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从业其实无须研究生教育背景,只不过现在是学历膨胀导致水涨船高。一个本科学新闻的,也有新闻理想,如果能在媒体找到一份好工作,那就先去工作,而不是读研深造,研究生是为研究做准备的。即使现在很多媒体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但一所大学不能只盯着这个“结果”,而甩掉本科专业培养的过程,放弃本科专业熏陶的主动权,更不能把研究生当本科生培养。这么大的事,未经讨论直接施行,激进休克,说停就停,我觉得是挺不负责任的。
曹林|文
针对“清华新传将取消本科招生”,我在昨天的评论中谈到“四不代表”:不代表清华不重视新闻传播专业了,毕竟会扩大新传研究生招生规模;不代表新闻专业的地位下降了,是对整个文科的强基改革;不代表新闻专业和学科遇到危机,这只是一所大学的改革尝试;不代表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主流,其他大学不会效仿清华的激进改革。
与几个教授聊了这个话题,了解到更多详细情况,我后来自删了那篇文章,因为文中对个别事实可能稍有误判,需要修正。不只针对新传,清华多数文科专业都取消本科招生,成立五大书院,其中日新书院负责基础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期打破本科阶段的专业壁垒,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我原先以为,说是“新传取消本科招生”,并不是没有新传本科新闻教育了,只不过不以从前那种单独的、独立的学科门类去招生。但从后来了解的情况看,并非如此,新传就是完全取消本科招生了,书院基本与新传无关(除了安慰性的以“课组”方式在书院开课),新传转向研究生培养,本科被突然休克。
正如我在上一篇评论谈到,我是认同清华强基改革这个方向的,有其合理性,尤其是新闻教育,需要在职业化之外打通文史哲的任督二脉,夯实知识的金字塔基,在整体的通识知识背景下才能实现如詹姆斯?凯瑞所言去报道作为“定位于现时的真实之整体”的新闻。先成为一个有能力的、明智的人,他们就会成为有能力的、明智的新闻人——应该强基,但强基目的是为了什么?还是要有一个专业根本和专业灵*的,从不重视通识,到全面通识而取消本科专业教育,是从一个极端摆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突然的(未经深思熟虑和公共讨论而突然推出)、激进的、不留余地的本科专业休克式改革,真会毁了多年积累才有了今天专业地位的清华新闻教育。
无论是“专业为体、通识为用”,还是“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以谁为中心,比例多少,这都没有关系,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去平衡和调节,起码都是有各自实体位置的。现在完全取消新传的本科招生,本科专业教育被连根拔起,不要说“体”,连“用”都没了,对一个专业来说,这是要命的事啊。
千万不能以机械工程思维看待学科建设,好像这只是取消了专业的本科教育,集中精力办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一个学科系统是一个血脉相连紧密嵌合的生命有机体,切了某个部分,尤其是像本科这样的关键部位,那是伤筋动骨。不要说是专业生命体,即使是机械切割重构,也会有方凿圆柄之忧。没有一流的本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对新闻传播这种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也是如此,没有一流的本科专业教育,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
我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新闻,当时我们班上的情况,本科两个班60多人,多数人都进了新闻业,从事与专业很近的工作,尤其是多进了传统媒体。而研究生班就不一样了,读了硕士后,很少有人去媒体工作,多流向了高校或研究机构,或者继续读博深造、锚定科研方向。留在学院做科研,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如果一个名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地方,所教的学生却很少去做新闻实务,与媒体这个职业实体缺乏关连,很少向业界输送人才,“新闻学院”还能叫新闻学院吗?
从我的经历和观感看,本科期间读的新闻专业,更会走向业界,选择去媒体工作,研究生才接触新闻,多会当教师做科研,走向学界。清华新传取消本科招生,没有了新闻本科教育,而专注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学院将与新闻媒体这个“职业实体”可能越来越远。做了这么多年新闻,与新闻系学生交流比较多,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在本科阶段是最有专业追求和新闻理想的时候,多会选择去媒体跑新闻。学院教育的时间越长,对新闻实务的兴趣就越弱。所以新闻本科毕业会有去媒体的冲动,到了研究生,投入了更多读书成本,经过研究训练后,很多就不愿去一线做采编了。
新闻从业其实无须研究生教育背景,只不过现在是学历膨胀导致水涨船高。一个本科学新闻的,也有新闻理想,如果能在媒体找到一份好工作,那就先去工作,而不是读研深造,研究生是为研究做准备的。即使现在很多媒体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但一所大学不能只盯着这个“结果”,而甩掉本科专业培养的过程,放弃本科专业熏陶的主动权,更不能把研究生当本科生培养。
新闻专业跟其他人文社科专业还不太一样,像文史哲之类,不需要对应一个职业实体,没有对应的“业界”,学院自身有强大的专业基础,每个文科专业都得学文史哲。新闻专业要有生命力和专业地位,须保持与“业界职业实体”的实质和精神勾连:毕业生流向媒体,媒体精英到学院教书,大学与媒体互相成就,学界与业界正常流动。清华新传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正源于这种与职业实体的紧密关联,为主流媒体培养了很多优秀新闻人,在业界形成了较高声誉,这些优秀新闻人又激励着更多的清新人奔向媒体。人大、复旦、中传、华科等新闻学院的专业声誉,很大程度上也是与“职业实体”的紧密勾连所塑造。
当然,新传学院不只是为媒体培养人才,学院有自己的科研追求和国际化目标,但作为以“新闻”为名的学科,不能退守到学院和学术而失去与“职业实体”的互相滋养。取消本科教育后,不错,老师教学任务少了,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做科研,写论文,带学生做科研,可没有了自身本科专业教育这个抓手后,从他处“接手”的研究生教育,跟实务和实体的关系就远了。本科生的实践和实习,是学院与媒体联系最多的地方,没了本科教育后,教出来的学生多走向科研,教授们多集中精力做科研,也无须实务界老师到学院讲采写编评,教授更不需要业界背景了。断了与职业实体的联系,新闻学院的发展就越来越自闭。虽然可能更国际化,科研论文上去了,人才也显得“高端”,却失去了新闻专业之根本。
当下新闻学科本就有“科研压倒教学”的弊病,新闻教育比较弱,科研取向过于强势,考核体制逼着老师发论文,而不是把心思用在教育上,加剧着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和媒体的无感。清华新传取消本科招生而完全转向研究生教育,将让“科研压倒教学”之病更重,使学院走向自我封闭。虽然不学新闻也可以做新闻,但那并非主流,在新闻职业化的今天,支撑着媒体从业者主流的还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尤其是本科专业训练。切掉本科专业教育,就是切断了与专业实体的联系,断了一个新闻学院的命脉。
这么大的事,未经讨论直接施行,激进休克,说停就停,我觉得是挺不负责任的。突然停招本科专业,不是一两届学生的事,而涉及一个学科的生命,涉及将来好几届学生,以及学科发展的路径依赖,还有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问题。不像课程设置,改了还可以改回来,一个专业取消本科招生,这是不可逆的,必须无比谨慎,必须三思四思五思啊。
曹林评论写作系列课第二讲开讲了,讲授提高评论言值的十个独家技巧,从角度、结构、标题、开头、节奏、语言、语感、形式美感等方面提高评论的言值。很多评论高手可能都在写作时使用到这些技巧,但可能都是在潜意识层面使用,没有总结和提炼出来。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系统的提炼,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本次直播课与大家分享,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