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岳麓书院《师说·青年教师》系列
今年岳麓书院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又有十几位青年教师新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他们
专业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思想敏锐
我们希望通过《师说》栏目
带你一起领略学术世界的美妙
他们的求学之路和治学经验
或许会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教师
陈岘
“10年,3个专业,门课程,本藏书。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让我想起了北宋儒者张载的一句话:‘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在复旦大学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陈岘老师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回顾自己在复旦学习的十年,他说:“博学笃志,让我在专注的治学中收获简单的快乐。切问近思,让我在思想的碰撞中懂得尊重和包容,在学问渊海前保持学习思考的动力。”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如今,他带着宝贵的复旦印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启了新的梦想之旅。
一股单纯的喜爱
《师说》:我们了解到,您刚进大学时学的是医学专业?
陈岘:对,年,我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复旦大学,一开始被分配到了预防医学专业。不过复旦有着比较完善的转专业机制,于是在大一下学期复旦第一届国学班的校内招生中,我就转专业去了国学班,全班只有15名同学。
从预防医学转专业到国学班,凭的也只是一股单纯的喜爱。我从高中时就对文史很感兴趣,而国学班有几点很吸引我的地方。
首先,它的课程设置是打通文史哲的,不拘泥于学科局限的培养和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是国学班学习中最核心的内容。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这是在我个人的学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种学习不会让我过早地拘泥于一个学科,并且从打基础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做中国传统学问,涉猎多一点会更好。
其次,国学班当时办班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我们虽然隶属于哲学学院,但很多课程都是由中文系、史地所、社会学系等其它系所的老师开设的。另外,国学班还有一些*策优惠,比如每位同学都带有一个硕士研究生的直升名额,本硕连读没有后顾之忧。
摄于复旦光华楼前大草坪
《师说》:后来您申请到了这个名额吗?做复旦大学首届国学班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体验?
陈岘:复旦国学班创办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尤其是有志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才。我在大三时就基本确定要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所以在大四时直接申请了本科直博并获得通过,成为了哲学学院近十年内唯一一位本科直博生,直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师从陈居渊教授。
与导师陈居渊教授
我其实从大三时就开始跟随陈老师读书了,那时我对古代经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国学班的学习中,我对《毛诗》《周易》《春秋公羊传》等课程也都有一些涉猎。也是在那时,我跟着陈老师完成了对清人桂文灿《经学博采录》中所收录的人名、书名的校对并做了索引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古籍整理的工作。
我自己的研究兴趣跟陈老师的研究方向是比较契合的。陈老师是经学史研究尤其是易学和清代学术方面的研究专家,而从陈老师的治学经历来看,他在文史哲领域也都广有涉猎,并且做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后来在我跟随他攻读博士学位之后,也开始系统地做一些清代文献的整理和点校工作。
陈老师在学术上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首当其冲的便是他治学的态度和精神。他今年已经65岁了,但每天依然勤耕不辍、努力治学,每年所出的论文、专著和古籍整理的成果也非常之多,一直都是我的榜样。而在治学方向上,陈老师一方面承清学之严谨风气,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现代学术的熏陶和训练,兼具二者的治学态度和精神。
可以说,陈老师从各个方面把我引上了治学的道路,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治学的方法、路径,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非常之多,从一开始帮助陈老师查找书籍,搜集资料,慢慢提升自己的学识,到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老一辈学者和学术新人的合作关系,承担一些陈老师所主持的项目中的工作,比如“焦循著作集”中《雕菰楼史学五种》的点校。
从零基础的学习,到跟上导师的步伐一起做一些事情,我和陈老师一直团结得比较紧密。能碰上这样一位导师,于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年博士毕业
在专注中收获快乐
《师说》:能具体谈谈您所做的这个古籍点校工作吗?
陈岘:可能有很多同学并不清楚点校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点,是给古籍篇章做出点段、句读;校,是要逐字校对每一个版本和每一处引文的异同,为古籍文本的准确性把脉操刀。
这项工作,我在博士期间,完成了近万字,包括《雕菰楼史学五种》(上、下,凤凰出版社)、《春秋左氏传补注》(第7-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常有朋友望着我书架上的三大厚册,带着一丝怜悯的眼光问我:你有没有想过放弃?回想这一过程,又何尝不艰难?古籍点校既要求学术功底,又对准确性有着苛刻的要求。而事实上,年代久远,版本难寻,想要做到百分百的准确极为艰难。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所有的白天贡献给上海图书馆;上图下班之后,再把夜晚交付给复旦文科图书馆四楼的教师研究生阅览室,为的是《雕菰楼史学五种》80多万中每一个字的准确。虽然艰辛,但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朋友: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很享受这种在专注中所收获的简单的快乐。
陈居渊主编,陈岘校点《雕菰楼史学五种》
《师说》:听上去很枯燥,费时又费力,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陈岘:确实很枯燥,不可否认。也时常有老师问我,你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是不是要把这么多精力投入到古籍的整理和点校上?
这个工作确实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我是这么认为的。在当下治学的大环境下,高校存在着一些颇为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唯论文和项目论。当然,论文发表很能体现学术价值和水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一些问题。尤其是我们新一辈学者,如果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很可能在做完几个有兴趣的题目后会发现,自身积累其实并不足以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做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宽。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打基础的问题。而这种古籍整理和点校,一方面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沉浸到对古人著作的学习中来,陶冶自己的性情。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种扎实细密的工作,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古籍阅读的能力。
应该说,无论是做哪方面的学问,知识累积的多寡和基础性能力的强弱都是最为基本的敲门砖。当你掌握了这种基本的能力,相当于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就我个人而言,这个工作对于我能够成长为现在的我,以及对我接下来要做的研究都是非常有用处的。我想跟同学们分享的是,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像我一样做大量的点校工作,而是对古籍的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值得你在上面投入大量精力,这才能把自己的基础给打好。
五位第八届复旦大学学术之星特等奖得主
《师说》:我们留意到,在复旦大学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您曾作为复旦大学“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代表毕业研究生发言。我们很想知道,学霸都有哪些套路?
陈岘:分享一点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吧。
一方面,学习要有规律性和延续性,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说,学习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这样你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当然,不是说你每天从早到晚都一定要沉浸在学习里,或者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读多少东西,不读完就不行。也可以是在一段时间内平均每天读多少东西,自己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比如要读一本书,如果读了三分之一或者一半就放下了,那么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忘掉了大半,再重新拾起来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如果能在一段时间内有序地读完,那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效率上显然都更佳。
复旦大学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作为毕业生代表讲话
另一方面,要注意学习和生活的平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觉得,不论什么事,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学习也是如此,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我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在哲学这样一个小院系,获得过两届研究生院系杯的冠*,在运动和团队协作中收获的快乐和冠*一样,是另一种人生中的快意。我还有幸入选过一次校篮球队,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守饮水机,但这也是我觉得颇为荣耀的一件事。除了篮球,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比赛我参加过无数,定向越野、皮划艇、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赛,就连比较小众的射击、射箭、冰壶、滑冰、滑雪、壁球、板球也都玩过。
学习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之余要注意锻炼身体,生活更规律一点,这对自己也是一个更负责任的态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男子篮球队
代表复旦大学男篮出战第二届沪台杯篮球赛
全国皮划艇冠*赛业余双人组全国第九名
从一手文献入手
《师说》:能否谈谈您的研究方向和博士论文?
陈岘:我现在主要从事经学的研究,其中有两个兴趣方向:图书易学和春秋学。
图书易学这门学问从宋代到清代有一个重大转变,学术史普遍认为,清代学者对它持有较为强烈的批判态度。其实以河图洛书和先天学为代表的图书易学属于宋代学术创新中比较独特的一点,但在清代学者的批判之后,我们现在对它的理解,往往禁锢于清代学术史研究中钱穆、梁启超、章太炎等大家对它的定论,使得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往往还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但是根据我的研究,这个判断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可问题在于,大家只看了这段学术史的介绍,而没有深入到当时的图书易学著作本身的内容中。
这就是我们的研究所欠缺的地方,我的博士论文主要就是研究这部分的内容。我的论文题目是《清初图书易学研究》,它对于学术史的旧说有一定的厘清和更正,理清了这段学术史的真实面貌是怎样的,让大家看到清代学者为什么会批评宋代易学,它批评的点在哪里,意义何在。
图书易学算是比较偏和冷门的学问,博士论文我花了三到四年来准备。我需要对宋代图书易学和清初图书易学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否则不可能完成这一题目。仅在前期的阅读、材料整理和相关学术问题的理解上,就花了两三年的时间。
我曾经获得过一个有趣的外号——“楼顶洞人”。是因为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遇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独自一人在位于顶楼的家中闭关做研究,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只下过两次楼。但最后完成这一部分的撰写时,我非常地开心。后来这篇论文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我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总的来说,做这样一个题目的研究,难的是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具有指导性的先期研究,而学术史上的一些判断大多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意味着前人的研究基础是不能直接运用的,不但要去批评和纠正,更需要自己摸索研究方法和思路。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师说》:感觉您选了一条比较难的路。这算不算挑战权威?
陈岘:这也是我想讲的一点,其实不要去一味迷信专家或大家的意见,有时这些意见或观点也可能并不是很准确的,基于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才更能立得住,也更有价值。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做研究时,还是要尽量从一手文献入手,这样才能保证阅读和研究的准确性。举例子说,你很信任的一位学者,或者在学术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研究当然应该学习,但是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说的就是对的,而是一定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最起码要自己去研究一遍,才能搞清楚别人的说法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另一方面来说,也不能说为了批判而批判。学术研究说白了就是大家在书院里每天都会看见的四个字:实事求是。当然了,这要基于自己的阅读、研究和判断。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
大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师说》:博士毕业后来到岳麓书院,您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待?
陈岘:首先还是要在学术上做好自己的研究,同时也很期待自己在讲台上的表现。希望和同学们能有更多的交流吧,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多年习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师说》:在您看来,本科生如何度过更有价值的大学四年?
陈岘: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它拥有很高的自主性。最重要的是,不要无所事事,一定要去多做一些事情。当然,学习是我们最鼓励大家去做的,尤其是文史专业,要沉下心来学习和阅读,好好利用本科的时间,打好自己的学术基础。
除此之外,大家还有很多选择,它不一定是功利性特别强的事情。比如读书也不是要早早选定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方向,然后只看这方面的书。同学们在本科阶段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读书越多,对你整个人的提升会有更大帮助。这可能不会作用于一时,但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气质。
大学的价值也不仅仅是体现在你对一个学科的学习能力、一篇论文的写作能力上,而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一句话概括就是,为学之大要在于变化气质。这也是在复旦的十年带给我的最大变化。
同时,同学们可以着力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一个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人,其实离机器也不远了。建议大家留出足够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我们看到,书院的老师们也不是一心扎在古籍学问里没有任何趣味的人,相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喜欢的事,写诗、书画、打球、唱戏……这才是一个人格更加完整、人性更加丰满的人。
书院已经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在全国范围内都难以找到的师生比例,有本科生导师制这样好的制度,也有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随时可以跟同学们进行交流。大家应该更好地把这些优势利用起来。
饰演萨特话剧《禁闭》男主角约瑟夫·加尔森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为泰国皇太后大学留学生讲授中国哲学系列课程
《师说》:除了是体育项目的全能选手,您还对什么特别有兴趣?
陈岘:我自己很喜欢旅行,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到目前为止,我去过20多个国家,走了国内二十六七个省份。
读博期间,我先后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瑞典乌默尔大学等地交流访学。期间,我的外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实际体验了西方高校的课程开设、授课模式和论文写作的要求。这些经验不一定直接作用于我的治学,但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北欧的风光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保证读书和工作的时间外,我每个月都抽出三到五天的时间,周览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从街道、博物馆到山川河海,并以游记和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年,我出版了在北欧游学期间的随笔集《北欧:另一处人间》。我的个人感受是,一个人的实际经历和体验,也很重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瑞典观测极光
摄于环球影城
摄于捷克库特纳霍拉
附教育、工作经历
○年9月-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学班获哲学学士学位;
○年9月-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年1月-年6月瑞典乌默尔大学联合培养);
○年6月至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
来源
岳麓书院
策划
胡诗
编辑
王佳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