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收入高的城市,会对流动人口形成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哪些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最高呢?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各大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普通地级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梳理发现,年我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厦门和无锡。其中,前7个城市人均收入超过了6万元。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广州公布的数据只有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数据,暂无全体居民的数据,在此,第一财经记者以年广州的常住人口和城镇化数据为基数,估算出年广州全体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是一个预计数,与最终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偏差。1上北深位居前三苏杭紧追广州
数据显示,年有7个城市人均收入超过了6万元。上海是唯一一个突破7万元大关的,达元。作为我国城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拥有大量的跨国企业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机构,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等十分突出,进而吸引了大量人才,这些群体的收入都较高。北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元,接近7万大关。总体上,上海和北京这两大强一线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位置。近年来,我国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而京沪是这些高收入行业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居民平均收入高,储蓄余额也较多。一线城市深圳的金融业、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收入也较高。数据显示,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同省兄弟城市广州位居第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一线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十分发达,不仅服务于自身,而且服务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同时,一线城市的总部经济也最为突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自古繁华。年苏州、杭州人均收入紧追广州,分列五、六位。其中,苏州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元,与广州深圳差距都不大。苏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这是全国第6个GDP突破2万亿元大关的城市,也是6个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级市,被外界誉为“最牛地级市”。不仅如此,年,苏州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3.7%,首次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和有效数创历史新高,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家,逼近1万家,继续位居全国第五。进入新世纪后,杭州的信息经济在全国独领风骚,发展成为我国的“电商之都”,在多个指标上,杭州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广州,大有成为第五个一线城市的趋势。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13.3%,高于GDP增速9.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6.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此外,南京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5.2%,也是首次突破6万元。计划单列市宁波位列第八,苏南的无锡位列第十。从地区分布来看,10大收入最高城市,主要位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大经济圈,这其中,长三角就占了6个。丁长发分析,历史上,长三角就一直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商业氛围浓厚。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既有内生型的经济,如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也有苏南等地的外向型经济,同时长三角的整体营商环境非常好。前十名中,只有厦门位居三大城市群之外。地处闽南地区的计划单列市厦门,虽然经济总量不是特别靠前,但发展质量很高。厦门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副省级城市看,厦门市经济增速赶超西安、南京和杭州,连续两年保持第一位。厦门以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收入、近50%的外贸进出口。土地产出率3.76亿元/平方公里。表:十大收入最高城市(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统计局及公开数据统计,其中广州为估算数)2县级市人均收入缘何能超越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统计的是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实际上,在县级市层面,也有部分城市收入水平相当高。1月27日,国家统计局义乌调查队发布数据:年义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首次突破7万元大关并继续领跑全省。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8万元新台阶,连续14年领跑全国县级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迈上4万元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降至1.90∶1,城乡统筹一体化迈入新发展阶段。义乌的全体居民收入数据,已经超过了北京、深圳、广州三个一线城市,仅次于上海。数据显示,年义乌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元,经营净收入元。同时,随着投资渠道拓宽,居民理财能力有所增强,逐渐加大存款和购买理财产品、储蓄性保险的投入比例,增加了居民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年,义乌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元,增长5.1%。不仅是义乌,浙江的慈溪、余姚等县级市也都接近6万大关。丁长发分析,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浙江的县域经济有全国最为发达的产业链,比如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等,每个县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城乡差距很小,总体收入水平很高。浙江之外,苏南的几个县级市收入水平也相当高。数据显示,年昆山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元,江阴达到元,比肩广州、杭州等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个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避免生存焦虑?
这是今年知乎上掀起的热门话题,底下回答五花八门,只有一个道破天机: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款,而是如果没了死工资,你还有没有其它稳定的收入来源?
有人说,我“报复性存钱”,存够万还不行吗?
真的不行,不信,看一组根据近30年的通货膨胀得出的数据吧(数据来源于北师大钟伟教授):
现在的万,相当于90年代的万元户;
而现在的万,在20年后的真实购买力
只相当于今年的11万~45万!!
也就是说,20年之后,你拼命工作攒下的钱,很大一部分都会打水漂。
就算存银行,1年期1.5%的利率,也抵不过每年2%的通货膨胀,你的钱每天都在贬值。
当然,说这些不是要制造焦虑,而是想告诉你,只靠工作赚钱,是没有生存安全感的。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也早就提到:学会让“钱生钱”,有一份稳定的现金流,才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而投资,更是一生一次的修行,谁也避免不了。
这句话,是北大一位经济学学者,在每年秋天的公开课上,对所有本科生说的第一句话。
提起北大经济学,也许你多少耳闻薛兆丰的趣味解读,但却未必知道,在北大经济学者天团里,还有这样一位大拿:
他曾连续5年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几乎没有失误;
眼光极准的他,从年为自己做家庭资产配置,年收益率更是从40%一路攀升;
不仅如此,他还曾撰写《内参报告》,分析当下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
他就是徐远,中国经济学顶尖小圈子里的大人物。
他是集宏观经济、金融、投资于一体的“硬核学者”
无数大佬纷纷为他打call
说起徐远,很难用一个身份去定义他。
倒是他学生的一句话,尤其准确:
在北大,搞学术的没有他会投资,在金融市场,做投资的又没有他的学术造诣;
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洞察和穿透,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恐怖
▼徐远的经济学著作
被罗振宇、汪丁丁极力推荐
我想,这和他20多年在顶尖经济学殿堂的学术深造,以及15年的投资实战,不无关系。
时光回到年,本科北大数学系的他,刚刚走进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念硕士。
在学术圈里,那是中国经济学的圣殿。
他的学术启蒙恩师,就是被称为“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第一人”的宋国青教授。
和老先生一起做学问,穿梭在抽象模型理论中,又在城市农村调研走访,大师的教诲,他至今念念不忘:
一个学者,一定要接触真实的世界,如果只在象牙塔靠理论说话,一定会走偏。
这份严谨,也体现在他之后的教书生涯中,年从美国杜克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徐远被聘为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专门教投资。
虽然在学术上已有造诣,可真要教人时,他却开始怯场了:
我当时自己还没真刀实枪的投资过,怎么教人呢?
于是他诚惶诚恐地,一边教学一边实践,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实践上全面加深对投资的理解。
这一积累,就是15年。
而当他把对宏观经济的准确预判注入投资实战时,一切都变得神奇起来:
从年起,他开始连续5年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全部被证实。
那年,他梳理了适合买房10大城市、地段,让不少人在楼市最火的-年抓住机遇,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投资问题。
一次深圳线下大课的问答环节,就有一个大姐站起来,还没开口就泣不成声:
我们全家现在都能搬到深圳一起生活了,还赚了不少钱。
我从来没想过,日子能这么快就好起来。
徐远说,虽然他不是善于处理这种场面的人,但那种感动,却一直被他记在心里,毕竟,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万真的不是小数字。
年,他观察到利率的下行,并敏锐的看到了国债期货的投资价值,第一时间发声:
国债目前价位96.7元,预测升到元,加10倍杠杆,就能有近34%的收益。
▲图片来自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