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热
烈
祝
贺
中文学院两名本科生荣获
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奖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年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两名16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获奖。
曹瀛月同学的论文为《孟浩然“韵高才短”考论——兼谈唐宋诗学中的“才”“韵”观》,指导教师为徐晓峰老师。谭茜婷同学的论文为《雨果作品经日文转译在晚清的译介——以鲁迅〈哀尘〉的翻译为例》,指导教师为马晓冬老师。
曹瀛月文章简介
曹文以苏轼对孟浩然的评价“韵高才短”为切入点,结合苏轼的诗、书、画论和宋代诗论的整体取向,讨论了苏轼的“才”“韵”观,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孟浩然的人格特征和诗歌风格。文章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在苏轼的诗学体系中,“才”“韵”兼备是一种审美理想。“韵”是创作主体人格与诗歌不尽之味的化合,“才”是天赋与后天学养的统一。“韵”“才”都关涉创作主体,因此可以对举。孟浩然其人清远高妙,诗歌淡而有味,符合“韵”的要求,但是孟浩然作诗依赖灵感、较少取资书本,以宋人重才学的诗学观念看来才显得“才短”。
谭茜婷文章简介
谭文首先对晚清雨果作品经日文转译的译介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并简要考察了日本明治时代的“雨果热”翻译现象,寻绎鲁迅在留日早期译介雨果的历史环境。其次,在《哀尘》的个案研究中,分析了鲁迅选择翻译《哀尘》背后的动机,进而通过文本比照的方式阐释鲁迅翻译《哀尘》文本的主要特点:《哀尘》的直译面貌体现在鲁迅以句子为单位的翻译行为中,但与鲁迅后来主张的字对字照译的“硬译”策略仍有区别;其文言语体的翻译造成了原文抒情性流失的局限,并先在地牵带出中国传统文学的程式。文章最后对鲁迅《哀尘》的翻译与其后来翻译取向、晚清的翻译风尚之间的关联做了深入的追问。
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