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这是你与「大学生科研竞赛」的第次相遇。
很开心又和大家见面啦!上期我们了解了实证研究法的定义、主要特征和基本步骤等内容,那本期小竞及就来接着和大家分享一下怎样撰写实证性学术论文吧!
01摘要1.研究目的。
从撰写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现实社会需求和理论学术价值两方面来谈,篇幅不宜过长,表义明确即可。
2.研究方法。
简明指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法中的哪种具体方法。
3.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先概述关键性研究结果(文字、公式、统计值等形式),再简单说明其价值。
4.研究结论。
简要说明从研究结果中所推出的普遍性规律、核心观点及其价值所在(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即可。
02引文1.提出研究问题和意图目的。
首先需要全面了解自身论文的总体研究状况和框架逻辑,然后写出研究目的,并针对具体的研究选题再将研究目的进一步细化,切勿泛泛而谈。我们既可以回顾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以及不足之处,再顺势引出研究问题、方法、目的和价值;也可以在提出研究问题后直奔主题,介绍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出实证研究法与自身研究问题之间的契合度较高,与相关领域中类似研究比较起来更能准确、科学地获取目标数据结果。
2.文献回顾(综述)。
在实证性论文中,文献回顾也可被视作文献综述,即对该领域内部分经典文献的学术观点和实证研究法的具体操作形式进行联结和评论。主要指出其他学者对自身研究问题的看法,以及实证研究法在类似情境下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可以就研究问题的崭新度和研究方法的契合度进行自我检验。
其中第一项关键内容是关于研究变量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等等;其中第二项关键内容是对他人文献观点的总结与评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始终要独立、客观地看待和评论他人文献中的观点,不要因为个人偏见就刻意避开某些持反对性意见的文献,也不要不加思考地完全顺随他人文献中的观点。
03主要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1.指出并简单阐述论文中应用到的具体研究方法及其操作流程。
指出并简单阐述该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基本特征、基本操作流程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详细内容可参考上期所提及的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
2.构建理论模型。
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入一个较为简单的理论模型或概念模型,为计量模型的设计和后续检验过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3.注意事项。
实证性论文的重点是依据假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而非理论的堆砌与分析,因此要注意该部分篇幅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于复杂,不要本末倒置。此外,在设计理论模型时,我们不要完全拘泥于学术性理论,而也可以把经验与常识当做辅助性参考。
04实证研究1.数据说明。
首先,需要明确数据的具体来源,从而证明其科学性、准确性与可靠性。
其次,展示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包括样本容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等。
再者,如果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些处理和加工,也应该作出详细说明。比如原始数据的质量如何,采取了怎样的加工处理模式,该操作对研究有何具体影响。
2.计量模型与方法。
可以根据计量模型中数据类型与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一或两种计量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只选择一种最佳的计量方法。在开始描述操作过程前,应该首先说明为何这是最适合检验该类数据的计量方法,该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都有哪些。
如果采取两种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的话,也必须首先阐述选择该两种方法的原因、二者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阐述清操作过程后,再就各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是论文主体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标志着论文的学术水平或技术创新的程度,因此必须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简练明晰。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所得)升华到了因果关系,是对研究假设和计量模型的实证与检验。
研究结果可能多而复杂,其形式主要包括长篇幅的文字、含有多项指标的数据和表格等等。我们不需要也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