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最新CFA一级二级经验详细总结附时
TUhjnbcbe - 2021/4/28 17:22:00
北京痤疮主治医院简答如何治疗痤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5%8C%97%E4%BA%AC%E7%97%A4%E7%96%AE%E5%8C%BB%E9%99%A2%E7%AE%80%E4%BB%8B

前些日子刚刚过了二级,觉得备考不足的自己实在是受到了上帝的眷顾。成绩出来的刹那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回头想想,这走过来的路也是非常理所当然。自己在备考中看过不少经验分享帖,在走过这段路之后,我也想客观的分享一下自己对于CFA一级二级科学备考的观点,希望能对未来走上这条路的金融精英提供些指引,也为自己即将到来的三级备战攒些人品:)

一、首先说一些关于大家在看备考经验帖和备考心态方面的注意事项:

1、背景不同的同学可比性有限。我本科毕业于第二梯队财经院校主修文学公文写作方向,辅修国际金融,六级,托福,GMAT,14年7月来纽约留学学习GlobalFinance专业,14年12月全A通过一级,15年6月5A3B2C通过二级。个人觉得自己的财经背景属于中等,因而花了大量时间备考(具体备考时间和策略见下一部分)我之前看过一些top-tierfinance专业的大牛的一周几周通过考试的经验帖,觉得对自己没啥借鉴意义。还听过北大毕业的超哥说他非商科专业的同学一周突击完美通过一级,对此鄙人只能ORZ。觉得时至今日,大家已经积累了10年以上的教育以及学习能力的背景差异,因而一定要思考适合自己的备考策略,不要盲目自信,觉得别人可以自己也可以,也不要妄自菲薄搞得备考周期过长。

2、不要觉得自己也会被天上的馅饼砸到,人生不是一场*博,侥幸心理不要有。对于短期备考通过的Case,不过是*博中成功的案例,但这样的案例少之又少,并不值得你去仿效。这样的经验贴,不过是帮备考不足的你考前找找信心而已,科学备考才是王道。CFA考试半年或一年才有一次,考试费的昂贵只是一方面,对青春、精力的消耗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得失,使得任何一个考生都不该轻敌。

3、备考时间与备考策略一定要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备考时间长并不一定能保证考试通过,如果学习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时间就被白白浪费。备考策略制定的再完美,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执行,只是空架子而已。

4、Planning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思考有效执行,计划与执行都很关键。在报名之前先思考一下自己的备考时间是否充足,并制定计划,关于这一点在下一部分给大家讲,如果觉得时间不够不如不报名。一级二级考试不通过是非常伤士气的,时间和考试费的浪费会考验你再次挑战的勇气,因而最好不打没把握之仗。这和三级不一样,就像爬山。一个还没爬或者爬了米就坚持不下去的,很容易不再继续爬,不过已经爬到了米的人哪怕遇到几次折返,也多半不会放弃登顶米的初衷。在确定备考时间和备考计划之后,接下来就是有力的执行。第一学期期末我最后一个月备考时间不够,于是顶着期末的压力翘了最后一个月一大半的课泡图书馆学一级。看累了就出去抽根薄荷烟清醒下,在回家的地铁上不再像过去一样看NewYorkTimes而是复习自己今天的review笔记。终于保证了自己的复习计划能够有效完成。

5、CFA考试是知识性考试,它既不像英语类考试一样涉及语言天赋,也不像GMATGRELSAT类考试一样很玄的在考思维能力。CFA更像是中国的高考,是考察你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知识积累,因而考试通过的人往往是备考得法,时间充足或是知识背景已然扎实的人。不同的是CFA是通过类考试而非选拔类考试,只不过连续三级的门槛让通过考试的人看起来更像是被层层筛选过的。

二、备考时间与通过概率的线性关系建模。

我希望我的一些观点可以足够visualize和可操作,或者说成为Benchmark式的备考时间策略总结,因而我在此列一下个人背景、备考时间以及通过概率的估算关系。我并没有很多数据作为概率统计的支撑,不过在我看了很多帖子之后觉得这样的估算表相对客观,对于大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我刚刚花了20分钟做了这张表来将我的估算Visualize给大家,大家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匹配的个人背景。注意:

1.AssumptionNo.1是将大家的备考策略作为控制变量,即假设大家都采用中等的备考策略。因而如果备考策略更为科学,学习重点抓的到位,通过概率可以有很大增长。

2.AssumptionNo.2假设大家并没有工作经验。因为现在中国CFA考生主体是学生,因此以学生的数据作为benchmark。如果有金融相关工作经验可根据自己的通过概率进行调整。例如乘以1.5到2.

3.AssumptionNo.3假设大家的水平可以用院校背景和专业来代表。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Third-tier也有很多人才,非商科同学也可能是金融通,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自行根据自身应归属的Bracket进行调整。

4.AssumptionNo.4假设考生都是本科生或者刚开始读研究生的同学。如果有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大牛可以将自己的Bracket向上调整。

5.学习时间在一定时间之后边际效用递减。例如second-tier商科同学学习90天可以达到百分之75的通过概率,比60天提高了25%,不过学习天的话只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到百分之85。这也是在建议大家,备考周期太长未必很好。不过对于备考周期短的同学增加学习时间可以有效提高通过概率。

6.不同背景的同学最佳时间/概率平衡点不一样。这个和Globaloptimalportfolio一个道理:)

例如top-tier商科同学在60天之后边际效用递减,因而60天即是最佳复习时间,如果配合上有效的备考策略,则可以将通过率由75%增长为90%以上。

我在这里并没有歧视背景较差同学的意思。我觉得我属于背景稍强于second-tier非商科一类的同学,因而一级二级备考周期均选择为天,觉得这样才比较稳。DataVisualization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很好应用,我的经验也很可能具有主观性,如有不足求指正求轻喷。

三、一级备考经验教训篇。

备考资料:我和多数同学一样用的notes,同时听了金程的网课。我并不是在打广告,不过网课里的老师真的挺招人喜欢,他们幽默的风格和备考策略的指导,成为了我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之一。Notes每年都可能会出现改革,建议大家用最新版notes!考试费这么多都花了,千瓦别在备考资料上省钱!等考下证书了以后有的是钱给你赚!

备考节奏:经常是上午看30-50页书,下午再把对应的视频看完,并且完成notes的课后题,晚上就和室友或者哥们啥的去吃饭、健身、打LOL和DOTA,周六周日就当放假,各种疯玩:)备考前半段比较有节奏也比较轻松。当时我是在大四下半学期,论文早在寒假就基本写完,因而备考时间充足。按照这样的节奏每本书大概花了1个月的时间,在看完了5本书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疯狂的纽约研究僧生活···连续几个月没看书之后,在最后一个月疯狂突击,最后一个月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2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看书做题。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最后期间把自己逼得这么惨。。。因为我是实在好久没看书了都快忘光了,所以迫不得已疯狂复习。如果能够有节奏的定期复习也不至于像我这么惨。。。这也算是用鸡血爆棚的执行力来弥补智商的缺陷和之前欠下的债吧~~~

备考策略:5个月时间第一遍看书(其实时间比较松散),10天的时间第二遍看书复习,5天的时间第三遍看书并整理笔记。之后还剩15天,进行了3次模考,最后这15天题海和看书交替进行。在第三遍看书并整理笔记之后其实对知识点已经基本熟悉,之后的过程就是查缺补漏和进一步记忆知识点和挖掘知识重点。其实看书到后来是越看越快的,第四遍第五遍看书也就是一带而过,一天就能过一遍。有些同学说:“哇塞!看书看了5遍!你太拼了吧!”我说:“拼个毛线!看了三遍书之后后两遍已经行云流水了,我要想的话可以在看完5遍之后一天看3遍你信不?”我在考前把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新CFA一级二级经验详细总结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