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之初,
辅导员召集大家召开了新学期的例行班会
会议上提到的一项内容,小编记得很是清楚:
“去年你们还是新生班,今年就是毕业班了,
论文选题的事情该提上日程了……”
距离论文开题答辩还有20天
还有15天
还有……
可是选题还不见眉目
都知道写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日常——本科毕业论文,硕士博士专业论文、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期刊论文,不一而足,不写不行。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作者对于某个学术问题的认知情况。说白了,写论文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
嗯,老师!
这些我也知道的,
我也想认认真真写论文,
顺顺利利毕业,
可是据说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论文那可不一样,
学生我真的不知道不知道如何着手?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都说好的选题胜过千*万马,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
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给出了完成一篇研究论文的大致时间分配,其中,建议15%的时间用于选题、20%的时间用于制定检索策略、25%的时间用于批判性阅读、40%的时间用于写作。
基于本科的论文实践,我们都会发现最初老师经常会说我们的论文题目太大,几乎都是要求我们把题目做得小一点,更具体一点。所以论文的选题其实就可以看出一些猫腻,一个好的选题对于整篇文章的作用由此可见。
今天小编就和山民们一起来聊聊
关于论文选题的那些事儿……
1.论文选题居然是……
多年前,有个外语系的女生,经常在学校电视台担任播音主持人,主持得也算是不错。结果她的论文居然是:中美两国播音主持的异同。
首先,这样的题目,居然她的导师就没有过问?
她看过或者听过美国的多少播音主持人的节目,她又看过或者听过多少中国播音主持人的节目?她还得上她的专业课,她还得干她的业余主持工作,她有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做这样的功课?如果以上她都没有做过,或者做得远远不够,这样的一篇论文她真的能够写好吗?
这就看出一个问题,越是对自己想写的论文题目了解得少的,他们的题目往往会做得越大。因为他们知道得较少,如果不用大题目来填那些他们不知道的空白,这样一篇论文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写的。所以必然会东拼西凑,拉来一些相干不相干的资料,随意而且胡乱地填充到这样的论文之中,这样才会制造出一篇看上去篇幅和字数都勉强说得过去的论文。至于论文本身质量如何,已经根本顾不上了。
有的学生也是一上来,就是全国范围的问题,或者国际方面的问题。他们对于他们所涉及题目在全国了解的情况可能根本就是少之又少,对于所谓国际领域中所涉及的情况同样也是提不起来。可是他们如果不写出这么大的题目,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从哪下手。
本科生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也不应该,但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这样的论文到底应该怎么样做。到了研究生阶段,如果还是这个毛病,那说明他(她)在研究生阶段所受到的基本训练实在太可怜了,甚至可以看成是基本不合格。那作为研究生一族的山民们到底应该怎样开始自己的论文之路呢?
2.“大”与“小”
对于在学术界中的所谓权威观点,或者所谓已经成形,很少受到质疑的观点,其中肯定多少都有一点值得质疑的因素,或者内容。质疑要有根据,根据就来自大量阅读的资料之中。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这几乎就是一个常识。被质疑的问题,或者观点,要写出文章来,那个题目也不会很大,仍然都要从小处着手,所谓以小见大的道理。
再有,真要写大题目的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远不是一篇论文能承担得起的,那需要一部著作。博士论文篇幅再大,从准确的意义上说,仍然只是一篇论文,如果说到涉及更大题目的著作,一篇博士论文的分量还是有限的。
3.论文选题该这样入手..
在研究生阶段,要写毕业论文,不是从题目入手,而应该是从材料入手。
很多人一开始就说对某个领域的某个题目有兴趣。觉得这一定能做得出彩。可是在我们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我们想要找到能够佐证我们自身观点的资料,几乎很少能找到。而能找到的资料,要么与我们想要说明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关联,要么就是与我们想要说明的观点相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再退回去另找题目?时间已经不够了。如果硬着头皮做下去,那么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没有人能够预料得到。这么一个鸡肋的局面,该怎么收拾?
所以,在研究生准备论文的阶段,可以先想出一个大致的领域,而不是带有自己观点的题目,然后去大量阅读,大量地去收集资料。在读到足够多的资料之后,再从中概括这些资料所反映出的观点。
如果写二到三万字的硕士论文,至少要收集五万字以上的资料。如果要写超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估计要收集或者阅读五十万字以上的资料。
读资料是一个很枯燥的事情,但是也是写论文所必须要经历过的事情。一个合适的选题并不能指望脑瓜子灵光一现。选题可能纯粹出于兴趣,也可能是社会需要,可能来自日常生活,也可能来自课程学习、小组讨论,或者来自其他科研成果的启发。
如果已经有一个大致方向,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可以启发思路的工具,来找到更多关联概念。比如,围绕着“就业”这个概念,可以联想到很多相关概念。
将这些概念进一步阐发归纳,可能得到这样的有层级关系的思维导图: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变成这样:
将这些不同类别的概念组配在一起,比如“本科生实习情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高学历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原因分析”,是不是有一个题目的雏形了?
那么,一个好的选题应该是什么样呢?
好的选题至少应该符合这三点,
以“就业”为例
1.可行
选题的可行性,一方面要求研究问题要具体、明确,另一方面要求研究问题大小合适、难度适中。
“就业能力的研究”范围太宽,难度太大,限定理论视角(社会投资视角)、研究对象(残疾人)及其他方面(开发)之后,研究问题的范围就更加适中了,不会太过空泛,可操作性也变强了。
受到这个例子的启发,我们可以试着把“就业能力的研究”进行限定,比如研究大学生(研究对象)就业能力的结构(其他方面),于是得到这样一个题目:
这个题目,乍一看范围和难易程度都可以。
万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问题呢!
嗯,假如其他研究者都没有想到这个题目,那可是妥妥的创新啊!
2.创新
选题的创新性,可以指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也可以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或者应用领域的创新。往小处说,自己的研究至少应该有一处是区别于以往研究的。
怎么知道有没有创新?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大学生AND就业能力AND结构模型",会看到这样的结果:
原来已经有这么多已有研究,如果仔细阅读几篇,可能会发现这一块已经有相当多且深入的研究了,想有创新并不容易。
3.有研究价值
选题的价值,一方面指经过实际研究才能得出研究结果,另一方面指研究应具备理论或应用价值。
如果你还不是领域专家,通常需要通过大量的检索和咨询来确认。对于研究新手尤其要这样做。
在拟定一个选题之后,首先自己检索是否有相关、相近研究,然后快速浏览相关研究,大致了解所选题目的范围、难易程度,并确认是否有某些方面的创新和价值。
4.另外在检索文献时,要注意检全、检准
在确定检索词时,要注意选取最能概括领域内容的核心概念。
通常,在资源类型上,需要检索图书、期刊论文、数据等不同类型文献;语言上,既需要检索中文文献,也需要检索外文文献;此外还需要检索经典文献和最新文献。
作为一只小白,导师告诉我的就是多写
从大方向落实到具体问题
再从写的过程中找到思路和定位
遇到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
一定要动笔,不写不行!理好思路再出发
以上就是小研关于论文选题的分享
后期我们还会持续为山民们分享
有关如何阅读文献,撰写初稿等内容,
因为爱你们,所以要和你们一起进步!
希望能和山民们一同顺利做好选题工作,
开始开挂的论文之路……
本文统整
席榕
本文来源
社科学术圈
本期编辑
万文婕
责任编辑
樱桃
往期精彩内容:
女生风采月
南湖,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今天,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开通了!
吓坏宝宝了!“学习不刻苦”涉嫌违法?
久等了!最全桂子山自习地测评,爱学习的你还不快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