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在大学中,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有关,与本科生教育的关系并不大。然而在上海大学,科研却不是研究生的“专属权利”,本科生也一样能够成为科研的“主角”。近日,学校理学院物理系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唐鑫岚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PhysicsA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斩获佳绩的背后,除了学子自身的锐意进取,还离不开上海大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功劳。
年,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之初,上海大学按照老校长钱伟长的教育思想,在全国率先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年,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学校在实施了二十多年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发布《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每一位新生配备导师并贯穿其大学全程。通过广泛发动,认真遴选,截至去年8月底,学校有本科生的25个院系均已完成导师配备工作。全校共有名专任教师承担了级和级的导师制工作,在这两个年级中形成了“人人有导师”的良好局面。年5月上海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推进会
此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本科生唐鑫岚,正是受益于上海大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课题组指导老师戴晔教授的鼓励与指点下,他更进一步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学术探索,最终成功撰写题为“Temporallychirpedfemtosecondpulselasernon-reciprocalwritingonthesilicon”的学术论文。
去年春节期间,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级学生杨哲贤和同学在研究课题时遇到了难点,便给自己的全程导师陆永生发了一条求助信息。尽管当时已是深夜,但陆永生还是迅速回信,通过耐心讲解,难题很快被解决。“师从陆老师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学到了很多。他非常认真负责,为人幽默风趣,每一次谈话都能让我受益匪浅、备受鼓舞。”杨哲贤每次谈到全程导师都心怀感激。张统一院士指导学生专业学习
除了在学业上进行交流指点,帮助本科生在科研舞台上大放异彩之外,上海大学的学业导师、班导师、学术导师、科创导师、职业生涯导师、人生导师等不同类型的导师们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惑。
去年疫情期间,为帮助本科毕业生顺利实现毕业和就业,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的全程导师们通过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