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周升起
本周人物
四月
刊
-04-26
年,周升起教授被评为青岛大学第二届教学名师,他和蔼的表情,温暖的话语,收获了一大波粉丝。14年后,周升起获得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的荣誉,他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张鑫用“润物细无声”形容自己的这位导师。
周升起自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积极进取默默奉献,用深厚的学养内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培养和影响着一届届学生成长成才。
周升起,现任青岛大学山东省世界经济研究基地主任、青岛大学环*海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本科教育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山东省对外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WTO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青岛市贸促会委员、青岛市口岸办高级顾问。
“以学为中心”教研科研并重走进周升起教授的课堂,可以感受到小组讨论时的热烈氛围,师生的想法相互交流碰撞;又或是听老师用他那平稳而又深厚的声音,讲述当下国际经济贸易热点问题。“以学为中心”,传道,授业,解惑。
从年在山东省高校率先应用互联网技术,主持开发“国际商务模拟教学系统”,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到年主持“国际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获得山东教学成果三等奖;到年参与“强化自我管理教学,实施七步反馈教学法,改革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参与“经济学T型人才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周升起一直将教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国际商务模拟教学系统”“国际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先后推广到省内外10多所高校使用。主编《国际电子商务》,获省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已被30多所高校采用,入选“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策性、应用性强,内容随国内外形势变化更新快,周升起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目标,在课程设计、内容安排、授课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突出“以学为中心”,设计和安排每一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或精选短视频或代表性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或以学生课前自学集中提出的疑难问题为重点,突出课程学习的“问题导向”;另一方面将思*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为一体,将*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最新*策变化和最新贸易实践,如中美贸易战、跨境电商、新冠肺炎疫情对贸易影响、自贸试验区建设、RCEP签署等,充实到相关章节,强化理论知识与贸易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贸易强国”的自信。
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周升起也非常重视学术研究,他围绕所主讲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开展持续的学术研究,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研究成果。迄今,主持或参与“纵向”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1项、第2位参与2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11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市厅级人文社科项目11项,校级科研项目12项。承担*府与企业委托“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在英文期刊、CSSCI收录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2篇。独立或合作撰写并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文化贸易(产业)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两个领域,已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在文化贸易(产业)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13篇,获批科研项目成果4项,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5篇(其中获校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获批科研项目6项,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3篇(其中获校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篇)。
他说:“科研促进教学。老师不搞科研,那教给学生什么?就是要通过科研,把最新的成果教给学生。老师上课不能对着课本照本宣科,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就需要老师用自己在科研中获得的经验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论文和专著研究成果就有十几项,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其研究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学术研究基本方法。
周升起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但他却依旧采用不变的学生完成作业方式。尽管电子书面作业已经普及,但周升起一直要求学生提交书面作业(包括课程论文)。他说:“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加深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补充自己在课上讨论时的不足,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内容参差不齐,写书面论文可以增加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的格式的规范性,周升起也是要求极严,他在为学生写作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夯实基础。
周升起宽敞的办公桌上,铺满了他批改过的学生手写论文,令人感动。
亦师亦友育桃李周升起说:“大学注重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知识以外的其他素质的培养”。他要求学生多方面发展,将学生能力的提升、爱好的培养、品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养成等与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周升起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和日常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