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周,依旧元气满满
SPRING
学期内,同事之间最常讨论的议题,除了研究,就是教学。在短暂的午餐时光,教师会彼此交换教学的心得,弥补我们都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缺憾。这种谈话大致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抱怨教学的重担,另一种则是聚焦于“我们如何直面教学中的各类困难”。前者消极,后者积极。所幸的是,我们同事之间的对话,更多是第二种。偶尔遇到第一种,简单的引导方式是“是啊,那当时你是怎么来应对这个难题的呢?“经验告诉我,绝大多数老师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去处理这些问题,区别只在于有没有人询问他们解决问题之道。
在上个星期,我听到最有共鸣的话,是“指导学生写论文,让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坏人’”。
TheHorribleProfessors!
我也经常会有做“坏人”的感受,还认真反思过自己、分析过原因。在高校里,做任课老师比做导师容易。在课程教学中,我比较容易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但做导师,尤其是指导论文,就经常能够感受到“哎,师生关系又要破裂了”。两种教学形态的难度有差异,原因不难理解。在教课时,教师更多是给自己提要求,调整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但教师能够接受的学生学习进展的阈值很宽:学生学到90分我很高兴,学到60分我也能接受。老师压力小,学生选择多,双方的相处自然就轻松愉快一些。
稀缺是选择的缘起,经常也会成为痛苦的来源。研究论文的写作和指导过程总体上是一个减少师生可选互动方案的过程,因而是导学关系破裂的根源之一。先看导师的视角。近几年来,教育部对本科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隐名送审,还要事后抽查。新教师也是刚刚经历过艰难论文写作的青年研究人员,本来就处于科研一线,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好研究、好论文”的完善标准。外部的压力加上内心的标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很多时候就不是要求学生达到60分,而是进入安全区间的70分甚至更高。
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感受就完全不同。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毕业论文也是他们第一次写论文。这些学生既不擅长研究,也不懂得写作,其中不少还有向下看齐的心态——你看其他同学的论文写那么差,居然都可以毕业,为什么老师对我的要求那么高?教师和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预期、准备完全不同,自然就很难形成共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到指导学生写论文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发怒的狮子。
还有可能成为可爱的老师吗?
为了让自己尽可能变成一个可爱的人,我向很多前辈请教了如何成为一名靠谱导师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方法,逐渐也成为了一个有些许经验心得可以分享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我对改善导学关系的最大体会,就是“有耐心”,即尊重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
我的老师曾经教导过我要“耐心”,但真正让我体会到要耐心,则是来自于许多学生的反馈,以及指导学生的亲身体会。大概两年前,我指导两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约在春夏学期就开始讨论选题,然后拆解问题。之后大概过了四五个月,到将近10月份的时候,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我终于理解您六月份时候说的意思了。这句话我简直难以忘怀!是我五月份的时候讲得不够清楚吗?我觉得不然,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在从五六月份到十月份的期间,学生看了文献、梳理了实证资料,反反复复在这个议题中深挖,逐渐就形成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只有形成了对问题的理解,学生最后的论文写作,就是在分享自己的认知,而不是肤浅、简单重复老师所讲过的只言片语。如果学生缺乏了对问题本身的认知和判断,无论是做研究的方法(研究设计、案例和数据处理的方式),还是写作技巧(在文献中去定位文章的贡献,等等),都毫无用武之地。这一是因为我们不可能在缺乏具体内容的情况下,开展空对空的讨论,二是因为这些方法的学习和使用,本身也需要时间投入——对初学者来说,实际上是摸索,是试错,熟才能够生巧。
这就是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教师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共同认识到的重要差异。教师,即便是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也已经在一个研究领域中摸爬滚打了至少五年以上。在这五年当中,教师积累的不仅是某种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力,更是对于实践和学术界研究进展的把握。师生在知识、方法上有显著落差,教师就不能按照与成熟合作者的互动方式来界定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学生写论文的过程,归根结蒂不是“生产过程”,而是“学习过程”。实际上,毕业论文的写作,非常像是capstonecourse,也就是在学生完成方法课程、文献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训练之后,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技能去完成一个项目。既然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就需要去为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进程”。
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样。学生同样存在把毕业论文看成是“产出”任务的错误理解,因此更多追求怎么用短时间来完成一篇过得去的论文,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在招聘市场上求职。我在学习研究论文写作时,有老师提醒“屡投屡改,才能不断提高。不改屡投,只能不断就下”。学生找工作是大事,但找到好工作的前提是能力的提升。论文写作就是一个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过程。为此,学生也可以对论文写作留出更大的耐心。
有耐心
如此,师生就需要对毕业论文达成“有耐心”的基本共识。同事说,经常很替学生急。以前我也很着急,甚至会生气。现在渐渐想明白,其实光我急,学生不急,没有丝毫用处。而且学生急,不在口头,在于行动。教师需要尽到告知义务,跟学生把时间节奏讲清楚(学生第一次写论文,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把控节奏,但教师年复一年在指导,自然晓得正常的研究写作需要多少时间精力投入)。但假如学生有其他考虑,教师其实很难去强迫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的研究写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反复提醒,但耐心等待。
教师还可以有耐心去做的,就是让学生先做知识和能力准备,而不是一头栽进某个不了解、不喜欢议题的写作。学生论文写作,最难在于选题。选题难,在于看得少、读得少、想得少。我不太了解自然科学领域,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学生对研究问题缺乏最基本的兴趣和认知,一般就很难完成这个题目。研究问题能不能做得下去,往往不是看研究问题本身,也受制于研究者本人的认知和能力。目前的难处可能是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去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环境。学院、学校有很大的空间,导师团队也是重要的载体。最近,一位同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即借助数字平台可以让学生自由去做15-20分钟左右的读书/文献报告,是面对面交流之外的又一种新途径。
形成认知,做好准备,师生就可以进入一个论文写作的周期。我教《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因为只有四次课程,只能讲讲一些普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但更好的写作训练,则是实战。教师不能假想可以一次将所有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环节都跟学生交代清楚。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学习、研究和训练。教师可以以具体议题、实体文本为载体与学生交流讨论,而且教师需要控制这种交流讨论的节奏。一是保持周期性的交流节奏,早期可以宽松一些,但也不能超过1个月,否则双方都会忘了要讨论什么。选题完成,进入周期后,则保持1-2周一次。二是保持比较恰当的推进进度,不需要一下子将所有的要求都跟学生说完整,而是按照交流频率,遵循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换句话说,毕业论文写作的目标是让学生成长,教师需要多一点耐心等学生逐步体会研究写作的每一个环节。至于这种交流的方式,我最近的体会是,我除了跟学生“讲”,还可以“写”。就像做匿名审稿人一样,给学生写具体的意见。写意见既是为了让学生看的清楚,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约束——写下来的意见,可以更加负责任一些。
师生也是成长路上的难兄难弟:)
在把毕业论文写作看成是一次漫长的“顶点课程”以后,我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不那么糟糕的坏人了。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感觉到师生关系很容易走向破裂,因为论文写作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啊!对学生来说是这样,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不得不经常告诉学生:不要把我想象成一个很厉害的导师,要认识到我是一个智识、能力都非常有限的人。关于你们的毕业论文,你们觉得困难,我也觉得不容易。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论文写作道路上的,也是成长道路上的难兄难弟??
疑似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