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想读博吗关于读博的千姿百态
TUhjnbcbe - 2021/5/26 13:55:00
北京皮炎医院简介 site:pf.39.net http://m.39.net/pf/a_4682368.html

当下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博士招考工作,相信你身边的学长学姐一定有正在备考博士的。你是否对博士感到好奇呢?或者是对读博望而却步?可不要被读博二字吓到,提到博士,大家总会习惯给博士头衔赋予一种高贵的光环,这种光环多半出自神秘,而并非一定明白内中门道。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个人规划的需要,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下关于读博的千姿百态,看看与你幻想中的博士生活是否一致,以后不再谈“博”色变,选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一、对读博的一些误解

误解一:“读博和科研只适合绝顶聪明或成绩非常好的人。”

真相: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如同“非常有表演天赋的人才能当演员”一样,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做出顶级科研的并不都是同辈中超级聪明的人,也不一定是GPA最高的人,更不一定是参加学术竞赛的高手们,而恰恰是那些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去钻研的人。很多博士生只要选好导师,选好研究方向,肯花费时间,都能做出顶尖的研究。

误解二:“科研穷三代,读博没前途.”

真相:有数据表明,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较好。博士生的工作起点高,除了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外,当地*府部门及工作单位会为博士提供相应的安家费、科研经费,金额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许多单位或公司在吸收高学历人才上也有十分优厚的条件,比如优先分房、配车、评职称等等。对于一些行业而言,博士文凭是“硬件要求”,比如科研院所工作者、大学老师、医生等。取得博士学位虽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之后的职业晋升通道无疑更宽了。

误解三:“科研都是虚无主义,实际生产用不到。”

真相: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以计算机领域为例,其特性就是科研与产业结合得非常紧密。尤其是最前沿的科研,对产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产生经济利益。而有些基础科学研究虽然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中,但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成熟的产业都是以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的。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表明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要推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就必须夯实基础,必须有基础研究支撑。

误解四:“博士毕业还不如本科生和硕士生好找工作。”

真相:根据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统计,有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生在国内或出国从事博士后工作。高校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平均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博士或留学博士已成为各大高校的新届“宠儿”。而近一成(9.60%)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科研院所就业。由于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非常紧密,先进科技公司往往对博士求贤若渴,企业就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另一主要渠道,约有近两成(18.34%)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业工作,且待遇多数都较好。如果你想在未来有一个不错的职业道路,读博士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误解五:“一般博士不好毕业。”

真相:虽然学校或者学院对于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要求,而事实上,只要紧跟导师的步伐,踏实肯干,和导师积极沟通交流,积极推进博士课题,在学制内达到毕业要求也是现实中的事情。但如果在读博士三心二意,在科研上投入的不够,要想“划水”毕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儿。

二、博士学位能给你带来什么

博士虽然面临着诸多压力,但读博士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洗礼、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找个满意的工作或者提升自己的学术光环那么简单。获取博士学位的过程,能给我们带来以下优势:

1、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读博的过程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过程。读博经历了完整的科研思维训练,这个科研思维不仅仅指对自己专业的认知,更是一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来讲,就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从哪些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无论是博士开题报告,还是子课题的提出,都是需要基于掌握该学科原有理论基础,思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找数据或者做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分析结果。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思维侧重点都不同。比如读论文是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创新思维,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分析数据和横纵向讨论的能力等。这个过程中,能极大提升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对新鲜事物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

2、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科学和优秀的一群人

读书能到博士的,基本都是来自各地的人中龙凤。每个读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各自独特的品质,比悟性、天资、刻苦、执着、毅力等等。所以,与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交往,是有一些优点值得学习,在这样的一种碰撞和交流中,无论是对学术,还是对生活的看法,都会让人获益匪浅!博士能让我们接触最为前沿的科学,思考问题更加趋于理性,从深层次了解一个事物的原理,这或许也是科学的乐趣所在。

3、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是十万左右,这个数量相比较本科生和硕士生,是非常小的一个数字。正是因为稀有,也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无论做哪些工作,至少都是可以向下兼容的。且近几年,博士毕业生不仅只是从事科研与研发工作,也逐渐在**机关*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部门等多种岗位悄现身影,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与支持。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现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刘云浩教授反复强调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要写出能说服别人的论文。很多中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弱,这与外语水平并不相关,而是由于没有经过写作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训练,而读博写论文的过程就是培养逻辑表达能力的过程。读完博士之后,即使不再从事和自己专业非常相关的研究,我们学习的一些知识会逐渐忘却,但是博士期间养成的思维习惯不会。这种表达能力是以后我们参加各行各业工作的硬通货。

三、读博前必须清楚的几个问题

1、想清楚你为什么要读博

读博之前,想清楚为什么要读博。是因为对学术研究充满兴趣而读博还是为了逃避就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还是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管怎样,读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哪怕是单纯为了提升自己学历,也要心中有数。抱着不同的目的去读博,读博期间的状态与纠结程度是不一样的。学术兴趣导向型的博士读起来远比刷学历的博士要轻松得多。有的同学对科研不是非常感兴趣,抱着试试的态度去读博,结果博士四年时间过得异常艰难;而有的同学对科研的兴趣浓厚,自我学习和科研的动力也就更加充足,在发表了一两篇文章之后就又形成了一种正反馈。

读博之前,想清楚自己读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兴趣导向所占的比例越大,读起来相对顺利的几率也就越大。但是也并不排除之前对科研无感,随着科研成果的出现逐渐燃起科研兴趣的情况。是非曲直,情况林林总总,至少心中对自己有一个度量。

2.你需要面临各方面的压力

博士需要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基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从学术研究到催婚,从收入到就业,无不面临着各种压力。但哪个职业不是如此呢?你觉得光鲜的职业,可能仅仅是因为你对这个职业不了解而只能接触到光鲜的一面。有些人对博士的了解也仅限于“博士就是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既然读书,老师教完了,学生学会了就完成任务了……”

心理咨询师马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压力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自身的,二是来自于外界的。”“博士生一般具有严谨的科学素养,在学术方面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正是因为这种高要求,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外界方面,博士生的科研涉及到复杂和高深的工作,这是外源压力的来源之一。此外,他们的大量时间被科研占据了之后,缺少娱乐及社交生活;社会对博士群体的歪曲认识;相较于已经进入社会的同龄人,他们会不自觉地与其进行各种比较;单一的生活状态有可能导致他们缺少情感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等等,这些都是博士生的外源压力来源。”

具体来说,博士大致都会面临如下的几个方面的压力:

①年龄带来的压力。

根据我国学制的设置,一个标准的流程下来,从6岁开始上一年级,然后经历6+3+3+4+3=19年,博士入学的时候你已经24岁,经过4年的博士学习,毕业时候你已经28岁了。中间稍有差池,而立之年获得博士学位也见怪不怪。

读博期间,你会看到你当年的同学陆续结婚生子,而你只是在不断贡献着自己的份子钱。虽然博士期间可以正常结婚,但是有时候迫于形势的压力(包括我们的财力、精力甚至是导师的压力),博士期间结婚的毕竟也是少数。这个年龄,你需要时刻面对周围对你充满“无限关怀”的问询和质疑,让人不禁感叹“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关怀!”

②课题的进展带来的压力。

前面我们提到,读博之前需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兴趣导向型的博士在课题的进展上显得更为顺畅,而被动型的博士则由于兴趣点不在于此,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课题研究,这往往就会因为课题进展缓慢而产生压力。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但是这个核心内涵,不同的人,起点是不同的。

做科学研究的本质意味着事情并不总是按计划进行。保持冷静,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失败的实验仍然可以作为成功的博士经历的一部分而写下来。对于要求比较高的导师,一直要求憋着发大文章,这势必会给博士带来一定的压力。一般而言,完成一篇顶级期刊文章的工作量需要的时间要比普通的论文要长得多。一篇顶级期刊,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表,导师、学生皆大欢喜。难就难在,学生着急用这篇成果毕业,导师需要顶级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时间上的不同步将会带来很大的嫌隙。

课题进展的快慢,也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按时达到毕业要求。博士毕业的难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的论文要求,比如发表几篇SCI或是几篇专利C刊等,当然,有的课题组还会自己制定一些高于学校或是学院的标准,这就更加提升了毕业的门槛。第二个是毕业论文的要求。有的同学觉得我有了小论文,一整合不就是一篇毕业论文吗?话虽如此,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发现有些问题。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为了达到毕业要求,研究的方向可能不连贯,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连贯的两到三篇小论文构成,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毕业压力。

③一部分的经济压力。

读博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博士虽然年龄大,但仍然还算是学生,从这个方面来讲,博士应该是工资最高的学生群体了(每个月有几千块钱,根据学校的不同而不等的工资),但是少有博士却因此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一方面,对自身而言,我们可以指望靠读博士来致富,但也要明白,在读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我们走到那一步。同时,博士并不是意味着高收入,更多则是意味着一种生活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对别人对比而言,因为博士期间的对照样本已经跨出了校门:看着自己的同学早工作几年,年薪几十万而获得了财力物力的各种自由,博士除了面临这些压力之外,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的认同感等等,都会给博士造成一定的困扰。

④学习方式上的压力。

理想中的导师指导学生,应该是指导我们的学习课程、专业阅读、研究选题、研究方法、论文书写……但是现实情况是:要是这些都需要指导你,那在招生的时候导师已经把你淘汰了。

导师只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方向,其他都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学习、查阅去实现。一般的现状是,导师给予博士大方向,博士带着硕士做实验。有的导师,行*职务在身,很少能够抽出时间追踪科研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靠自己。

学术上,博士不是教出来的。认为博士生是单纯通过读书和上课“学”出来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博士做的是探索学术的边际,并努力把那个边际在某一个点上向前推进一丢丢。那个点,就是你的博士论文。而导师应该做的,就是在你探索边际的时候,作为岸边的灯塔,让你不会迷失方向,仅此而已。所以博士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一小半是关于论文主题的宏观理解,剩下的全是方法论,也就是确保你以合理的方法去探索,探索的工具符合学术规范,成果能被学术界认可,不至于“离经叛道”。导师的学术功能多在于此。

四、如果想申请博士,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第一步,了解自己心仪高校和院系的招生动态,了解具体的招生*策。

谈到*策,目前攻读博士一般有如下三类方式: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而普通招考中也有着两种主流方式:全国统考与申请—考核制。

全国统考:初试(英语+专业课1+专业课2)+复试(面试),包含笔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笔试一般考3门“专业课、数学和英语”。全国统考制考博和考研的过程差不多,必须先过笔试初试,而且最好的高分,才能增加录取概率,然后才有机会进入复试,复试一般包含英语口语、专业复试和资料审查等环节。资料审查环节联系导师很重要。

申请—考核制:免初试(网上报名、提交材料审核)+复试(面试/综合考核)。申请考核制是一种不需参加统考、仅需“申请+审核”的考博方式,比统考方式简单一些。申请审核制正在国内高校逐步代替全国统考制,像天津大学,已取消统考制,全部采用申请考核中,都仍有部分高校保留统考制的部分博士名额,如山东大学;高校或部分研究院/所招收博士也开始试行申请审核制。但仍有部分高校仍保留统考制,如华电、电科院等。

第二步,自己充分准备,以达到博士入学的硬件基本条件,主要是学术成果和外语水平。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导师课题组的招录条件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硕士期间是需要一定的学术成果的。所以尽早的、尽可能多的发表论文、专利、参与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是为读博做好准备的一种表现。英语上一般也需要通过CET6级考试。当然,*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步,了解导师的情况,选择彼此合适的导师。

如果想要了解导师,积极参与导师参加的学术会议,了解导师研究的具体方向和进展情况。如果会议较少,阅读导师文献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想要了解学术以外导师的情况,例如性格、师门情况等等,就可以大胆的寻找并询问师兄师姐了解情况。

最后说的话

博士是值得崇敬的人群,科学是伟大的事业。事实上,博士生说到底是学生,读博的根本价值在于深入领略一个学科的知识,用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博士生们是在对搭建学科大厦的前人进行质疑的一群人。最后,无论在哪里,无论最终是否选择读博,都祝愿大家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END-

策划:张欣慧王栋吴怡

编辑:王栋

图片:来源网络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想读博吗关于读博的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