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中华吴嘉璐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ID:lixunlei)
摘要
1、广东浙江继续领跑,“二八现象”愈发凸显。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年的大趋势,继续呈现“东迁”和“南下”的特征。不过人口的流向变得更加集中,70%以上的人口净迁入量都流向了浙江和广东,“二八”现象愈发明显。
2、省内层面:继续向核心城市集中。每个省份内部,只有省会等少数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浙江省90%以上的净流入人口,都流向了杭州和宁波,广东主要流向了深圳、广州和佛山。
3、“抢人”愈演愈烈,新一线明显发力。从城市等级来看,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在持续流出。18年“抢人”大战比较成功的安徽省和西安市,19年人口迁入规模明显放缓。核心城市都开始加入“抢人”队伍,未来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出压力还会更大。
4、小城市持续流出,地产调整压力大。随着地产刺激的退出,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未来房价调整压力会更大。而对于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流入,对房价推升更明显,深圳就是一个例子。
01
广东浙江继续领跑,
“二八现象”愈发凸显
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年的大趋势,继续呈现“东迁”和“南下”的特征。年我国东部省份人口净流入规模超过万,而按照秦岭-淮河一线来划分南北方的话,南方省份人口净流入达到万。而且东部和南方省份的人口迁入规模,相比年进一步增加。
从具体省份来看,人口的流向变得更加集中。年浙江和广东人口净流入规模就达到了84.1万和82.6万,在全国层面遥遥领先。根据我们计算,70%以上的人口净迁入量都流向了浙江和广东,而前两年这个比例都只有60%左右。与其说人口流向了东部和南方省份,不如说是更加集聚地流向了广东和浙江两省,“二八”现象愈发明显。
02
省内层面:继续向核心城市集中
从省内流动的情况来看,也和年类似,人口继续向省会和“双子星”类核心城市集中。在每个省份内部,只有省会等少数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比如江西、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基本上都只有1-2个城市人口在净流入,其余城市人口均在净流出。
而且即使是各省内的核心城市,年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以福建为例,年厦门和福州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5.37万和2.76万,相差不大;但年两个城市的差距明显拉开,厦门净迁入量达到了13.3万人,而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净流入量只有0.8万人。这说明,在经济和*策因素的驱动下,人口在地区之间的分化在加剧。
即使是人口流入大省,也不是“遍地开花”。以浙江省为例,年人口净迁入规模居全国第一,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中,有4个城市是人口净流出的。剩下7个城市是人口净迁入。但从规模上来看,其实浙江省绝大部分的净流入人口,都流向了杭州和宁波。其中,杭州人口净迁入49.35万人,宁波人口净迁入30.07万人,占省内各地市净迁入总量的90%以上。
人口净流入的另一大省广东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大部分的人口都流向了深圳、广州和佛山,其他城市的人口迁入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城市甚至还在净流出。
03
“抢人”愈演愈烈,新一线明显发力
从各等级城市的情况来看,一二线城市持续人口净流入,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在持续流出。
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仍维持人口总量控制*策,深圳和广州继续人口净流入。年北京人口继续净迁出,但净迁出规模从年的22万缩窄至6.3万。上海虽然保持人口净流入,但规模不到1万人。而深圳和广州人口在大幅流入,年广州净迁入25万人,尽管深圳未公布人口的自然增长数据,但根据常住人口增量推算,净流入体量估计也有30万左右。
新一线城市加入了“抢人”大战的队伍,近两年人口迁入规模明显增加。比如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除了经济上的吸引力外,在人才吸引*策方面也在不断增加力度,不仅落户*策有所放宽,还在人才补贴、租房补助、购房补贴等多方面提供相应的待遇。年的时候,新一线城市的人口净迁入量还不到90万,而年该规模已经升至万。
在年的时候,“抢人”最成功的当属安徽省和西安市。年安徽省各地人才*策均大幅放宽,而当年也是安徽人口净流入的巅峰。但这种盛况只维持了一年,年安徽人口净流入明显放缓,净迁入规模甚至比年之前的水平都要低。从地级市层面来看,年安徽省内各市几乎都是人口净流入的,而到了年,已经有6个地市出现人口净流出的现象。西安也很类似,尽管年仍有13万的人口净迁入,但相比年的32万也是明显放缓的。
这也说明,要想持续地吸引人口,仅靠高成本的人才*策是不够的,关键还要看经济和产业的持续发展。
几乎所有的三四五线城市,继续面临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压力。而且在我们统计的个城市中,即使不剔除人口的自然增长,年有28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也是负增长的。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六年负增长,意味着我们已经步入了人口存量竞争的时代。核心城市都已经开始加入“抢人”队伍,未来中小城市人口流出的压力还会更大。
04
小城市持续流出,地产调整压力大
长期来看,人口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像日本在90年代以前房价一路上涨,对应的也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时代。而90年代以后房价明显回落,这其中固然有地产泡沫破灭的因素,但为何这么久以来房价却再也没回去呢?人口或是关键,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在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持续下行;而90年代以后城市化率的速度也大幅放缓,也就是说支撑房价的人口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
我们也统计了-年我国各地房价涨幅和常住人口的变化,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随着地产刺激的退出,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未来房价调整压力会更大。其实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从年以来就已经持续体现了。
即使都是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Wang等人()采用中国城市非户籍人口占比和房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间人口迁入每增加1%,将导致房价上涨0.7%。研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口迁入都对房价有推升作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口净迁入对房价的影响更大。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近期深圳房价的上涨压力会比较大。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了41.2万,其中常住户籍人口的增量就有40万,常住非户籍人口只增加了1.13万,如果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常住非户籍人口可能还是减少的。这就意味着,去年深圳农民工或许在净迁出,而迁入的人口大多是符合落户条件的引进人才,这部分人口的净迁入对房价的推升作用更加明显。
所以往前看,在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策刺激减弱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会越来越大,各地抢人*策也会愈演愈烈,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
疫情发生后,知乎上掀起的热门话题
一个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避免生存焦虑?
底下回答五花八门,只有一个道破天机: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款,而是如果没了死工资,你还有没有其它稳定的收入来源?
有人说,我“报复性存钱”,存够万还不行吗?
真的不行,不信,看一组根据近30年的通货膨胀得出的数据吧(数据来源于北师大钟伟教授):
现在的万,相当于90年代的万元户;
而现在的万,在20年后的真实购买力
只相当于今年的11万~45万!!
也就是说,20年之后,你拼命工作攒下的钱,很大一部分都会打水漂。
就算存银行,1年期1.5%的利率,也抵不过每年2%的通货膨胀,你的钱每天都在贬值。
当然,说这些不是要制造焦虑,而是想告诉你,只靠工作赚钱,是没有生存安全感的。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也早就提到:学会让“钱生钱”,有一份稳定的现金流,才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而投资,更是一生一次的修行,谁也避免不了。
这句话,是北大一位经济学学者,在每年秋天的公开课上,对所有本科生说的第一句话。
提起北大经济学,也许你多少耳闻薛兆丰的趣味解读,但却未必知道,在北大经济学者天团里,还有这样一位大拿:
他曾连续5年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几乎没有失误;
眼光极准的他,从年为自己做家庭资产配置,年收益率更是从40%一路攀升;
不仅如此,他还曾撰写《内参报告》,分析当下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
他就是徐远,中国经济学顶尖小圈子里的大人物。
他是集宏观经济、金融、投资于一体的“硬核学者”
无数大佬纷纷为他打call
说起徐远,很难用一个身份去定义他。
倒是他学生的一句话,尤其准确:
在北大,搞学术的没有他会投资,在金融市场,做投资的又没有他的学术造诣;
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洞察和穿透,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恐怖
▼徐远的经济学著作
被罗振宇、汪丁丁极力推荐
我想,这和他20多年在顶尖经济学殿堂的学术深造,以及15年的投资实战,不无关系。
时光回到年,本科北大数学系的他,刚刚走进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念硕士。
在学术圈里,那是中国经济学的圣殿。
他的学术启蒙恩师,就是被称为“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第一人”的宋国青教授。
和老先生一起做学问,穿梭在抽象模型理论中,又在城市农村调研走访,大师的教诲,他至今念念不忘:
一个学者,一定要接触真实的世界,如果只在象牙塔靠理论说话,一定会走偏。
这份严谨,也体现在他之后的教书生涯中,年从美国杜克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徐远被聘为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专门教投资。
虽然在学术上已有造诣,可真要教人时,他却开始怯场了:
我当时自己还没真刀实枪的投资过,怎么教人呢?
于是他诚惶诚恐地,一边教学一边实践,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实践上全面加深对投资的理解。
这一积累,就是15年。
而当他把对宏观经济的准确预判注入投资实战时,一切都变得神奇起来:
从年起,他开始连续5年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全部被证实。
那年,他梳理了适合买房10大城市、地段,让不少人在楼市最火的-年抓住机遇,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投资问题。
一次深圳线下大课的问答环节,就有一个大姐站起来,还没开口就泣不成声:
我们全家现在都能搬到深圳一起生活了,还赚了不少钱。
我从来没想过,日子能这么快就好起来。
徐远说,虽然他不是善于处理这种场面的人,但那种感动,却一直被他记在心里,毕竟,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万真的不是小数字。
年,他观察到利率的下行,并敏锐的看到了国债期货的投资价值,第一时间发声:
国债目前价位96.7元,预测升到元,加10倍杠杆,就能有近34%的收益。
▲图片来自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