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年成为“河南省名中医”,年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名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肝胆病学和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她是赵文霞,医院脾胃肝胆科主任,从年毕业留校至今,已在三尺讲台上走过34个年头。
换位思考务实创新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临床科研成果及最新学术发展-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癖”内容增加到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及教材中,并开设了《中医肝胆病学》选修课。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改变了过去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单纯理论分析的传统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建立了肝胆病系统疾病教学案例资源库。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术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后期临床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与临床紧密结合,实行了研究生规培与研究生教学的结合与统一,先后完成“中医内科培养临床应用人才途径与实践研究”及“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项教学改革课题,使本科生和研究生临床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临床一线工作。
爱生如子毫无保留
制定中医内科每周三下午教学查房制度,每个病区设一名教学秘书负责组织和记录教学查房内容,并定期进行观摩交流和督促检查,为后期临床教学质量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制定教改方法,已被纳入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改文件中,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好评。认真做好本科生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每年亲自指导本科生实习带教30人次,指导本科生论文撰写5人次。自年每年带教仲景班本科实习生3人,鼓励学生动手为病人诊脉望舌、辨证、书写病历,提高其动手能力。积极支持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暑期下乡诊疗实践活动.在中医内科技能竞赛中,所指导的学生获得一等奖。
先后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3名,博士研究生生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有9人考上博士,6人获河南省应届优秀毕业生,14人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叶放、马素平、刘晓彦等已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
传帮带教乐此不疲
作为学科带头人,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努力使教学团队成为年龄梯度合理,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合理,医、教、研相结合的优势团队。注重团队成员教学能力培养。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定期观摩教学制度,督查听课制度,使每一个成员都把提高教学能力放在第一位。认真做好教学内容研究,制定了每月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制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疑点、难点,明确讲解的方法及深度、广度。培养团队人员的科研能力,开展多学科科研协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鼓励每个成员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获教学成果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教学论文56篇,在研教学课题10项。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一对一指导其开展教学工作,对新教师实行教学试讲及教学评教制度,利用暑假期间进行每位教师一节课的观摩评教活动,并对教学课件进行详细的讨论和修改。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骨干。其中王永霞被评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燕树勋获得“河南省教育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刘鸣昊获得第四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醉心科研不忘讲台
从事中医药防治肝胆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重点对中医药防治脂肪性肝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科技厅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治疗方案,该方案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共识方案在重点专科肝病协作组全国54医院推广应用。研制出院内制剂消脂护肝胶囊(Z0331),临床疗效显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成果已经纳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中。
重视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工作中,将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方案写入了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增加“肝癖”附篇,课堂讲授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药治疗辨证思路、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使学生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生思考、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开设了《中医肝胆病学》选修课,将参加十五、十一五中医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辨治方案纳入教学内容中,运用中医健脾补肾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充实到教学内容,丰富了中医“鼓胀”的治疗内容,应用案列说明了“肝肾同源”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图/文:河南中医院
编辑:苗苗
制作:杨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