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才开始逃离北上广一线城市该何去何从
TUhjnbcbe - 2021/5/20 16:43:00
北京看雀斑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收起最后一件行李,环视了一圈空荡荡的出租屋,摸摸衣兜里的身份证,匆匆关上房门,奔往机场……忆及两年前离开北京的那个午后,王浩的印象已有些模糊,但谈到“北漂”生活,还是有不少感慨。

年,王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完博士,入职北京某事业单位。三年后,他辞职来到妻子所在的四川成都,进入某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谈起原因,他坦言,自己只是重新做了一次“人生选择题”:一面是在京生活、工作的高昂成本与巨大压力,一面是来到成都、与家人团聚的踏实、轻松和充满信心,而梦想无论在哪里,都能点燃。

王浩的经历折射着一个群体的选择:离开北京,或许有些不舍,但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逃离”;他们眼前,仍然海阔天空。

那么,该如何理性看待这种人才“外溢”现象?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言,是否应及早正视这一趋势,以实际举措回应人才诉求,让不断巩固的“人才引力”转化为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

看影响结构性人才缺失或束缚创新活力

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白波,第一次站在择业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一边是吉林大学讲师,白波掂量着两份沉甸甸的入职函,几经思索,最终选择了在吉大开启科研之路。

年,择业的难题也摆在95后赵宏面前。一路“过关斩将”,他终于拿下两个录用通知——同是研究所,一个在北京,另一个在河南洛阳。权衡再三,他选择了生活性价比更高的洛阳。

白波、赵宏的选择成为不少年轻人择居择业的缩影。据《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在京就业的比例连续三年呈小幅下降趋势。

采访中,不少学者表示,目前来看,一方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才凝聚力仍然较强。

就北京部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近年择业情况来看,北京仍是首选之地,硕博毕业生为留京主力*,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毕业留京率占比超五成。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人才创新创业报告显示,在人才最为看重的“创新创业生态”方面,得分最高的城市仍为上、广、深、北。加之近年来海外高端人才回流,北京等一线城市仍具有显著吸引力。

然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北京人才净流入率的逐年下降之势也不容忽视,即人才流出量连年大于流入量。数据之外,从多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的体验来看,“能够感觉到近年来坚定留京或首选留京的学生有所减少”。

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汪昕宇用《北京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做了说明:

年北京户籍人口约万人,比年增加了约62.8万人;但同年常住人口约.6万人,比年减少了约16.9万人。

年北京研发人员数量约为46万人,较年增长了约32%;但同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比年减少了约10%,其中制造业研发人员数量较年降幅达到12.36%。

一增一减间,答案显现:总体看,北京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来自非京籍(外来常住人口)数量的下降;具体看,研发人才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以制造业研发等为代表的结构性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

此外,汪昕宇谈及,其参与的一项关于人工智能对北京市就业影响的课题显示:近5年,北京市人工智能相关岗位人才需求约65万名,其中软件、算法、机器学习方面的人才需求占比近70%;而同期北京地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到4万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从长远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忠等专家分析,在京高校毕业生留京率下降,京外高校毕业生进京难度增加、意愿减小,长期如此,未来青年人才的持续供给有可能会面临挑战。对于市场主体而言,人才数量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增大,其负担显而易见,创新活力必然受限。如果高端制造业研发、人工智能等产业无法补齐所需各级各类人才缺口,其发展后劲会受到较大影响。

探原因产业门槛、生活成本等成外流“推力”

“留在北京,你期待怎样的生活?”在光明智库发起的此项网络调查中,有人参与话题讨论,其中超一半受访者希望拥有住房。就职于某央企研发岗位的宋妍在入职第四年产生了换工作的想法,她坦言,目前工资中超过30%用来支付房租,生活负担太重。除了住房,令北京某短视频公司职员徐琛担忧的是“‘网络化生存’的中年危机”。

“当‘后浪’们一拨接一拨地涌进公司,我时常觉得面临压力。尤其是做内容生产,一方面要快速跟上技术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也逐渐丧失了年轻人随时转型、转行的可能性。”

在王浩等多位受访青年看来,“北京是谈理想的地方,但是住房压力大、时间成本高,很多现实因素会影响到工作,不能心无旁骛地去追求事业。有时会觉得,理想触手可及,但更多时候则发现,现实与理想很远。”

“住房、工作竞争等压力是个体普遍遇到的难题,也是很多年轻人离开北京的内在‘推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

在他看来,部分青年离开北京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北京为着力破解“大城市病”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必然挤压一部分人的留京空间;二是北京核心功能定位发生改变,明确为全国*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不再包括“经济中心”战略定位,其产业发展重点也随之集中在高精尖产业,其他产业外迁势必带来“人随产业走”的现象,部分制造业研发人员外流也与此有关。

与一线城市的“推力”相比,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所释放的*策红利则成为一股日益强劲的“拉力”。王浩正是被此吸引,来到成都追逐理想:住房,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申请*府人才公寓;出行,无论人在何处,乘坐市内地铁基本能在半小时内抵达主要商业中心和景区;工作,有了充裕精力扎根一个领域,专心致志、深耕细作。

“一推一拉”间,人才自然有了更为多元的就业选择。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魏华颖看来,如果人才高度聚集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反而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能促进城市均衡发展,为流入地注入更多活力。

个人需结合实际理性选择,才可博得更好的未来。同理,城市也应以发展目标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吸引匹配度更高的人才。

为城市长远发展计,北京更加需要怎样的人才?记者翻阅了年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中提及,应根据“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把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体育、金融、高技能、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健康等专业人才都囊括其中。

汪昕宇介绍,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企业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研发人才,也需要为其应用、维护提供优质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寻对策依托京津冀,拿出真举措,创造良好人才生态

抱着电脑、拿着水杯,刚从望京某大厦会议室走出的文竹略显倦态。落地窗外夜色已浓,她低头看了看表,已经9点。朝九晚九,这样的工作时长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不过还好,一旦投入进去就挺兴奋。”文竹说着,眼神亮了不少。

几年前,她从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北京,几经辗转,入职某大型电商平台从事无人驾驶算法研究。“我看中的是技术落地场景,公司有一些业务能够让研发技术落地。”

郭帅在西北工业大学本硕博连读毕业后,入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某在京研究所,吸引他的是单位在信号处理与探测感知研究领域的优势及未来发展:“我比较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才开始逃离北上广一线城市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