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由我校徐乾(15级物院本科生,毕业于山东省莱芜一中)、蔡其志(15级匡院本科生,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孙越(15级匡院本科生,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三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伍荣获O奖(OutstandingWinnr),并同时获得BnFusaroAward单项奖(BnFusaroAward是以该赛事创办者命名的奖励,通常奖励给所有论文中最具创意的作品)。
美赛二三事美赛全称“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MCM/ICM)”,是全世界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内容涉及经济、环境、医学、安全、未来科技等众多领域。竞赛要求学生(本科生)三人为一组,在四天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模、求解、验证到撰写论文的全部工作,考察了参赛选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奖项设置:
OutstandingWinnr国际特等奖(全球共约20支)
Finalist国际特等奖提名
MritoriousWinnr国际一等奖
HonorablMntion国际二等奖
SuccssfulParticipant国际三等奖
Unsuccssful不成功参与
年,全球共有支参赛队伍参加。其中获得O奖的有13支队伍,而BnFusaroAward创意奖,全球仅一支队伍,可见其分量之重。
由于蔡其志和孙越两位同学正在交换,我们此次只采访了徐乾同学。
徐乾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级本科生
大一学分绩4.66,大二学分绩4.78,均位列年级第一
曾获国家奖学金、拔尖计划一等奖学金、郑钢奖学金、人民奖学金特长奖等
南青朋辈之星标兵
南京大学-学年优秀学生标兵
南京大学第20届基础学科论坛一等奖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这两者的不同最大化,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徐乾同学引用了李开复的这句话。确实,在美赛过程中的每一步,他们似乎都在对所有人说:“请让这个世界因我而不同。”
我们用四天在非洲建出了大坝“提供一个方案,来解决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之间的Zambzi流域因受老化而可能威胁下游人口安全的卡里巴峡大坝问题。”这是美赛选题对徐乾和他的队友们提出的要求。
这并非易事。团队要对三个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深入研究一个方案的详细建模方法并分析过程中,周期成本、发电、管理*策、环境因素,每一个都是一道待解的难题。执行严密、多种渠道——稍有不慎,团队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想想看,炸掉一个类似三峡大坝的坝,并用10多个小坝代替,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多非本专业知识的运用。不知道有没有人敢用我们的方案。”他们这样形容这个选题的难度。
徐乾和他的队友们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难题。“其实我们曾在国赛中失败过。”他们说。
在参加美赛之前,徐乾等人还参加过一次国内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简称“国赛”)。“当时大家参赛经验不足,虽然建模过程做得相当认真,可论文写得太匆忙,排版也有些乱。”最后他们没能获得奖项。但这次比赛丰富了他们的经验,也让他们能够用更加轻松的心态迎接美赛。
赛前,三个人分开准备,看资料、研究各种可能遇到的算法,以保证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想出应对措施。并且这次参赛有了经验,时间规划和心情状态都很好,他们吸取之前的教训,给论文留了足够的时间。“整个最后一晚都在花大力气写论文。”在采访中他们提到,和很多参赛队伍倾向于选择已有的数据做成半经验的方案不同,他们的团队从一开始就做得极为精细:从头开始爬数据,研究非洲当地的蒸发量、降水量、地形图,利用物理原理并基于模型,结合数据对题目进行更全面的理解。
谈到参赛时遇到的困难,徐乾回忆道:“在建模的时候,三个人都不懂工程方面的知识,建模的函数中很多参数都无法确定,但是我们经过细致分析,决定对大坝做理想化假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理想的物理模型,最后成功求解。另外我觉得,打开脑洞,大胆猜测也很重要。”徐乾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光,让人好像能看到三个少年伏案讨论的身影。“另外给非洲人民建大坝这个选题真的很有意思,我们在研究时一直在笑。”
想自由,享自由与徐乾的交谈中,自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他口中的自由,是一种随性的生活和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高中时,徐乾甚至动过当自由职业者的念头。他希望能像自由职业者一样,不受拘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尝试自由不羁的生活。“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走一条全世界人都会走的道路,是不是我的生活也是一眼能看得到尽头的呢?”
现在的徐乾,已经能笑着打趣当时这个略带少年意气的念头,但对自由的追求却成为他的底色,延展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实我也有一个很想要的状态吧,就是如果我有了一个ida,我可以不考虑时间和成本,心无旁骛地把它做出来。这就是我想要的科研与自由的结合,也是我和许多科研工作者的追求。”让科研变得更加纯粹,这是徐乾对科研自由的理解。
“那生活中呢,像你这样随性的学霸是不是平时作息也会很随性?”
徐乾被这个问题逗乐了。他给自己下的定义是“非典型学霸”。“其实我真的不是一个擅长规划的人,经常会为了一件事熬夜,或者有时候想看个电影,可能又会看到很晚。”他笑言自己当然觉得规律的作息很好,言词间满溢着对身边自律的小伙伴的佩服,但末了,还是忍不住惭愧地笑笑说,“我可能还是比较喜欢自由不羁的生活吧。”
学习之外,徐乾热爱篮球
但想自由的徐乾并非完全如他所说般“放荡不羁”,相反,与徐乾交谈,几乎随时能感受到他身上极好的分寸感:他向往科研自由,但也深知认识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考虑现实的约束;他不喜做规划,但也了解,在适合的时间要做合适的事;他不喜被要求做某件事,但一旦要做,便要做到最好。徐乾说,这是他小小的“强迫症”。
“有的时候我会有强迫症,一件事情我不太喜欢拖到第二天,一定要一口气弄完。比如说有一次做电磁学课题的时候,为了一个问题,一做做到了四点半。”他如是回忆。
徐乾始终是一个想要自由的人,但他却又极清楚自由的边界。规则之外,边界之内,顺心意而为,享受自由,这是徐乾的妙处。
让世界因你而不同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对徐乾来说,这个支点,是希望“让世界因你而不同”的理想。
国奖、校优秀学生、美奖……透过履历看徐乾,能够瞥见一个特别符合大众想象的学霸大神。但徐乾自己却并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
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对自己的学科有着热爱,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不同的普通人。从这里,或许能够瞥见一个更加真实的徐乾。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这两者的不同最大化,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徐乾对李开复的这句话,颇为认同。徐乾并非一个胜负得失心极强的人,对物理,是热爱;对未来,是希望世界因自己而不同的报负;而剩下的,于他而言,更多的只是生活附赠的奖励。有,则欣然接受;无,也并不伤大雅。
徐乾希望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一些不同,图为他在炼油厂小学支教
升入大三,徐乾面临着未来是走科研还是应用的选择,这也是这个少年当下最大的迷茫。
他说起了自己的一个学长,“(这个学长)非常痴迷于纯物理方向,心无旁骛做科研,但是也面临着很多压力,项目很难进行。之后,他和同学开了公司,认为可以将平台作为实现自己自由科研的平台,科研方向会更加自由。”
这个故事后来有着一个通俗意义上的美好结局:公司越来越好。但是,对徐乾的学长来说,结局却并不算美满。“公司越来越大,必然要盈利,当需要考虑这些社会因素时,事情反而复杂了。”
这让徐乾有些害怕,在物理上,自己始终希望能更加纯粹。“我很享受去探索无论这个学科本身还是事物本质的过程,它探讨的很基本的问题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技术(应用)可以更快地让理论变成实践,对大众的影响可能更快,可以更快地体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
在徐乾的心中,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同,而物理,是他实现这一理想的方式。他希望也许在未来,能够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给世界带来一些改变。但也会纠结,是否应用才是一个更快捷的改变世界的方式。
好在他很快想通了。“其实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当自己真正喜欢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做完并做好这件事。”他的诉求,始终是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具体怎么做,最终还是顺心意而为,才是属于徐乾的方式。
不久前的一次答辩中,徐乾被问到:“假如有一天实现了财务自由,你会过怎样的生活?”回答是,“大概会更自由地做科研吧,希望给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同。”顿了顿,他补上一句“也希望能够给家人更多不仅是物质上还有时间上的陪伴”。
始终用自由的方式,做有意义的事,怀揣改变世界的抱负与勇气,却并不忘记生活的重要。
徐乾,人如其名,不疾不徐,胸中自有乾坤。
-南大青年-
部分资料来源
CO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