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华中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ldquo长这
TUhjnbcbe - 2021/6/13 8:22:00
北京较好的雀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一转眼又到毕业季,天天忙着看学生论文,硕士生的,博士生的;本校的,外校的;语言文学的,新闻传播的,等等。因为人事关系不在院系,因此一直没看本科生毕业论文,也未参与相关答辩活动。前几年,网红教授戴建业有篇《本科生论文答辩,“逗你玩”!》引发热议,方知现在本科生不仅要写毕业论文,还要搞论文答辩。我就很想知道,如今本科生论文到底是什么样的。看硕士生博士生论文很多了,大致也能估计或想象出现在本科生论文水平。有鉴于此,我就还特别有兴趣了解从前大学生论文是什么样的。

最近准备搬办公室,清理出七年前我校图书馆张晓明老师(曾任副馆长)赠送我的一本书——《百年华大文脉世纪学术薪火》(第一辑)(以下简称《薪火》)。封面上另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现存武昌私立华中大学历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集(—)”。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七八十年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见落叶而知秋,窥一斑见全豹。从这本老华大当年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集中,我们可对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知识水平与研究能力了解个大概。

关于《薪火》的编纂及其内容,张晓明老师在该书《前言》中这样介绍说:

本书收集了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图书馆现存其前身“华中大学”(以下简称“华大”)—年间学生毕业论文7篇及论文详目条。……本书作为《百年华大文脉世纪学术薪火》(第一辑),其中有3篇是当年华大在云南大理喜洲办学时学生的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可以表现当年在大理喜洲时,对当时当地的文化、经济、教育、银行等方面所做的调查和研究;宣传华大抗战期间在滇西艰辛的办学历史;宣传华大当年为大理喜洲所作的贡献(篇论文中,有篇是在云南大理喜洲办学时完成的,其中大部分是研究当地初、中等教育,心理学,音乐舞蹈,社情民情,少数民族现状,农村经济,国际贸易等)。这些论文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时至今日,这些论文中所论述的许多信息仍有较大现实意义,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

大理喜洲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

仔细披览《薪火》,知道张老师所言不虚。下面选取集子中几篇文章略加欣赏。首篇为林建勋的《一九三五年后中国新货币之研究》(P1—72),扉页注明“该论文于年7月4日,在云南大理喜洲华中大学提交。论文指导老师:张干周;此论文由卞彭评阅。”指导老师张干周(《华中大学》书上是写的“张千周”,待核)教授当时是华大经济商业系系主任,评阅者是“海归”的物理学教授卞彭,他当时在华大任教,年任理学院院长,为什么是他评阅论文、又是如何评阅的还有待考证。对于这篇论文写作的缘起、主要内容,作者林建勋在论文《序言》中交代得很清楚:

我国向来采用银本位制,唯自一九三五年因种种关系,改用一种现行新币制,关于改制之经过及其对于中国工商各业之关系,颇值吾人之研究。此文之作虽为完成毕业功课之一部分,然其最大目的为探讨新币制与中国经济前途之关系。

本文之内容共分为四章二十七节,第一章讨论我国币制之沿革及银本位统一之经过;第二章叙述银本位统一后我国受世界经济恐慌之影响及银本位之放弃与本位制度选择问题之研究;第三章详述新货币*策之条例、精义及其推行之经过,以及新货币实施之内容;第四章为研究新货币*策实施后我国之经济动向情形,对农业、工业、商业、物价、金融、国际贸易以及抗战以来之法币、外汇、国际贸易、物价指数均加以讨论。

从选题到纲目,我们可看出作者明确的问题意识,良好的学术素养,严格的学术规范。在《序言》中作者还交代了材料的选择、写作的经过以及要感谢的师友。从中,我们知道,此文初稿完成于华大首次西迁桂林时期,再迁大理喜洲后修改定稿。要知道,自年全面抗战爆发,内地高校纷纷西迁,无不艰苦备尝。华大的西迁之路也是颠沛流离,师生们常常是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年9月下旬,华大在桂林开学;次年3月中旬,又迁至偏远的云南大理喜洲。《百年校史(—)》中写道:“在初迁喜洲的这个学期中,华中大学每个人都经受着一种艰苦的磨炼。……生活用品缺乏,饮食粗简,燃料用的是木炭。春天疾病在师生中流行,医院缺少人手,医疗保健几乎谈不上,有几个教职工的孩子死于疾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学校内外合作很好,教学工作仍在继续。”林建勋也就是在这时候完成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一九三五年后中国新货币之研究》。笔者不是经济学背景,对金融更无研究。但从一般学术规范,基本的论文写作要求和材料(含图标、数据)使用、观点提炼等来看,这篇文章的分量大大超过我们今日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除《序言》外,有4章27节,约11万字,完全是一本专著的规模和构架。从《薪火》最后附录的篇论文目录看,华大毕业生论文中像这样的鸿篇巨制着实还不少。青年学者梅杰与我私聊时不无感慨地说:“虽是本科论文,水准应该在现在研究生之上,文字水平超过现在的博士,不少还是半文半白,完全民国文风。”“几乎是现在博士论文标准,甚至超过了,单看文字就很厉害!”

《薪火》所收第二篇论文为《民国以前中国货币史纲》,除《总说》外,分8章勾勒和描述自先秦到清代的货币之演变,总计约7万字,也是一本货币简史性质的著作。作者梁耀寰说,我国向有《钱币考》《食货志》这一类考据性、资料性著作,比较零散破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感于在货币研究方面“实无一较科学化之系统著作”,便撰写了此文。集子中收录的蔡永利论文《我国所得税制度之研究》也是一本小型的专著,约9万字。在论文《序言》中作者开宗明义,讲清楚了选题的来由及意义:“所得税在欧美各国,早经施行。然在我国以各种困难,致创设甚迟,惟自创办至今,此项税收已进而成为我国主要之税源。且其将来之发展,更不可以限量。况我国现行所得税制度之施行,历史既甚短促,条文又极简单,其中流弊,在所难免。予特将我国所得税法规之劣点,详加论列,以供将来改革之借鉴。”作者还专门交代说:

我校再度迁移,辗转不定,故此文材料之搜集极为困难。所参考各种资料,皆由广西省桂林市图书馆所供给。后以桂林惨遭狂炸,宿舍罹焚,文稿被毁,遂致零落不整,于是又重行补缀。其后我校重徙滇省,举校师生匆忙离桂,途径数千里跋涉劳顿,毫未宁息,故此文之作,为时既甚短促,又乏固定所址。予由桂起程来滇之前夕,此文初稿整理就绪,至滇后,又重加修改,乃告完成。

遥想当年,何其艰难困苦。这篇论文也是经济商业系系主任张干周教授指导的。限于特殊条件,文章可能材料运用上会有欠缺,但作者的写作水平、学术能力、治学精神、学术态度却展现无遗,其文字之简洁、精准、谨严、雅驯,着实让人佩服。

这里说的华中大学本科生论文,都是《薪火》(第一辑)所选大理喜洲时期的。当时,师生皆十分重视回报云南,服务当地,特别注重运用学术的方式服务云南尤其是大理本地的*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比如当时中文系教授们,就把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文化等作为研究重点,系主任包鹭宾教授发表了《云南土族的种类及其分布》等研究报告;继任系主任游国恩教授则有《云南土族建国史考》《云南土族文化述略》《西南故吏语考》等论文;语言学家傅懋绩先生专门撰写了《昆明倮倮语研究》等论著。

一方面受到老师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探讨当地经济社会问题得天独厚,较为方便,不少本科生都把相关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收在《薪火》中的《喜洲经济概况调查》《战时滇藏驿运与商业概况》即属此类。这些文章今天看来也还有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编者张晓明老师说:“将这些资源挖掘出来,为华师大今日的教学及人才培养,为大理喜洲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尽华师大微薄之力,这是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我从这些论文中,还看到了老华大莘莘学子把战时当作平时看,在国难当头时彰显出的学术报国的理想、坚忍不拔的精神、恪守学术的信念,以及良好的学术品格和严格的学术规范意识。

翻看《薪火》,我注意到扉页上张晓明老师的签名。他是年4月9日赠阅此书给我的。记得在此之前,他曾几次异常兴奋地和我谈起这批特殊馆藏,这些珍贵的论文原稿,希望由本校出版社陆续出版。但不知什么缘故,《薪火》一书张老师在我不知情时交给了隔壁的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刊行,这也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遗憾。更为遗憾的是,张老师在退休后没几年就因病去世。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我也早已告别了出版界。张老师希望像薪火相传一样,把这个华大本科生论文集接续第一辑,再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N辑地编下去,把百年华大学脉延续下去,不知有没有人来完成张老师这未尽的遗愿。

年4月24日

主要参考文献

张晓明主编:《百年华大文脉世纪学术薪火》,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年版。

马敏、汪文汉主编:《百年校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美)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责任编辑:褚欣桐

作者简介

范*,湖北省荆门市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传播学博士点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社长、董事长,华大鸿图文化事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等。

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会副会长,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联委员,湖北省国际友人协会会长,湖北省编辑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期刊协会副会长等。

出版个人论著有《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中国出版文化史论稿》《出版文化散论》《中国古代诗歌编辑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出版史研究综论》《文化软实力“力”从何来》《中国现代书业广告二十家》《岁月书痕》《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等;合著有《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专题研究》《历代笔记小品》;主编有《中外大学出版史论》《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多辑)等。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余篇,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其中论文4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武汉市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论文奖等。个人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首届湖北出版*府(人物)奖、省*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大学出版社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等荣誉,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国家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人才”等。

出版六家

六个出版人的小家

轻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中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ldquo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