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雪晴,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副院长
我要讲的题目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法学+俄语专业人才储备及培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中俄学院有很多问题跟俄罗斯合作,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都涉及到语言问题,同时也伴随其他专业问题,以前在国内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俄语语言和文学专业的学生,发现他们对其他相应专业是完全不了解,涉及到其他专业的具体实务是没有办法操作的。比如我就是学俄语专业的,让我去翻译化学、生物、法学的东西,我根本就无法下手,因为该学科的汉语意思我都不明白,因此在年的时候,我们学校向教育部申请,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清华大学的理学院,全国一共17家学院一起被国家列为试点学院。我们学校的特色是有七十多年的俄语教学,这在全国来说是其他学校是很难比拟的。试点学院在年成立之初是依托两个学校:中方是黑龙江大学,俄方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是整个俄罗斯唯一一家与俄罗斯科学院有紧密联系的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80%以上的教师同时也是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所以说它是教学与科研的联合学校,而且在这几年的排名当中,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已经排到俄罗斯所有大学中的第三位。针对国家缺少专业加外语的人才,我们进行了特殊的专业设置,我们这个专业就叫“专业+俄语”,六个方向,“法学+俄语”、“金融+俄语”、“物理+俄语”、“化学+俄语”、“生物+俄语”和“数学+俄语”,我们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当中会获得两个相应专业加上俄语。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实行了培养人才的国际化:首先是教学管理,不是单方教学管理,是双方管理,有中方负责教学的负责人也有俄方负责教学的负责人,教学计划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双方专家共同制定并调整的,师资配备除了有正常的外语老师外,将专业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黑龙江大学相关学院老师进行授课,比如说法学院老师授中文方面的法律课程,其他关于俄罗斯的一些课程,是由俄方派遣教师来我院授课,俄方使用的教材都是俄罗斯的教材或者是他们自己做的课件,答辩形式。我们首创了国内中俄联合办学的论文撰写和答辩方式,所有毕业生论文撰写必须用中、俄两种语言,答辩委员会是中俄双方答辩委员会,答辩是双语答辩,场次是同一场次,中方教师针对汉语论文提出相应问题,俄方教师针对俄语版论文提出相应问题,学生要用两种语种进行答辩。如果都通过了,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课程设置由中方专业课专家设置20门课程,俄方有15门课程,俄方是根据他们教育部的关于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来制定的,所有这些课程都是俄罗斯的教授、副教授来我院授课。我们学院的名誉院长聘请了前驻俄大使李风林先生,每年都会到学院听工作汇报并对工作进行下一步安排,同时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