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这是你与「大学生科研竞赛」的第次相遇。
很开心又和大家见面啦!本期,小竞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文献转述”的那些事儿吧!
文献转述的含义及作用
01
含义
“文献转述”也被称作“间接引用”,指的是用论文作者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大致相同的逻辑顺序和细节水平重申其他文献中的素材、概念、观点和表达。
02
作用
1.使引用内容与自身论文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
所引文献原文可能与自身论文之间在语言风格、话语逻辑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直接引用难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通过文献转述,我们可以有效、顺畅地传达文献原文所表达的观点想法,而不是生硬地逐字逐句摘抄。
2.便于更简明地表达文献原文的关键点。
文献原文的关键点很有可能是分散排布的,每一个关键点下又包括大篇幅的论证内容。因此文献转述可以很好地将分散的观点重组在一起,将其之间的逻辑纽带系得更牢。
3.可以化繁为简,使文献原文通俗简单化。
对于文献原文中枯涩难懂的语言,转述的方式可以使研究者在保持客观态度的前提下对文献观点进行适度解释,为自身论文的其他观点做好铺垫,也更便于读者理解。
4.适合分析和汇集多数量文献的观点。
文献转述常用于论文引文部分和文献综述部分,便于回顾和梳理大量学术成果。
5.提高论文质量,降低查重率。
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对文献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献内容和语言更细致的处理,也能够提高自身论文的综合质量。
转述与直接引用的区别与联系
01
区别
1.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指的是逐字逐句、原封不动地引用其他文献中的素材、概念、观点和表达,未加任何修改的引用方式。直接引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展现文献作者原始语言的经典性、独特性和创意性;
第二,便于对所引用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节分析;
第三,在引用专业术语的相关命名、定义或概念时,更严谨,避免产生遗漏;
第四,保留文献原文含义,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所强调的重点内容;
第五,在原文本身就很简洁明了的情况下,直接引用可以更加简明扼要地说明文献主题。
2.转述。
关于文献转述与直接引用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含义、作用方面),可以参照上述第一部分的内容。
02
联系
1.两者可以互相转换。
首先,当文献原文篇幅过长、内容繁杂或重点较为分散时,可以将直接引用法替换为转述法;其次,在转述文献观点时,应提前整理好所有相关的文献原句,以备直接引用法的替换及审阅检测。
2.两者可以联合使用。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在特定场合及语境中同时采用转述法和直接引用法,有时这种搭配组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论证效果也会更好。
3.注意事项。
在联合使用直接引用法和转述法时,一定要重视两者的先后次序和引用格式的规范,并保持每种方法的完整性运用,切勿随意地残缺拼凑。
常用的转述方法
01
通用方法
1.根据形式划分。
?记忆法
“记忆法”即通过记忆的方式对文献内容进行回顾,在脑海中重新构建关键信息的框架,记录下来并修改的方法。“记忆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第一,多次阅读文献原文的相应部分后尝试脱离原文思考;
第二,凭借阅读记忆,尝试组织语言转述文献观点;
第三,针对初稿,参照文献原文核对细节、完善语言、突出重点。
?笔记法
“笔记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并基于阅读笔记对文献内容进行整理与转述。“笔记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第一,在阅读文献时做好阅读笔记,注重整理和阅读文献的高效方法;
第二,记笔记时尽量使用短语或短句,简短且突出重点;
第三,将阅读笔记和自身思维都放置沉淀一段时间;
第四,重新翻阅笔记,整理思维,重构转述语言。
2.根据内容划分。
?释义法
“释义法”即用自身的表达方式阐述文献原文观点,使内容更加简洁明了的一种引用方法。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删除关联度不高的次要信息;
第二,在转述句中使用合适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第三,进行适度的解释说明(主要指篇幅适度、内容准确有边界);
第四,改变陈述视角、陈述顺序,调整内容的详略安排。
?概括法
“概括法”即将文献的某一部分或整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概括为简短的若干句话。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将文献原文的重点信息挑出并按照原文逻辑顺序进行联结整理;
第二,完整转述(文献作者的名字出现在转述句结构中)时后面应标注文献的发表年份,有时还需要标明页码;
第三,非完整转述(文献作者的名字不出现在转述句结构中)时后面应标注文献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如标明页码,则采用上标形式。
常用的转述动词及短语
01
表意动词及短语
1.表示文献作者的言语行为。
主要包括“阐述”、“写”、“定义”、“认为”、“支持”、“相信”、“致力”、“测量”、“实验”、“调查”、“举例”、“计算”等等。
2.表示转述人的转述行为。
主要包括“比较”、“参考”、“反对”、“对照”、“支持”、“解释”等等。
02
评价性动词及短语
1.积极性转述动词及短语。
主要包括“接受”、“强调”、“注意”、“指出”、承认”、“证明”、“证实”、“演示”、“推动”等等。
2.中性转述动词及短语。
主要包括“评价”、“评议”、“检验”、“评估”、“分析”、“假设”、“考虑”、“描述”、“解释”、“议论”等等。
3.消极性转述动词及短语。
主要包括“攻击”、“反对”、“忽略”、“对……不予考虑”、“摒除”、“对…提出质询(异议)”、“疑惑”等等。
文献转述的基本原则
一、标明所引文献的出处信息
必须在转述内容后用括号标注清楚文献作者和发表年份(有时还需要以上标形式标注页码范围)。
二、需要时进行适度阐释
很多情况下,仅有转述内容尚不足够,因为其很有可能无法很好地融入我们论文的论证过程中。此时,我们需要在保持客观、科学态度的前提下添加适度的分析成分,表露个人观点时则需要另外列出自身观点及其与文献观点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着眼于“大处”
我们不需要纠结于文献原文的细节,而应该放眼全局,把握文献重点,排除次要信息,在保障叙述清晰、准确的基础上追求简明扼要的表达效果。
四、创新表达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使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能仅仅替换词汇或短语,更要创造新的句子,并根据实际需要以及自身论文的风格类型来适度调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献转述的失范表现
01
混淆文献转述与其他引用方法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各种引用方法的含义及使用格式,把握其使用原则,并知晓其之间的操作界限在哪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有可能将一种引用方法的操作格式套用到另一种引用方法上,例如混淆转述法与直接引用法的格式规范,在引用文献原文时不加双引号,在转述文献重点时赘述成分过多。
02
张冠李戴式转述
1.文献作者转述错误。
包括文献作者的姓名、多位作者的排列次序(按照贡献率来判断)以及参与论文研究与撰写的作者的数量等等。
2.多卷文本转述错误。
包括对卷或册、对不同时期调查记录的混淆等等。
3.出版或发表信息转述错误。
包括文献的印刷版本、发表期刊、出版机构和发表年份等等。
03
扭曲转述
1.一意孤行,脱离原文。
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非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来解读文献,脱离甚至违背文献原始的素材及观点。这种做法是在一味地将他人文献的观点为己所用,是不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的表现,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
2.易被忽略,难以核实。
当论文作者对所引文献信息的标注格式准确且规范时,审阅者就很可能会忽视文献相应部分的具体内容,因此较难核实。
04
交杂转述
1.掺杂多种引用方法。
指的是将转述法与其他引用方法进行交杂使用,甚至将多种引用方法都一并采取转述的形式使用,破坏了各种方法的完整性。例如上半句直接引用文献原句,下半句就是对文献其他内容的转述。
2.孤立地掺杂主观情感。
虽然我们可以在转述时表达个人观点,但需要明确标注出自身观点与文献观点之间的关系,不可以在引用过程中不加说明地掺入自身的观点和评价,从而降低论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也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
3.易被忽略,难以核实。
针对这一失范现象,也同样需要审阅者反复核对原文才能发现论文作者的态度是否足够客观,是否有私自扭曲原文观点的问题。因此,如果对文献原文不熟悉或疲于查阅原文,则可能会忽视这一漏洞。
以上就是本期全部的干货内容,希望大家都可以收货满满,那我们下期再见!
文末说正事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