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在周日准时收看艺传小助手直播间,我是主播王子丞。本期节目为新闻系本科导师制特辑,我们荣幸地请到了新闻系主任吴玉玲老师作为嘉宾,大家掌声欢迎。
年3月18日新闻系级学生专业、学业导航大会暨导师见面会正在北京工商大学文科第二教学楼教室举行。
目前已有多个高校开办了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北工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媒体大环境下,较早选择依托学校商科的优势资源,采用差异竞争理念,希望我系新闻学子能够在经济新闻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新闻系自创系以来,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毕业人数已达多人,就业率的发展势头也一直很好。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新闻系历年取得的成就:
“经济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济新闻特色教学体系建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学校本科综合教改示范专业建设立项
新闻系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话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进入今天直播间的正题,让我们来看看新闻系自去年开始试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哪些特色?
(切换至15级导师见面会现场)
主持人好,我是小助手特派记者杨婉晨,现在我正在导师见面会的现场为您播报。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学弟学妹们对导师见面会的热情,让我们先来听听他们对导师制的看法。
杨:现在还没同导师正式见面,那在你看来导师见面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应该是导师学生可以共同探讨人生理想、兴趣爱好、学业疑惑的绝佳时机。
答:我们可以和导师近距离交流,共同探讨未来三到四年的规划,明确学习与实践目标。
(现场精彩瞬间,向上滑)
特别要提到的是,出席会议的还有主管本科教学的郑副院长对新闻系推行导师制的探索提出了肯定和表扬。
现场的情况就是这样。
(切回主播间)
谢谢杨婉晨记者的连线
根据新闻系副主任范敏老师在见面会现场提供的信息,新闻系现有15位专业老师,每位导师将负责指导四至六位同学。根据导师制试行方案的要求,每位导师每个月需要和学生见面至少一次,并且至少为学生提供90分钟的指导。指导内容包括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和实践的辅导、以及心理疏导等。
丞:去年在刚刚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时候,吴玉玲老师曾经接受了小助手的专访,她说:“只要是有益于学生的事情,我们就尽量去做。”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和吴老师对话的内容。
吴:新闻系作为学校本科综合教改的示范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要比其他专业做更多的探索和工作。我们都知道,除了在毕业论文工作阶段,导师和学生有一对一的指导外,其他时间老师和同学的接触还是相对较少的。
如果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问学生是否愿意和老师多接触、多交流,大多数的同学都会愿意而且需要。既然学生有这样的需要,我们作为示范专业,又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是有益于学生的事情,我们就尽量去做,稳步推进。既然推行导师制,目标明确还是有必要的。
在新闻学专业的培养体系中,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指导体系三大体系。以前这些体系都是针对全体同学的一对多式的教学和辅导工作。而导师制是个性化的指导体系,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是对我们整个培养体系的有效补充。
谢谢吴老师详细的回答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闻系本科生导师制试行方案》的主要内容,在四年中导师会带着大家做哪些事情呢?
时间
工作内容
具体形式与要求
大一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介绍新闻学科性质和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推荐入门书目;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规划;指导专业学习和暑期社会实践。
每月和每年级学生至少面谈辅导1次,每月辅导时间不少于90分钟,其中面谈时间不少于60分钟(寒暑假除外);
每生提交经过指导的学业规划一份
大二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培养方案辅导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组织读书活动和专业知识交流,指导学生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践;引导思考毕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规划。
每月辅导时间要求同上;
每生提交经过指导的读书笔记两篇。
大三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培养方案辅导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业务训练,指导参加学科参赛;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毕业去向;督促并指导学生假期专业实习,对有意向考研或出国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
每月辅导时间要求同上;
每生提交经过指导的学术论文1篇或参与“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1项);
每生提交经过指导的发表作品2篇或每组提交经过指导的参赛作品一份。
大四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参加学科参赛;对有意愿同学进行考研指导;督促和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就业指导。
每月辅导时间要求同上;
每生提交经过指导的发表作品或每组提交经过指导的参赛作品一份;提交经指导的毕业实习作品和毕业论文。
那么就让我们的前线记者王姜悦去了解一下已经经历过一年导师制的14级学生的看法。
(切换至14级同学采访现场)
主持人好,我是小助手特派记者王姜悦,现在由我来采访一下14级同学,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对导师制的看法。
姜:你们一般多久开次导师会?
答:每月一次,月初,月中or月末
答:我上学期是每周见一次。
姜:一般导师会会开多久?
答:90分钟(或60分钟的导师会+30分钟的单独交流)
姜:你们导师会都会干些什么呢?
答:主要是读书交流,也有学业规划指导、专业规划指导,不过是穿插进行
答:探讨国家大事
答:协助老师进行科研研究
答:参观新华社
(看来读书分享是每个导师组同学都需修习的必修课)
姜:导师们一般安排各位阅读哪些类别的书籍?
答:与新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专业书,可以一窥中国国情的社科类书籍
答:我们倒还好,我们不单看专业书,一般的期刊也不会放过。只是有时的读书交流会还挺考验人的,文献资料全是英文。
答:我们比较松些,像那种讲故事的小说都在我们的书单内。
姜:比如你们的读书交流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是以口头交流的形式?
答:现场口头交流,读完一本书后要提交读书笔记。
姜:若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更青睐何种分享方式?
答:口头。可以多点读书自觉。
答:口头。语言相对于文字来说,它的魅力在于面对面交流无障碍,更利于表达观点。
答:口头。貌似面对面交流更加轻松自在些。
姜:和导师相处了一年,你收获到了什么?
答:收获良多啊
答:我平时会按自己的规划读导师安排的书目,我觉得这样会督促自己要多读书,我还挺喜欢的。因为平时自己读专业书很少,但有导师带着读以及同学们交换自己的想法会对自己很有帮助。
姜:导师对你在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中给予了你哪些帮助呢?
答:老师要求读了很多同新闻专业相关的书籍,在我平常的新闻采访、写稿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答:老师在单独的谈话中也会对我目前在新闻采编方面的疑惑提供解答与帮助,为我指点迷津。
(切回主播间)
谢谢王姜悦记者为我们带来的采访。看来14级的同学都在导师制中收获了不少。
那么最后,让我们再听一下吴玉玲老师对我们的期许吧。
吴: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过程,是根据“人”的特点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按照统一标准制造“产品”。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新闻系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希望藉由专业教师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思想的直接辅导、引导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健全人、个性化成长的个性人。由此,我们希望,我们对学生的指导,不仅要有明晰性的书本知识,还要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默会性经验;不仅限于知识层面的知性辅导,还要有道德层面的德性引导、精神层面的人文引领。我们要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发挥师者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的综合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勤奋求实的学风作风、不畏艰难的意志毅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职业理想。我们要在了解学生个性、志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人尽其才,促进其个性化成长。我们的希望很多,我们正在探索,让我们和你们一起努力。我们相信,在你们的最美年华,会因为我们的陪伴而有所不同,希望我们能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谢谢吴老师的回答
本期15级导师见面会特辑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看!期待与您再会!
在此特别感谢赵娇娇、李鑫芃、马翰、曹兰、何鑫、何雨秋、吴彤、邵梦茹、毛可心、肖笔檀、杨景诒、张卿华、王轲昕、王薇、王若卿提供的智力赞助。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文字:王姜悦王子丞
摄影:刘宇楠
鸣谢:张劲哲
编辑:杨婉晨审核:吴玉玲李杰琼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