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西安建大马仁民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暖通空调》杂志第2~13届编审委员会顾问、《暖通空调》杂志荣誉编委马仁民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月5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4岁。
马仁民教授生于年10月12日,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马仁民教授出生于河北昌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年9月至年1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学习。年2月在河北昌黎中学任教,教授数学和物理。年9月至年7月又先后进入北京东北大学工学院、吉林工业专科学校和沈阳东北工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年8月赴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年9月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并校后调入环工系任教。年10月获评副教授职称,年6月晋升教授,年退休。
马仁民教授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曾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暖通空调教研室主任,年被评为“冶金部先进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马仁民教授长期从事通风空调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学一线工作40余年,始终忠诚于*的教育事业,在职工作期间忠于职守、勤勉认真、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师生、同事和社会的好评,教学水平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赞誉。
马仁民教授专业知识广博,以扎实的学术科研能力、高尚的学术人格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中很多人都成为了中国暖通空调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主编出版的著作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国外非工业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动态》《下部送风与局部空调研究》《下送风空调原理及设计》等,其中《空气调节》作为专业教材被广泛采用。
马仁民教授积极开展与国外同行专业交流,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多次作为暖通空调领域的专家代表,前往丹麦、瑞典、挪威、日本、美国等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为暖通空调专业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仁民教授退休后,仍然关心我国暖通空调事业的发展,参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建设。
在马仁民教授等老前辈的带领下,一大批“西冶”暖通人在专业学科上孜孜以求、默默奉献,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生驾鹤西去,风骨依然留存,让我们在沉痛悼念先生突然辞世的同时,深刻缅怀先生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先生师表千古、教泽长存!
下文节选自《暖通记忆》。谨以此文表达追思,表达最深切的悼念!
硕儒博雅清澈澄明——马仁民教授
马仁民老师,是在当年国家实行院系调整之际于年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调到西安,参与建立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众多老师之一。也是中国建立暖通空调专业教育体系的拓荒者之一。从东北工学院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从当年师从来华授业的苏联供暖通风专家马克西莫夫到亲自撰写空气调节专业教材的逐渐成熟。
从东北工学院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马仁民老师年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原本是学习建筑的,所学内容偏重建筑结构。毕业后,学校派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跟当时的白俄讲师尼莫非申科学习。
“年,东北工学院把化工、动力两个专业的学生合在一起,开始上采暖、通风、煤气的专业课,我从哈工大进修完成之后,回到东北工学院任教。”“年,东北工学院暖通专业第一期本科生毕业,这批学生是年入校的,约90名。这些毕业生里如今有许多成为中国采暖通风事业的骨干和开拓者,在教学及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到中国各处点燃了采暖通风专业发展的火种。比如,田胜元到重庆建工学院;王荣光,到天津大学,参与该校的供热供燃气专业的设立工作;刘先哲,后来担任天津城建学院暖通教研室主任;单寄平,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建筑负荷计算法,冷负荷计算法,继承和发展了国外的负荷计算理论等。”
论及我国首届暖通专业毕业生,从马老师等前辈的回忆中,应该是分成两个类别,一个是专科毕业,另一个是本科毕业: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两校各有一个班的学生作为暖通专业二年专科生毕业。这是我国暖通专业首届专科毕业生。年,东北工学院首届四年本科生毕业。随后,年,东北工学院完全由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的四年制采暖通风专业本科生毕业,大约有人。那时随着各地建设步伐加快,国家急需类似暖通专业的工科毕业生。
马老师说:“在年的毕业生里有赫崇轩,分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李鹏飞到同济大学;年毕业生中有孙延勋,他研究开创了空调建筑另外的一种负荷计算方法,分到贵州省建筑设计院,一直做到总工。”
“年,东工的本专业毕业生毕业答辩,非常的隆重,同济大学的巢庆临老师、吴沈钇老师都特地去东工观摩。本科生答辩如同现在的硕士答辩,很严格很精彩的。”
到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系统一都调往西安,成立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老八校”的暖通专业教育体系逐步成形。
当时所谓的“老八校”是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太原工学院、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正是因为第一批的本科毕业生,以及一些原来学习建筑、土木专业的老师经过暖通专业的进修和研究生教育,成为中国暖通空调专业的拓荒者、耕耘者、教育者。这支队伍,成就了今天中国暖通空调大业的基石建设。
马克西莫夫博士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影响深远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校当年,建立了暖通教研室,第2年,也就是年,教育部聘请前苏联专家、著名暖通教授马克西莫夫博士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任教。其任务是培养研究生和讲授空气调节,也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他的到来,使中国暖通专业教育在初创期踏上了规范的路程,同时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跟随马克西莫夫博士学习的人,大部分是上面所提到的本校和外校的专业老师,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暖通行业的学术泰斗和领*人物。这段历史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发展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马老师回忆说:“年,前苏联的马克西莫夫博士来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带出了一批日后成为中国暖通空调行业栋梁的人,其中一些人成为行业学术泰斗、技术领*人物。”
“这些人中的部分我还清楚地记得,比如有来自清华大学的赵荣义,来自重庆建工学院的董强,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郭骏,来自天津大学赵天雄、曲阳秋,同济大学的李鹏飞,太原工学院张福臻,湖南大学的娄良实,西安建工的陈郁文、鲁克勋等。”
“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教师和设计院的代表,如华东工业设计院、华东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院的只是听课,不搞研究)等。”
“这些集中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人,跟着马克西莫夫博士上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在上海做了3个月的实习,考察工程的通风系统,最后每个人写论文,集中出版了《南方建筑降温论文集》。有些论文的内容,我还依稀记得,比如,陈郁文的《α的研究》,赵荣义的《墙面受热如何影响自然通风》等。”
“马克西莫夫教学很有一套的,我观察他很注重实践,他让学生们在现场看,然后回来聚到一起,大家就都一起讨论,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最后,他总结然后分析问题。我后来在教学里也用起了这种方法。”
暖通专业早期教材的历史
说起教材,马老师话题更丰富了。因为马老师在他从教几十年之中,一直笔耕不辍,参与编写了多版教材,是中国暖通专业早期教材演变的见证人和参与人。
“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后,回到东北工学院,就开始突击学俄语。我是河北省教会中学毕业的,有英语基础。当时,我们几个有外语基础的老师一商量,去请示,我们不再单独学外语了,以便节省时间。但是,我们要用,只好用速成的办法学习俄语,速成之后,我们翻译了室内给排水的前苏联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年就出版了。”
年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暖通实验室建成,成为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的亮点。
马老师介绍说:“最早的采暖通风教材是由王兆霖和吴增菲翻译的马克西莫夫的书,王兆霖翻译的采暖部分,吴增菲翻译的通风部分。”
“年教育部开始要求统一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就开始合作,共同撰写教材,一本采暖,一本通风。供热教材,是郭老师和贺平编辑的,再以后的供热是谭福元编的。”
马老师陆续介绍了有关教材的情况,根据相关的记载,与马老师讲述内容进行了比较,笔者出年前暖通空调教材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版国内出版的专业教材是由叶龙教授、王亦昭教授主编的《采暖工程》。
年马仁民教授编写《通风工程》,到年,空气调节从通风工程中分离出来,《空气调节》教材出版,年,马仁民教授主编的《空气调节》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年再版。
年,四校合编的《空气调节》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四校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建工学院、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通风工程由湖大主编。
年,第二次统编教材,建设部又要求合编教材,但只是清华和同济合编了。范存养教授和赵荣义教授主持的,范老师特约请马仁民老师主审,并介绍第一次统编教材的经验。
年,四校合编的《空气调节》第二版出版。
教学与学术追求博览多闻注重实践
对于国外同行专业交流的情况,马老师曾在年,参加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首届国际暖通空调制冷大会,并宣读论文。随后在年,去挪威参加空调大会,发表论文。年,去瑞典皇家工学院访问与皮德森交流并一起研讨互派留学生等合作事宜。年,出席清华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同年去日本东京大学参加国际会议,在名古屋大学讲学。年,到美国参加ASHRAE大会,再遇日本木村建一先生。
“我是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年任主任。教学生涯中遇到文革,那个时期真是一言难尽!后来年工农兵大学生最后一届,当时要‘开门办学’,我们都去了武钢,与工人同吃同住。我们还带学生去上海实习,当时都住澡堂子。当时我们主要是到前苏联援建的一些项目区看现场,看设备维护情况。比如西安的电容器厂、西安仪表厂、郑州砂轮机厂等。我们帮助这些工厂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也带学生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我们就是把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讨论出解决办法。这一点是‘开门办学’方面值得吸取的好经验。可惜在后来乃至现在的教学中没有加以足够的借鉴。”
“我们搞教学、带学生、实习、做课题,这些的确是很累,但是我们很欣慰,都认真地完成了任务。”
(作者:董丽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