新工科平台数学课程建设、学校数学公共课程体系改革、学院教学组织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在他的领导下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数学国家精品课程实现了零的突破,数学竞赛成绩屡创新高。在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学院青年教师讲课验收率持续提高。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同时,承担大量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兼顾科研,近五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SCI论文13篇。
14
魏皓/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魏皓,教授。坚持一线教学,讲授《海洋科学导论》等海洋科学核心课程,开设《现代海洋科学》全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密切结合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将科研与教学、教学与业务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年度,除已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9项国家级项目以外,带领团队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合作)2项、面上项目1项,自然资源部南极专项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疫情期间本团队坚持每周的在线组会讨论,完成多篇国际SCI和国内主流期刊论文的撰写投稿,近一年发表的论文包括一区TOP期刊JPO、JC、GRL各1篇,二区期刊JGR2篇、FOM、JMS、Ecosystems各1篇,海洋科学主流期刊CSR、JO各1篇,国内卓越期刊海洋学报1篇、海洋与湖沼1篇,共计12篇。
15
郄海霞/教育学院
郄海霞,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承担本硕博课程,建设本科生双语课、研究生E-Learning平台课程、博士生全英文课程;曾获天津大学十佳青年教师提名奖、天津大学第十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助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工程专项等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著2部,译著4部,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天津大学北洋学者等称号。
16
庞博/医学部
庞博,助理研究员。推动落实学校“兴医”学科综合发展布局,全面参与医学部筹备建设。牵头形成《医学部任期目标责任书》,确立发展愿景、目标定位及阶段性核心目标。推进学部组织架构不断建立完善,筹备成立了医科院、医学部*总支、天津大学医教联合体,6医院医院。牵头组织申报并获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创我校主流医学专业创办先河。推动建立天大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笔形成“临床医学”培养方案,研究提出“卓越医学人才领*计划”,凝练形成“新医科试验班”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医学办学条件。在课程上,建立教学研究中心,探索打造《早期接触临床》医学特色课程。作为学部工会主席,努力建设好工会小家,带领医学部办公室团队获评“天津大学-年度青年文明岗”。
17
张贵鑫/校机关*委组织部
张贵鑫,研究实习员。主动参与到学校防疫工作中,协助安排3月至8月的校园疫情防控志愿者余人次,为学生集中返校、暑期常态化防控等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年9月起,担任云南招生组组长,推动建立覆盖云南省各地州、各重点中学的招生宣传网络,年云南省招生成绩再创新高,录取名次提升至全省名,位列“中坚九校”第一名。努力践行管理育人的理念,两年来共完成《保密史》《大学生心理健康》线上线下共计96课时的授课工作,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评教分数始终保持在98分以上。曾获天津市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18
刘一/校机关*委宣传部
刘一,助理研究员。统筹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开展试点学院和精品项目培育,加快构建新时代学校思*工作体系,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加强校史文化研究传播,将“天大品格”融入师生知行之中,打造“大学文化高端论坛”“北洋大学与天津恳谈会”等系列学术文化交流平台,推进校史三卷、《天津大学志》分卷编纂工作,形成“学府系列”书籍等一批文化研究成果。以“情怀天大、创新天大、人文天大、和谐天大”为主题,持续擦亮“全国文明校园”品牌,做好新一轮周期文明校园的建设和培育,学校入选“-年度天津市文明校园建议名单”。统筹开展“天大·海棠季”校园文化活动,疫情期间创新活动形式举办“云赏花”系列直播活动,各平台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万人次,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