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无序”中寻找秩序——对二十世纪音乐始于感性的思考》
贺佳楠
指导教师:孙月
主评老师:韩锺恩
内容摘要:本文以两部二十世纪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为切入点,探讨二十世纪音乐中,同时呈现出有序的理性创作与无序的感性体验之现象。对二十世纪音乐中理性占主导、感性缺位的问题进行了可能性的探讨,并且根据对感性问题的理性思考,基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以及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理解,结合心理学实证进一步认为:给予感性更多的关照,是音乐创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向上滑动阅览
韩锺恩:你选择这两部作品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看到你更多从历史的角度去选择。这里产生一个错位现象:你本身从美学角度出发,选择与我们感性经验产生较大差异的作品作为切入点,进入了完全陌生的语境,但同时因为无法完全悬置以往的经验,就会对其产生一种抵触性的面对。这恰恰是应该进入到文章中去思考的问题。那么你想从什么样的“无序”中寻找什么样的秩序?
贺佳楠:我希望从二十世纪音乐作品中纯依托理性(技术)创作的作曲家和完全注重听觉的作品。我想从听觉上、感性的“无序”中,寻找出可能通过对其有序的理性创作加以理解、对这种听觉加以反复聆听之后产生的部分秩序。
韩锺恩:你在文章中提到了在你对其感到无序的同时,通过理性的思考发现其井然有序的现象。从陶辛老师听贝多芬的启示中对你提一个建议:先听出问题,再分析,最后进行一定阐释。另一方面,在文本上呢,你的文章缺少一个目录。关键词上,需要将你的关键词与其相关、对立的词也一并列出,比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感性”与“理性”等等。你的思想深度是你的优点,但希望把你慢热的缺点补足。你提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很好,那么“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无规律的合规律性”的可能性又如何?合规律性(理性)与不合目的性(感性的无序)之间的矛盾,在下学期,可以进一步探讨。面对二十世纪音乐,第一个问题就是理性与感性的不相容,这不是一种可以调和的不相容,而是无法调解的矛盾。比如序列音乐,分析起来无比符合逻辑;而施尼特凯的拼贴作品《弦乐四重奏》,理性分析困难,但听起来却悦耳——非常有序。这是一个难以下结论的问题——当然你也没有下结论。心理学的实证上,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以听作为基本,从音乐上,而不是从数字上考虑问题。
2
《明鉴英国历史的管风琴》
陈芊羽
指导老师:邹彦
主评老师:徐璐凡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欧洲中世纪至今关于英国管风琴的相关文献及英国管风琴出现独有的SwellBox踏板进行综述。正文以时间发展脉络划分为依据,第一部分先将文章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间点阐述:(1)中世纪;(2)文艺复兴时期(3)-年(4)19世纪至今。通过对这些欧洲包括中世纪往后的重要英文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笔者对英国管风琴的整体发展及其特殊性有了全面的了解。
向上滑动阅览
徐璐凡:总的来说,我觉得你的选题和写作方法对于国内西方音乐史来说是罕见、新鲜的,当然“新鲜”也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你的题目我注意到你有做一些改变,本来是有讨论关于SwellBox踏板,然后你说这是英国管风琴区别于其他管风琴的特色,现在题目进行了扩展,变成了《明鉴英国历史的管风琴》,从中世纪到至今,SwellBox就融入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分,想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陈芊羽:原来的题目是想突出SwellBox的特殊性,在写的过程中发现这一部分内容融入进文艺复兴时期比较好,不必要在题目中特别突出。新的题目有体现历史和音乐密切的结合,也有看出英国管风琴是英国历史的缩影的内涵。
徐璐凡:我觉得你后面的部分是围绕这英国历史和管风琴,前面的部分是全欧洲管风琴都大同小异,也没有特别明显地涉及到英国,希望前面地部分可以给后面有一个铺垫的作用。你需要再明朗的点出来之间的共生关系等等,可以说明前面部分英国特色不是很明显的观点,重点要放在后面,在比例上面需要进行调整。邹老师刚才说本意是想从乐谱出发的角度,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你可以多去看一看英国管风琴的乐谱,这样可以从乐谱中找到和英国管风琴形制之间的一个关系,也可以和巴赫等欧洲管风琴音乐比较有没有区别,涉及的点会集中一些。我还是很欣赏你讨论乐器运用的多种多样的方法,曲谱和文字记录等。但仔细看材料会有另外一些小问题,譬如像文中的图像若是引用自网络上的,但也是要标清楚原谱抄本的出处,第六页的图三根据你标注的网站发现是其他国家的曲谱,对于抄本的翻译和解释运用的语言也要严谨和小心,例如你说没有谱号是不大准确的,谱例中是有显示早期谱号的。你的文章的一大亮点是试图想要打通乐器的历史与大历史之间的关联,但在历史描述上有一些错误,例如“14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时期”的表述是不正确的,应该是15~16世纪。还有第7页上,“神职人员愈加重要”的表述上需要斟酌,要符合历史事实。
梁晴:我个人觉得觉得中国人做管风琴的题目非常难且很有意义,因为管风琴也算是西方音乐的核心,所以我认为这样的研究很有价值。还有,我想提出这个题目的问题,“明鉴”一词有一点是你本人去明鉴的意思,本意非常好是想通过管风琴反映出历史,可以去思考更合适的题目。还有19世纪至今,其实到现在20世纪、21世纪都有管风琴在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要。还有在文字的表述上,国家状况和管风琴状况不需要引号。还有,我想说很久了的一个问题,从一年级到今天,很多人喜欢用“笔者”,但我就“反笔者主义”。
3
《评克列门斯·库恩音乐分析法的教学新理念及实用价值》
胡钰冰
指导老师:陈鸿铎
主评老师:邹彦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德国音乐理论家克列门斯·库恩(ClemensKuhn,-)的著作《音乐分析法》所做的书评。文中意图通过对该书独具特色的相关章节内容作概述,以及对书中章节安排的思路进行分析,说明该书的“新理念”和“实用性”。然后针对该书的价值,结合与其他音乐分析著作的比较作一定深度的评价,并对音乐分析的教学内容作思考。
向上滑动阅览
邹彦: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很难会有一本音乐分析的书像小说一样吸引人。你选的书非常好,评价也是到位的,但有的地方想跟你讨论,首先是这本书是年做的序,出版是年。当时的时代音乐分析学科在那个时代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书中序里写到“近二十年……”也就是70-90年代,这个时候正好是音乐分析最热的时候,不可一世。就这样的时代特点来看,你的标题“新理念”就不是很恰当。书中讲到他只谈分析中的薄弱环节,这本书是对以往发展的教科书存在的问题的补足,谈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传统的教科书中之外还可以做什么,所以这个理念未必是新理念,这有待商榷。这本书是散文式安排,严谨的逻辑非常有意思。正好呼应梁老师,这本书里有一部分就是讲“我”的问题,还说到有些作品分析出来没什么东西……非常实在的一本书,背后透露出严谨的逻辑,你虽然分了类但似乎没有完全发现他想叙事的逻辑,他想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办法补足。你谈到新理念和实用价值的时候,如果临潭献鱼的时候,退而结网,你有这么好的工具,从书中找一个点做一个分析贯穿到理论写作中会更好。
最后说一下如果写书评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不求面面俱到,你的文章是力求面面俱到;第二就是一定要有有意思的引文,不能只有“我”;第三是与其它书的比较,是否能放到一个层面比较。最后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可以说是“可爱、*舌、调侃”,觉得他不是一本正经,但其实最一本正经,有时候很多文章看似一本正经,内容非常虚伪。
梁晴:我觉得选题非常好,你做的很扎实,这个很好。只是在叙述的时候,有些东西可以“虚实结合”,例如你说的“多维”,这就很好了,不需要用“五维”框定它。
4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易
指导老师:韩锺恩
主评老师:王丹丹
内容摘要: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常青树,从来都是学术界津津乐道的对象。今年,笔者在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临响时,发现其中的颤音运用颇具独特性,突破了传统装饰性意义。恰逢贝多芬诞辰周年,故笔者以此为题,聚焦其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突出的颤音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音频和谱面的基本音乐分析,结合作曲家时代与生平,引发对颤音手法的哲理性思考。
向上滑动阅览
王丹丹:这个选题非常好,也很应景。你这个选题就是面对着贝多芬的颤音问题,贝多芬的颤音在他的晚期奏鸣曲中运用得非常广泛,这个现象在贝多芬研究中很少的,基本上没有专题研究,尤其是中文文献。你在文中也提到了,这个颤音问题到底是不是仅仅只是音调上的装饰,因为我们也看到很多钢琴演奏方面的人把这个归入装饰音。我也很同意你的看法,它是一种结构上的运用,是具有深层次内涵表达的结构修辞,所以这个选题非常有意义,而且你的文字也对颤音现象做了非常翔实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你对颤音的界定和分类,对相关概念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比如说第九页,非常有意思,你提到了“在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结构并不局限于诸要素的构成方式,同时还是诸多层次的联结方式”,这个我也很同意。这个明显是你自己写的,不是直接参考别人的,非常有意义。并且还有数据统计的方式对颤音进行了量化分析,所以这个文章作为学期论文非常有意义。
接下来是一些问题。首先是文献,在你的文献中针对具体作品的都是关于,但你自己也说了,颤音巅峰是,我查到有关的文献是不少的,所以还是值得好好读的。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文献缺失了,金德曼教授的贝多芬著作,里面对作品有长达三四十页的论述,你没看很可惜,并且我也感觉你附录的文献没有深度阅读,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论述没有用上。还有格鲁夫词典,要列出词条。还有是关于颤音的,你有很多对颤音的看法,值得商榷,我现在也提不出确切的证据,比如你把震音也放在颤音问题里论述,是不是可行,还有双重颤音的界定不够明确。实际上从我的理解来说不太存在双重、三重颤音。还有一个词“乐能”,这个非常有意义,我倒是同意的,但你要去界定。乐能肯定是存在的,并且在贝多芬音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你提出了很多颤音的分类,但它在不同的音区是否有不同的象征呢?你要有一些理论上的依据。我觉得你可以探讨,贝多芬运用颤音是想干什么,我认为这和他想用的结构形态是有很大联系的,是否他在晚期想要减少使用冲突性的结构,像赋格、幻想曲、咏叹调我们说是一种渐进式的结构。所以在晚期的结构中,我觉得颤音是一种阻隔的作用,减缓了音乐中的剧烈性,因为它表面一成不变。还有金德曼提出的“悬置时间”,所以它打破了时空的界线。这是非常先锋的,所以贝多芬用颤音,他想表达的精神和境界是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另外op是单乐章,不是三乐章,但它是慢快慢。脚注比较少,还是要把在阅读中给你启发的东西做清晰的标注。
邹彦:有一篇文献很重要,是查尔斯罗森写的,他在里面做了一个比喻,他说结构能够使这个音乐建筑能够站起来,余下的就是装饰。他举了《戈登堡变奏曲》,第一第二小节和第三第四小节实际它在旋律和主题的构成上是一样的,但巴赫增加了装饰以后就伪装了这个结构。但op我的想法和丹丹老师不太一样,我认为还是三乐章,因为后面是一个变奏曲。查尔斯罗森也举了,说明贝多芬就是用了这一种方式把原本的装饰变成了结构。这篇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一直不敢碰晚期,就是因为要把早期和中期熟透了,才能去接触晚期。因为韩老师搞美学啊,颤音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在时间上是运动的,在空间是静止,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很多德国哲学的东西联系起来,但你能发现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但我也提到过,其实变的本质就是不变的。所以其实这个题目非常有挑战性。
甘芳萌:邹老师说的这个情况其实已经在《古典风格》著作当中有非常多精准的分析,包括颤音这些,贝多芬创作观念上的一些东西。
孙月:对,我很感兴趣你的课题,刚刚很多老师说的非常充分,我也受到一些启发。颤音问题,结合我们平时的演奏经验,什么时候需要用到颤音,强调这个音让我们的耳朵直观地被它充满,但在钢琴里,不同的音区颤音很不一样。我想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因为晚期时间点就是贝多芬耳聋得很厉害,创作方式和早期是有很大不同的。人的感官如果从听觉和视觉比较起来,视觉所接受的信息大大超越听觉,所以说贝多芬的晚期,谱面那么复杂,我甚至提出一个很大的疑问——假如贝多芬不是耳聋,而是目盲了,那么他还可以是贝多芬吗?这是可以讨论的一个问题。耳朵不一定聋,但是他没法记谱了,这个情况下还能写出这样的音乐吗,我觉得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韩锺恩:我简单回应一下。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第一个王丹丹老师就是提醒文献的问题,第二个也是王丹丹老师提出的界定的问题,可能跟我有点关系,我是希望她从颤音这一个小的动作出发,就把贝多芬晚期的震颤性,能够引发出来。因为很多和弦分解也有震颤性。第三个就是我觉得几位老师提的是非常有意义的,王丹丹老师把颤音和具体的曲式结构连起来深度化,邹彦老师是晚期和早期中间的关系,孙月老师是通过表演,还有一个大胆的疑问,就是说如果贝多芬眼睛瞎了,耳朵还灵的,会怎么样。我是有一个这样的看法表达一下,上次在开会的时候,说贝多芬晚期,贝多芬完全可能是在以触键法在进行他的创作,这是我的想法。关于这个动静关系,其实我是提醒她的,她不是叫*易嘛,这个“易”在《易经》当中有三个意思,一个简易一个变易一个不易。把这个“易”字文章做足了,就行了。
5
《贝多芬九交响曲:贝多芬?安德森?》
70205*韵
指导老师:梁晴
主评老师:陈鸿铎
内容提要:《贝多芬九交响曲》(TheNineSymphoniesofBeethoven,)是路易斯·安德森(LouisAndriessen,—)为纪念贝多芬诞辰周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同时期为贝多芬诞辰而作的作品很多,这部作品因其丰富的音响和独特的创作理念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标志着作曲家本人创作风格的重要转折。在这部作品中,安德森选取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的片段,保留其风格特征略微加以变化,与原创的爵士乐、意大利流行音乐等片段进行拼贴。本文分为三部分:“安德森的贝多芬”;“安德森?贝多芬?”;“安德森!安德森!”。笔者将从分析作品中贝多芬引语的特征入手,探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的象征意义,以及安德森埋藏在贝多芬形象之下的潜台词。
向上滑动阅览
陈鸿铎:梁老师总是在教学当中介绍一些新的作曲家,这篇文章看了以后让我了解了一位新的作曲家。这篇文章跟纪念贝多芬有关,你的参考文献没有中文文献,也就说明没有中国人研究,那么这就需要你去查阅英文文献,说明你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的地方。下面说明一些我阅读下来的感受和一些想和你讨论的问题。
首先是标题,不管是大标题还是小标题,起的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仔细想一想也有些疑问,首先是译名,《贝多芬九交响曲》,到底是第九还是九部?它的原文就是“NineSymphonies”,就是个复数,也就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那你现在为什么要去掉“部”就讲“贝多芬九交响曲”呢?中文的习惯要么是第九,要么是九部。现在你是一个“九”,那么到底是序数还是基数?当然再考虑考虑。《贝多芬九部交响曲:贝多芬?安德森?》,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安德森的贝多芬九部交响曲》,我自己看了之后有点疑问。当然或许这个疑问正是你的题目要给读者造成的,到底是贝多芬还是安德森?那么你最后的答案就是小标题了。顺着看下来的思路最后就是“安德森!安德森!”,也就是说这个九部交响曲不是贝多芬,是安德森。但是这个问题到底能不能成立?我也上网查了一下这个作品,我听来听去我听不出任何别的,我只听到贝多芬。我只听出是现在的一个人拿贝多芬来搞笑的。说得那个一点就是好像又不是贝多芬但其实就是贝多芬,因为它变不成任何一个别的人。在我们不了解安德森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安德森的作品风格。所以你最后把它安到安德森的头上是不是逻辑能成立?我们就听作品的话不知道。但你从文字上可以推导——只有安德森能作得出这样的贝多芬,那我承认这就是安德森。但是这些材料都还是贝多芬,我听来听去还是贝多芬的作品,只是被人扭曲了、被人搞成了另外一个贝多芬,所以我就想到一个漫画的贝多芬,或者是一个变形的、拼贴的贝多芬,我想到的是这个。至于作者肯定有作者的理由,他肯定也想拿贝多芬来说事,说的也不是他个人的事,他可以代表一种风格、趋势,这个和你这篇文章要指向的、要选择的目标有关。你到底这篇文章是想分析安德森,看起来好像是最后想要说明“什么是安德森”的问题,所以你最后的小标题也是落到安德森上,你最后的小标题也有从无风格到去阶级。但是这个文章我觉得按你的内容提要的目标来说,你是想说从贝多芬的引语入手,探讨贝多芬的象征意义,然后是安德森理解贝多芬形象及背后的潜台词,我们暂时算作三个目标,而且这三个目标是连贯的。但是从结语呢,好像又没有完全对应你的三点目标。比如用了贝多芬的引语,那我为什么要用这些引语?当然你一开始说因为这些最后代表性,响起这个就代表《第一》来了,《第二》、《第三》来了,或许这个还比较好理解。也就是说从贝多芬引语的特征入手,那么这些引语的特征在哪里?他怎么造成了贝多芬的象征意义?我从你的结语再来寻找,就有点对不上。当然你经历了论文一系列的过程,可能不知不觉就落到最后结语的这些问题上了。你有没有回过去想,一开始我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三个层次,你有没有去完成呢?所以我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个文章选题很好,叙述也抓到了一些点,但最后有些合不拢,你的结语有些脱离了原文。至于安德森的潜台词我最后也没看到。你变成了就讲安德森个人的风格追求,什么去阶级,包括你也引用了他把管弦乐队作为社会阶级的代表,他个人追求的内容。当然这个内容有些地方插入呢我觉得也有点跳跃,不是特别自然。这是我觉得你文章的目标在叙述的过程中最后有点脱离。当然这是我的感觉,也许你觉得就是这样。再一个呢就是有些小标题我觉得把握得不够。你文章当中要有对应、答案。你的标题确实很吸引人,但是做到后来感觉也不是完全对,没有完全对应上。另外就是文献,我刚才讲你很好,用的英文文献。但是呢文献也有一个,我看你引用了好多都是一篇,是一本书吗?最后文献第四条。我看你写的是斜体,我还以为是一本书。如果是论文你打引号用正体。如果是一本书那很厉害了,一本书讲这个作品,原来是论文。最后你参考文献里罗列的时候也要把姓放在前面,不要把名放在前面。那你这个分析和这篇论文当中对这个交响曲的分析关系如何?我就想问你这个问题了。因为你在文章开头也没有详细介绍这篇论文对这个作品分析的情况,这是文献问题。另外一个,我觉得你的图表和谱例太多。谱例有14份,而且还不小,你要考虑到如果你这篇文章要发表,能不能给你放这么多谱例,再一个是不是必要。你这个文章重点还是在论述,分析可以举一两个例子点一点就可以。你放这么多分析好像变成了一篇分析的文章,但你又不完全是一篇分析的文章。所以主要抓住这些点,不用放这么多谱例。还有就是图表,图表当然非常清楚,这都是很好的工作,图表可以做附录。至于说谱例,可以不用那么多,就几个说明一下,其他就省略了就可以。总的来说,当然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挑战的,很多东西。最后我想问一下你对这个作曲家究竟是什么评价?因为你在之前说到这个作曲家、这个作品很重要,但是没有人研究,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重要的作曲家、作品为什么没人研究呢?你对他什么评价呢?
*韵:我个人还是非常欣赏这位作曲家的。因为无论从他的这部作品还是前后的作品来看他首先是在创作上非常有趣味的,也是很有思想的作曲家。关于这部作品我个人的想法是,因为安德森真正被人认识到、被人发现他的价值应该是《国家》这部作品,年。这部作品之后他开始真正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跟他之前的在年代后半叶创作的很多拼贴作品完全不同。《贝多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他自己也说过是风格的转变,而且是纪念性的作品,当时这样的作品太多了,我文中也列举了其他一些,所以大家可能不是特别注意。其实我觉得这部作品还是比较能代表他当时的创作风格的转变,也是以他为首的荷兰的或者说欧洲大陆的一些作曲家当时的创作精神的体现。
梁晴:我补充一下,她有点没讲清楚。这位作曲家在美国和欧洲是很有影响的,正因为他一直在变,属于简约和后简约,他是叶小纲的老师。所以是中国人不了解。
6
《始于文本,显于表演,迁于语境——金华道情田野调查记录与思考》
70206蒋艺轩
指导老师:萧梅
主评老师:江山
内容摘要:金华道情(金华市八县道情的统称),是我国汉族道情艺术在南方的一条支流。笔者在三个月的田野调查中深感金华道情是艺人们在每一次表演中产生的口头文本。在口头传统的世界里,艺人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他们通过运用自己储备的“常备片语”来构建每一次的说唱文本,在重现口头传统的同时亦追求个性化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使用口传音乐文本研究理论中的具体概念和分析法,在探讨金华道情定场诗、短篇与长篇文本的口头性特征时,不仅仅是对它进行音乐形态上的记谱分析,而是对道情艺术口传文本的生成过程,即表演与语境也予以同样的